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核酸等等怎么了?我家小孩缺席网课会被老师批评的!”

这一幕,发生在上海某小区一条核酸检测队伍中。

原来,妈妈先让孩子刷码占位,中途却让他回家上网课,还特意嘱咐,要上完课才能下来。

没想到,这一等足足等了四十分钟。

后面排队的人又气又急:

“你家小孩上网课重要,难道大家有义务陪你耗时间啊?”

正当她与其他人吵得脸红耳赤时,一男孩慢吞吞地走过来,一句道歉的话也没有,堂而皇之地在自家妈妈前面插队,低头玩手机。

如此无耻行径,难怪网友怒斥:真不要脸!

精读妈想起之前上海房主呵斥志愿者的新闻。

一志愿者上门没按门铃,着急送物资拍门的声音惊动了房主。

看着满身湿透的志愿者,男主人毫不领情,指着对方斥骂:“懂不懂礼貌?谁让你拍门呀?”

女主人则嚣张跋扈道:“没人让你做志愿者,我没有!”

而孩子站在父母后面,冷漠地注视着眼前一切。

网友们忿忿不平:“这家人实在过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诚然,父母什么品行,孩子就什么价值观。

如果父母总是冷漠无情,只会以自我为中心,那么孩子也无法学会关爱他人,更无法融入社会上的人际交往。

而一个自私自利,不懂换位思考的孩子,简直比豺狼还可怕。

万事只懂利己的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坑

还记得去年那个,举报辅导老师的双胞胎家长吗?

为了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家长想方设法联系朋友,想找个老师给孩子补课。

在家长恳切地请求下,老师同意让双胞胎跟着亲戚家孩子一起补习。

没想到,中考结束后,双胞胎的家长翻脸不认人,去教育局举报该老师。

理由是:他家亲戚孩子能免费,为什么我的两个孩子不能免费?

收到通报后,老师和朋友为了息事宁人,给了家长2000块的和解费”。

可家长钱照收,举报不撤回。

老师不仅退还所有费用,还被严厉处分。

表面上看,双胞胎家长似乎成了最大赢家,孩子考上重点高中,一分钱没花,还赚了2000块。

不料,双胞胎在高中遭受到所有人的孤立:

同学不愿靠近,怕惹麻烦;

老师不敢批评,怕被举报。

备受冷落的双胞胎,对家长也心生怨怼。

你看,万事只懂利己的父母,最后也只是把孩子变成了人人避而远之的“瘟神”。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使用损人利己的方式来达到目的,不但会造成亲子隔阂,孩子还会沦为父母自私下的牺牲品。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父母的利己主义会导致孩子缺少朋友,缺乏关爱,因而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上往往觉得力不从心,压力很大,显得十分压抑,严重时会危及人身健康。

小说《平民之宴》中的可奈,就是父母利己主义下的受害者。

母亲由美子一生骄傲,势利虚荣,凡事精打细算。

女儿可奈吸收了母亲的价值观,成为变本加厉的精致利己者。

她努力考取名牌大学,为了接近上流圈子;毕业后,她频繁参加联谊会,为了挑选高质量配偶。

无论是学习、就业,还是择友、结婚,可奈都在权衡利弊、算计。

她瞧不起辍学的弟弟,坚持上昂贵的私立大学,工作后却一分生活费都不给父母。

结果,精心挑选的丈夫失业了,还患上了抑郁症。

可奈费尽心思维持的体面婚姻顷刻间支离破碎,自己也开始精神恍惚。

作家刘瑮在书中写道:

“自私的父母,哪怕再怎么掩饰,孩子还是只学到他们的自私,甚至更冷酷。”

当父母习惯投机钻营时,他们也正在无时无刻地将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绝对的利己主义者。

这种扭曲价值观“精心栽培”的孩子,不是德才兼备的“精英”,而是心怀鬼胎的“怪物”。

最后,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将为这种自私付出惨痛的代价。

自私自利的孩子,比没出息更可怕

疫情爆发后,公费留美生许可馨公开发表不当言论:

“回国就像犯人一样,旅馆是发臭的,喝的水都是杂质,食品安全成问题,在美国多好啊,肉蛋奶不断供,在街上随便溜达。”

讽刺国内的防疫措施:“中国人就是贱骨头。”

还不忘回怼同胞:“你别代表留学生了,下跪得起劲的软骨头。

谁要做中国未来的骄傲,我才不要当螺丝钉,你们想当奴才别拉上我。”

更可恶的是,她前脚肆无忌惮诋毁祖国,后脚却恬不知耻地跑回国避疫情。

被网友围攻后,她连夜绣红旗道歉。

北大钱理群教授曾说:

“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精致的利己主义”教育,正在慢慢侵蚀孩子,让他们变得自私狭隘。

电视剧《心居》中的顾昕就是一个机关算尽的人。

为了仕途,他抛弃了相恋10年的女友,讨好局长的女儿;

岳丈倒台,失去了利用价值,他只担心是否影响自己;

工作压抑,他就罔顾怀孕的妻子,夜不归宿,婚内出轨。

最后,他更铤而走险,利用政府职位审批来套取银行的钱。

事情曝光后,他身败名裂,锒铛入狱。

因蝇头小利,而断送大好前程,实在是得不偿失。

高学历可以过滤学渣,但过滤不了人渣。

而缺“德”的孩子,注定不会成为赢家。

教育家陶行知曾勉励自己的孩子:

“既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而要做‘人中人’。”

所谓的“人中人”是不趋名逐利,能推己及人,自有一番胸襟。

自私的孩子,凡事以己为先,罔顾他人的感受,更不会有共情心,这样的人无论在哪里都是被孤立。

即使靠不择手段获得一时的成就,也会毁于一旦。

莫让我们的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比没出息更可怕。

比起孩子成功,“成人”更重要

很多时候,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

“只要你好好学习,家务活都不用干。

考试100分,就带你买玩具。

管好自己的学习,其他不用你管。”

久而久之,我们亲手把孩子变成一个自私冷漠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即使赢了学习,却输了品德。

逢年佳节时,等不来孩子的陪伴和关心;瘫痪病榻时,等不了孩子的照顾和呵护。

这样的恶果,何尝不是父母酿造?

与其注重孩子的成功,不如让孩子先学会“成人”。

1、感同身受,心存善意

看过一则故事:

一女孩放学后,向妈妈吐槽新来的转学生长相丑陋,眼睛像凸出来的外星人。

妈妈放下手中的活,认真地说:“孩子,你每次跳远比赛都是最后一名,肯定是因为你长得矮,腿又短。”

女孩委屈地噘嘴,不满道:“妈妈,你不许这么说我!”

这时,妈妈抚摸着她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我们要学会将心比心,不能随意评价他人的外表,不嘲笑就是最大的善意。”

心理研究表明,让孩子学会感同身受和换位思考,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乐于助人的精神和利他主义的品质。

父母要通过帮助孩子理解他的行为与该行为引起别人的痛苦的时候,孩子才能真正体谅他人。

2、心怀敬畏,尊重规则

北京某动物园,一妈妈带着孩子随意乱投喂动物,还特意从小洞里塞草进去喂狼。

游客看到后劝阻,她却面不改色地反怼道:“喂硫酸了还是喂药片了?”孩子也在旁边笑嘻嘻地继续喂动物。

事后,园方高度重视,将该女子及其孩子列入“北京动物园不文明行为黑名单”。

你看,当父母漠视规则,孩子也深受其害。

要知道,规则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守护,而缺乏规则感的孩子在社会中势必会屡屡碰壁。

3、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姑妈平时好打小算盘,和表弟的相处总是“锱铢必较”。

她去商场采购,会示弱让表弟帮忙提;

她下班累,会撒娇让表弟端茶、做饭。

虽然表弟只有10岁,却懂事能干,旁人总夸姑妈有福气。

殊不知,父母的福气正源自孩子爱的“回报”。

任何爱的方式都是相互的,它包含着“关心、体谅、感恩”等一系列的动词。

而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以“爱”滋养。

现今社会,我们都希望孩子更优秀,但往往忽略了,教育的根本,是要先育人。

俞敏洪曾说:

“成长远比成功更重要,培养孩子如同种树,只有先在根上滋养他,然后以品德之养分来灌溉,孩子才能长得枝叶繁茂,离阳光更近一些。”

当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们能学会慷慨;

当孩子被公平对待,他们能懂得正义;

当孩子拥有感恩,他们能给予回报。

愿每一位孩子目之所及皆是美好,行之所至皆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