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原军旅生活

我的高原军旅生活

张登科

张登科

点击进入:(1—30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1、返乡

送新兵的汽车在营房中住了一晚上,第二天就要拉上复员的老兵返回成都,部队上派了送兵的干部带上老兵的档案和各种关系送到各县的武装部,把这些人从武装部接到部队,现在又送回交给武装部。老兵们虽然成了老百姓,但是现在还是在组织的安排和领导下,有组织的回到各自的家乡。这两天战友们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抒不完的情。一起风雨同舟的四五年,是很有情分的。今日的分别也可能是今世难再见面,所以伤心落泪的很多,相互敬烟,把很多人的舌头都吃黑了;互相留通信地址,互送照片……总之那几天营房的气氛是沉闷的、痛苦的。一年一次,年年如此。

由于我有些事情还没有办好,领导问我第二天能否和大部队一起走,我说不行,还有事情要办,我知道每年老兵退伍都有一些因病、因事迟走的人员,这些人单独走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我说不能走,送老兵的干部就把我的档案、户口和组织关系留下来。统一送走的老兵到了成都,离开了高寒地区就要把皮大衣统一收缴给成都军区,不交的人就不给复员证。我因为提前估计单独走,也就没有把皮大衣带回来,单独走的人自带户口、档案和组织关系,还要给发放坐车的车费和路上的伙食费。

老兵走后的第二天,我去了团里军务处,领了档案、户口和组织关系,他们把这些都装进了档案袋,当着我的面贴上封条,盖上密封章,交给我并告诉我回去后交到县上人武部。大衣问题人家没有说,我主动问他,能否现在收缴或者折成钱,我愿意交钱,他回答说路上万一冷,在这里就不收了,交钱也没有这个规定,要不回去就交给人武部吧。接着给我发了复员证,并计算了由部队到临潼的路费和伙食费及复员费。这样我就和部队没有了关系,成了一个地道的老百姓。

当兵五年也有很多真心帮助过我的战友,他们大多数已经复员退伍,也有留在部队上,现在都很难见面,战友情是浓厚的,战友的分别是痛苦的,让我永远记住这些朋友:蒲九德、张维岳、郭天信、耿智全、李长吉、席长安、辛银性、张锡祥、袁立球、陈争绿、吴文华、宋志战、郭继贵、刘玉林、黄忠杰、多吉次仁、刘超、肖德民、崔行州、郭三民、史育……。

办好了一切手续,我又回到了连队,收拾好一切东西,第二天一早到营房处的路口等待有过往的军车去拉萨,等了一天也没有等到,好在路口有一个通信线路维护班,我们互相都很熟悉,就坐在那里,和他们说话聊天,也不太着急,晚上我又回到连队,连队的干部战士对待我的态度和以前一样,没有把我当外人看。

第二天又白等了一天,回到连队,连队干部说别着急,啥时候有车啥时候走。五年的部队生活让我对部队很留恋,但是从心里讲自己感到已经是一个外人了,有点生分,这都是自己心里的问题,没有人在意在这里多待还是不待。第三天早上终于等来了一辆军车,说明了情况后,司机也同意把我捎到拉萨。维护站的战友帮我把行李装上了车。

坐上车回头看看一排排的军营,这里是我住了五年的地方,看看周围熟悉的山,看看脚下熟悉的水,别了,伟大的、军营,别了,可爱的山、可爱的水,还有那些可爱的人,那些亲密的战友,尊敬的领导。再见了,加查县邦达乡,我一生年轻的岁月就在这里,现在我要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了。汽车转了一个弯,山峰挡住了视线,隔断了对军营、对战友和第二故乡的直观感受。回到现实中,回到摇晃的行车途中。单车速度也比较快,中途在山南地区吃了一点饭,赶天黑之前就赶到了拉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还是住在军区招待所,第二天早上,我到军区第二食堂找到了新牛村的李建民,他现在是第二食堂的事务长。他原来被分配到32团团直82炮连炊事班,在炮连做了不到一年的饭,刚好军区食堂要从32团抽调10个炊事员,其中就有他,调来的十个人中,只有他是小学文化,还有几个连书都没有读过,到军区后就让他负责管理那些炊事员,后来还提了干,他说连他都没有想到能提干。我们见了面,说了说闲话,我说我复员了,单独回内地,请他帮我找一个去西宁的顺车,他说没有问题,联系好了就找我。

这天下午我又去拉萨转了转,想到这里最后看看,回到内的就不可能再来拉萨了。我去了罗卜林卡,这里原来是达赖的行宫,里面建筑金碧辉煌,地面树林成荫,花草芳香,现在已经改造成了公园,广大群众都可以进来参观游览。在这里我有了一个想法,能留在拉萨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个时候西藏海拔高,缺氧,加上环境艰苦,交通不便,很多单位编制不满,缺人的现象很普遍。

四年前西藏地区为了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强制性留下了驻藏军队的退伍老兵,分配到西藏的一些企业,本来他们能回内地同样可以安排到条件更好的厂矿,所以对这样强制留藏的做法极其不满,他们不好好工作,消极怠工,甚至破坏生产工具。后来地方政府对带头闹事的和破坏生产的人进行了严肃处理,有的判刑,有的给处分,大部分被退回了原籍。以后就采取自愿的原则,愿意留就留,不愿意留的可以走,不强制。

今年有中国地质第四勘察大队在十一师招去了一部分人,新兴万南的项养荣就去了地质队。那时候的待遇是在西藏工作半年,回内地基地休整半年。在拉萨我听说如果自己带着档案关系在西藏可以转到地方工作的。晚上李建民来到招待所告诉我明天一早有一辆地方汽车去西宁拉货,他已经说好,司机早上就来招待所接我,还说他和那个司机关系很好,让我放心。我告诉他我自己带着档案,想在拉萨找个工作,结果李建民坚决反对,他说留在这里干啥,离家太远,气候还不好,回一次家都很难,内地不安排政策才开始,不可能一个都不安排,还是回去好。我留拉萨的想法本来就不坚定,也拿不定主意,陕西人离不开家乡的老观念也主导着我,经他这么一说,也就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第二天,天还没有亮,那辆汽车就来到了招待所,司机是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中年人,开的是中国才从日本进口的“日野”牌汽车。这种汽车在七十年代初是中国最好的汽车,速度很快,很少有故障。上路之后果然不一般,跑起来像一阵风,可以不停的超车。再加上是单车,路上除了加油吃饭外基本不停车,当天就赶到了五道梁兵站,这可是我们新兵进藏时六天的路程啊。部队上给了路费,我坐的是顺风车,节约了70元钱,所以我主动给司机买饭和烟,一天也就花费两三元钱。

在五道梁我住在了兵站,因为我有被褥,司机住在了招待所。第二天用了半天时间就到了格尔木,司机把我送到兵站,他就走了,第二天一天没有见人,我担心他是不是把我放到这里不管了,后来第三天早上他来了,说昨天他拉了一点小活,我想可能是用单位车拉私活挣点外快吧。他说他和李建民是朋友,不会丢下我的。我们又从格尔木出发,到了茶卡,他想再稍一车盐到西宁,后来觉得路近、价格低就放弃了。我们赶天黑前到了西宁,原先要半个月的路程,现在两天多就跑完了。我分析主要原因是这个日野汽车速度快,二是路况有很大改善。

这一路上非常顺利,平安到达西宁并节省了路费,花在司机身上的不足十元钱,而且坐在驾驶室里有暖风,很舒服,一点都不受罪。这都要感谢乡党李建民,多年以后我见了他还说了感谢的话。在西宁很顺利的买上了回西安的火车票,没有停留,归心似箭的我就坐上了返回西安的车。一路上火车在飞奔,我的心已经飞回到遥远的家乡。西宁、兰州、陇西、天水一跃而过,进入了陕西境内,看到陕西心情愉快,到了西安更是激动。

我们陕西人离不开家乡,外边千般好都不如家乡亲。虽然回农村很艰苦,劳动强度大,但再不好也是我的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要用自己的力量改变它,改变自己的家,我深信,吃得苦,不怕累,多流汗,一定在同等条件下比别人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本文插图均来自网络)

  • 作者简介: 

张登科:男,汉族,中共党员,生于1950年农历十二月十八日,祖籍陕西阎良。1968年—1973年在西藏某部服役。退役后做过会计,进行过个体经营,现居住于陕西西安。喜欢写作。

作者:张登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张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