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这一生,就是一次旅行。我们都是旅行车上的观览者,只有单程车票,而没有返程车票。到点了,终究是要下站的。

下站,不一定是归去,还有远离红尘,超脱俗世的意思。要知道,人有两次超脱的机会,一次是肉体上的超脱,一次是精神灵魂意义上的超脱。

正如《金刚经》中所言:“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些看得见的表相,都是荒诞且虚无的,既包括人,也包括了其他的事物。或许,这人世间,本就是一场梦境。

庄子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

死亡的同时,便是诞生。而诞生的同时,又是死亡。当然,可以的同时,是不可以。而不可以的同时,也是可以。一切,都是翻来覆去,周而复始的。

一个人,逐渐斩断了这几种缘分,说明他将走到尽头,该下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逐渐跟重要的人告别。

有人说过,这是一个以“告别”为主题的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跟人生道路上的亲朋好友告别。小时候的伙伴,离我们渐行渐远。读书时的同窗,也跟我们分道扬镳。

当然,这些都是外人。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不是跟外人告别,而是跟身边的亲人告别。比如说我们的爷爷奶奶、父母、以及身边的至亲。

就拿父母来说,人,只要告别了父母,那他下一个需要告别的,就是他自己了。一代人老去,一代人顶替。一代人告别了一代人,一代人又远离了一代人。

有诗云:“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只要基因还在,人类是无穷无尽的。但是,眼前的江河,头顶上的月亮,依旧未曾变过。

人,活在告别的道路上。最后,也将孤身一人,走向红尘的终点,别无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逐渐看透了人生真相。

曾仕强教授说过,人不要看透,而是要看开。人走到最后的一步,才会看透。活着的每个人,都看不透,最多只能看得开。

什么是看透?就是把人生的一切,都参悟了。如同《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一般,听着钱塘江的潮水,看透了此生,然后便归去了。

鲁智深看透的,到底是什么人生真相呢?早年,他浪迹江湖,行侠仗义,但也杀了不少人。中年,他跟宋江一起四处征讨,安定百姓。征讨完方腊后,他认清楚了自己。

他这么说道:“平日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红尘的一切足迹,都是人们必然的经历。还未经历完,那就继续。经历完了,那就该回老家了。

所以说,人生在世,不要急着看透,也不要着急做事,一切都慢慢来。看透,是即将归去的人的事儿。而看开点,才是普通人的大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逐渐不在乎红尘俗世。

上文说过,超脱红尘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肉体上的超脱,一种是精神上的超脱。

肉体上的超脱,其实很好理解。而精神上的超脱,那就让人不解了。人,真的可以从精神方面,超脱这束缚普通人一生的红尘俗世吗?

很难。首先,看到钱财物质,房子车子,没有一个人不会动心。其次,面对权势和地位,没有人会选择放弃。所有人,都被红尘的俗物,牵着鼻子走。

只是,他们都忘了一点,这红尘的俗物,真的能永远地留在人们的身边吗?不可能。富贵如同乔布斯一般的企业家,也不过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罢了。

再有钱,也是身外之物。再有权势,也带不走。当一个人逐渐不在乎红尘俗世,不在乎钱财物质时,说明他的精神,早已超脱了尘世。

当然,这是最理想化的结果,就连庄子本人,也做不到。如此说来,这,便是老天对于红尘之人的限制,逃不开,也走不出,一生浑噩到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逐渐抛弃了皮囊。

有一位国学大师说过:“据我观察,人因皮囊而存活于世,也因失去皮囊而远离尘世。这皮囊,既是存活时的凭借,也是留在尘世的通行证。”

对于皮囊,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再美的皮囊,都会变丑,再怎么年轻的人,也会逐渐老去?难道说,就没有人可以让皮囊永存吗?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说,一个正常人一生细胞分裂的次数是50次至60次。细胞无法永远分裂下去,人也就不可能永远地活着。

而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历史需要的,是变化的场景,而不是不变的环境。这世间永远不变的,是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不论是人,还是物质。

所以说,人,终究有抛弃皮囊的那一天。而失去了皮囊的人们,真的就消失了吗?很难说,因为知道的人,已经无法把真相说出来了。

红尘俗世,仅仅是我们经历的一个场景罢了。而对于皮囊的变化,顺其自然就好。

文/舒山有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