3月份即将结束,不少车企制定的疯狂降价计划也接近尾声。

然而,各大厂商并没有放出多少销量暴涨的消息,持续将近一个月的跳楼大甩卖,似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大幅降价为消费者带来的真的是福利,销量上或许不会这么惨淡。

剖析其原因,不少消费者与这波降价潮保持距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大降价并不等于赚翻,价格并不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唯一要素。

01

中汽协发声,价格战弊端尽显

3月2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文,表示此轮汽车行业大降价是一种炒作行为,应该尽快降温,使行业回归正常运行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表态,似乎与全行业大降价的大环境不符。

但实际上,中汽协发布这样的文章并非故意给行业泼冷水。

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3月份全国各地4S店的到店客流量的确在大幅增长,但成交量却出现显著下滑。

3月1日-19日,全国乘用车销量70万辆,环比下跌4%,终端客流的转化率相当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此轮降价潮,各大厂商疯狂拿降价幅度做文章,击穿了此前的价格底线,导致持币待购、看热闹的消费者居多,并没有起到促销效果。

除此之外,中汽协还指出了此轮降价潮中的“猫腻”。

譬如,厂商们推出的优惠车型很多都是老款、长期库存的车型,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一般。

举个例子,丰田bZ4X,这款纯电动车型上市之后几乎无人问津,证明其产品性能没有得到用户认可,降价是迫不得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此同时,不少车型在本轮降价之前就已经有比较可观的优惠价格,但厂商刻意把降价的的参照物与官方指导价挂钩,从而制造出了一些惊人的降价幅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奔驰E级为例,这款车在北京地区降价幅度高达7万元左右,但实际上在3月份以前这款车就有着比较高的降价幅度,沃尔沃、凯迪拉克旗下的主力车型更是常年打折销售。

对于这些掺了水的降价行为,中汽协直接将其定性为“误导消费者”。

那么,作为普通消费者,该怎么选车才能避免被误导呢?

02

“产品力”才是真正的准绳

汽车降价,人见人爱,因为它至少从字面意义上降低了消费者的购车成本。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消费者在购车时不但会考虑价格,还会考虑品牌信誉、厂商技术实力、售后服务水平等各方面的情况,只有在综合考量之后才会做出决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雪铁龙凡尔赛C5 X为例,这款车拥有来自雪铁龙的底盘调校、升级版360THP发动机和8AT变速箱,以及L2.5 C-Pilot辅助驾驶系统、C-Connect 3.0智能网联系统,同时还大量采用先进高强度钢,性能、品质都比较有保障。

除此之外,凡尔赛C5 X还有一个特点,它基于雪铁龙第三代EMP2平台开发,该平台与欧洲同源同步,因此凡尔赛C5 X属于人们常说的“全球车型”。

换句话说,它的车身用料、材质以及所遵循的安全标准均符合全球多个市场的要求,这些都是看不见的内容,但往往就是这些“台面下”的努力,这也决定了一款车的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过去一年时间里,凡尔赛C5 X先后拿下“2022年度智能时尚座驾”奖、英国汽车网站Parkers评选的“2023年最佳大型家用车奖”等多个奖项,并且荣获2022年中国汽研企业标准“领跑者”一级水平、中国汽研“驾乘品质之星”认证,整车品质得到了业内较高评价。

这样的车型,虽然它并未在降价潮中得到过多的关注,但显然,消费者是看得见的。

而在服务层面,雪铁龙还为用户提供了“五心守护行动2.0”权益,包括7年可退换、1年保价、原厂备件终身质保、终身免费救援、一站式管家服务、7折保养合同等内容,都是消费者购车后比较希望得到的服务。

上述的还只是众多车型中的一些代表,仔细研究一下的话你会发现,这样的品牌和车企也有不少。

对中国大多数家庭来说,汽车都属于大宗消费品,用户需要与汽车厂商和经销商长期打交道,“购车”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产品性能能满足用户需求,售后服务让用户满意,再加上合理的价格,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形成真正的产品力。

03

降价潮中,该如何选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期宣布降价的汽车厂商有可能在4月份放弃降价政策。

当然,也有不少汽车厂商制定了时限更长的优惠政策,因此,汽车行业后续的价格走势并不太容易判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降价将会成为常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因很简单,中国汽车市场年销量规模在2000万辆以上,这么庞大的体量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

事实上,中国车市早就已经从增量市场变成了存量市场,近期疯狂的价格战并不能改变这种趋势。

降价狂潮之后,产品力会重新成为消费者购车时的主要参考指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应该与“价格战”保持一定的距离,选择那些品牌影响力较强、售后服务比较到位的品牌。

售价可以变动,但售后服务、技术水平等却不可能在短期内有剧烈变动,如果因为短时间内的低价格而盲目出手,很有可能让自身权益受到侵害。

结束语

2023年中国车市将会发生巨变,但无论怎么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的造车理念都不会过时。作为消费者,购车时还是应该进行综合考量。唯有如此,才能拥有一个更为舒心的用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