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良

人类生活生存的基础质量,离不开两个方面,一是物质,二是精神。生活中,人们需求和追求的不光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也要有“琴棋书画诗酒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生产队时期,农村和农民社员们的休闲娱乐文化是怎么一个状况呢,网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和评价。

一种持否定意见,认为生产队时代,农村社会发展落后,物质基础条件差,所以在文化娱乐休闲方面,无论是内容形式还是频率等,跟物质生活一样,单调和贫瘠贫乏;另一种持肯定意见,认为那年代虽然物质生活贫困,但人们精神昂扬向上,精气神不错,且在当时,依托政策及地域特色,文化娱乐方面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堪称丰富多彩。两种声音和评价是对立的。

持否定意见的主要依据大概是这么几点:

一是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条件决定文化娱乐,生产队时代,由于发展阶段及管理体制、方式等原因,社会经济全面落后,人们生活艰苦,农村农民尤其如此,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设施和场地,平常一两个月能看场露天电影就是最大的娱乐文化享受化,人们平时考虑的是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事项,一日三餐都尚不能保证和满足,还去侈谈什么娱乐休闲。

二是累。那年代,生产劳动方式原始落后,基本沿袭农耕时代的劳作手段,肩挑手提,工作时间长、劳动量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社员们参加完一天的集体劳动,疲惫不堪,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组织、参加娱乐文化活动的时间和动力。

三是管。那时代,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社会管理方面同样如此,生产队集体生产和生活,一切依赖于集体统一安排和组织,个人没有多大的活动自由空间,更何况,那年代,个别的娱乐休闲活动(打牌、打麻将)会被当作资本主义腐朽生活方式被禁止和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持肯定意见的当然也有其事实和依据:

一是社会基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上确实是贫穷了点,但人们的精神面貌积极向上,充满了奋进的力量,相信集体,对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干劲十足,精神面貌是没得说的,也都积极融入生产队这个集体,积极参与一切事务,当然也包括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娱乐活动的群众氛围浓厚。

二是政治基础。大家都知道,那个时候,出于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政治活动比较多,作为最基层的生产队,或是参与或是接受,虽说政治活动多是教育的成份,但其中也包含文化娱乐的内容。一类是政治宣传活动,如专门召开政治学习会,读报纸、学社论,传达最新指示和要求,开展“批林批孔”“斗私批修”“三自一包、四大自由”“反击右倾主认翻案风”等,其中还穿插“现身说法”,如忆苦思甜等。另一类是专门办的一些学习班,如农民夜校、扫盲识字班等,为农村的夜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与活力。还有一类,就是社教活动下乡,类似于现在的文艺下乡,每年城镇里的机关单位、学校等组织文艺宣传队,到村庄、田间地头,以歌舞、快板、评书等方式,直接面向农民,虽说内容多为政治宣传和说教,但无疑也是种文化和娱乐享受。

三是群众基础。“抓革命、促生产”,为了抓好革命,当然是要对群众开展经常性的教育活动,除了直接的政治宣传外,也不忘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这个形式。那时,每个生产大队都成立“革命思想文艺宣传队”,每到重大节日活动或重要农事活动时,就会到各生产队轮流演出,除了些时事宣传活动内容外,还有些接地气的劳动比赛、移风易俗等方面的内容,颇受农民社员们喜欢。还有,公社定期举行文艺表演,同样,生产大队也要进行层层选拔,各个生产队也都要组织青年男女备战,锣鼓齐鸣、欢声笑语充斥其间。

四是传统基础。中国历来是属于乡村社会,乡村社会就是人情社会、群聚社会,人们在茶余饭后之余,自然而然会聚到一起,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和生活更为这种群体相聚提供了基础,这其中,除了聊家常外,更有种历年传承的习俗:讲故事、听故事。几乎每个生产队中,都有些阅历丰富、记忆力突出、能说会道的老人,有一肚子的故事,不但成年社员喜欢,小孩子更喜欢,一般是农闲季节,吃完晚饭后,夏秋天在生产队的晒谷坪、冬天在饲养室,一堆堆人围坐一起,听老人讲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绿林武侠等故事,百听不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生产队时代,文化娱乐休闲生活,到底是贫瘠呢还是多彩呢,这个还确实不好说,每个人站在不同的角度和自身的感受,都会得出不一样的评价和意见。就像我国隔壁的邻国,虽然经常有国家粮食紧张、民众生活贫困等方面的报道信息,但展现给世界的一面却常常是民众集会、载歌载舞,可见,不能将物质生活贫乏与娱乐文化贫瘠划等号。作为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你们又是如何看待生产队时代的文化娱乐生活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