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灿

3月28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研究和消费者感知调查报告》。报告显示,80.7%的消费者反对过度包装。同时,消费者对于商品过度包装的认知存在诸多盲点,只有34.0%的消费者了解过度包装正确定义,仅有7.8%的消费者熟悉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别标准。

调查显示,在商品过度包装问题现状方面,51.4%的消费者感知过度包装问题比较多,34.3%的消费者认为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在认为买到过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者中,有71.3%感觉受到欺骗,说明过度包装存在欺骗性,误导消费行为,严重侵害消费者的知情权。有43.5%表示“知道是过度包装,但没有选择余地仍然选择购买”,说明过度包装让消费者被迫支付了不必要的包装成本,一定意义上侵害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报告称,在消费者印象中,疑似过度包装问题商品更多集中在大型商超和品牌电商等渠道,奢侈品、月饼、保健品、包装茶和化妆品疑似过度包装问题比例更高。数据显示,虽然消费者对于欺骗式过度包装维权意识强,但实际维权行动弱,买到疑似过度包装商品的消费者中只有14.7%的消费者进行了投诉维权,在投诉维权的消费者中有69.5%表示对维权过程和结果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消费者对过度包装相关认知盲点方面,虽有82.6%的消费者听说过商品过度包装,但66.0%的消费者不知道商品过度包装的正确定义,92.2%的消费者不熟悉商品过度包装的判别标准;消费者判别商品是否属于过度包装主要靠个人感觉,看是否是“欺骗式包装”“豪华的包装”是使用率最高的方法;国家标准中计算包装空隙率对普通消费者来说专业度过高,普及有难度,消费者自行判别过度包装难度大且容易误判。

调查还显示,消费者对茶叶过度包装问题关注度较高。中消协组织专业调查人员,针对主流电商平台食用农产品、茶叶、玩具、婴童产品四个商品品类进行了过度包装问题搜索,通过目测包装空隙率过高的主观判断方式,对2830个茶叶、900个食用农产品、920个玩具、1510个婴童用品共6160个商品进行了判别,茶叶过度包装问题比例为11.2%,食用农产品、玩具过度包装问题比例为8.9%,婴童用品过度包装问题比例为4.4%。

调查表明,消费者对茶叶包装的主要功能需求依次为:“保证茶叶品质,防止受潮和变质”占76.9%、“开封后保存性能好”占75.8%、“取用方便”占62.5%。

对此,中消协建议,在制定茶叶包装标准时,参考月饼粽子包装新标准在包装层数、包装成本比例、包装材质方面的要求,考虑单件小包装最低重量不应低于一次冲泡的茶叶量,鼓励企业提供至少一包有透明窗口的小包装让消费者可以看到茶叶品质,让消费者放心购买。

(更多新闻资讯,请关注羊城派 pai.ycwb.com)

来源 | 羊城晚报·羊城派

责编 | 梁栋贤

校对 | 周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