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先生参观了南京总统府,对三样物品表现出兴趣:

一个是孙中山的遗像,他在遗像前讲了话还合影留念。

一个是老蒋、李宗仁等人蜡像,他在蜡像前驻足良久,一边听讲解员讲解,一边若有所思。

一个是老蒋办公桌上一个文件夹里的卷宗,马英九表示自己刚工作时使用的是同样的卷宗,很怀念。

南京总统府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据说已经有600多年历史,可以追溯到明初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后来做过康熙的行宫,太平天国时在此兴建过规模宏大的天王府。

这里几乎见证了中国半部近代史。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此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老蒋在四一二政变后在此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抗战期间南京沦陷,汪精卫粉墨登场。直到1946年国民政府才还都南京。

以上历史脉络对于马英九这样的人物来说应该是烂熟于心了,但有一点他应该想不到。解放南京时,第一个打入总统府的是前国军军长吴化文的部队。

吴化文的心路历程和他的经历,也许能给马先生一些启示。

南京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投蒋到投汪

吴化文是山东掖县人,17岁便投入冯玉祥部下当兵,由于有些文化加上为人机敏,很受冯玉祥赏识,23岁便升任西北军洛阳初级军校教育长兼特务团团长。

1930年中原大战时,西北军韩复榘被老蒋收买倒戈冯玉祥,当时正在韩部任职的吴化文也投向老蒋,出任第3路军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

抗战期间,韩复榘不战而退,撤守济南、泰安等战略要地,老蒋震怒以开会的名义将其诱骗至开封,逮捕后枪决。

吴化文是韩复榘的心腹大将,刚代理指挥第3路军的孙桐萱对其极不放心,打算将他的手枪旅拆散吞并。不过手枪旅各干部都由吴化文一手提拔,得知部队要被拆散,组织士兵闹事。

无奈之下孙桐萱只能将手枪旅改编为国军第28旅,仍由吴化文担任旅长,驻守山东临沂一带,负责警卫山东省政府。

吴化文虽然保住了旅长的职务,但靠山被枪毙,他内心很复杂。一方面想要在中央军中攀附新的靠山。另一方面,又心有余悸担心自己步韩复榘后尘,与老蒋始终存在隔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沈鸿烈出任山东省政府主席,他对吴化文还算不错。支持吴积极收编地方武装,兵员增加到6000余人,改编为新编第四师,由吴担任师长。

吴化文也投桃报李,死心塌地地效忠国民党,跟着沈鸿烈与八路军大搞摩擦,残害抗日部队。但沈鸿烈制造的摩擦均被八路军粉碎,反倒是自己在敌后战场生存日益困难,被老蒋调回大后方。

接替沈鸿烈的是第五十一军军长牟中珩,他原本是东北军于学忠的部下,带兵勉强可以,但搞政治还欠点火候。当时山东敌后战场形势很复杂,并非牟中珩能够驾驭。

牟中珩与吴化文本来就有旧怨,沈鸿烈在位时,牟中珩跟随于学忠保持中立,而吴化文跟随沈鸿烈反共。如今牟中珩上位,立场转向反共,吴化文却转向了中立。

牟中珩认为吴化文与自己对着干,新仇旧恨一起发作,给他穿小鞋。

吴化文虽然属于中央军建制,但粮饷装备均在山东就地解决。牟中珩一上任,就表示省政府经费紧张,断了吴化文的供给,要他自己想办法。

正在此时,日军调集5万余兵力对沂蒙山区发起大“扫荡”,牟中珩见势不妙率领省政府分三路突围,鲁苏战区总司令于学忠也指挥第51军机动到外线作战。

但他命令吴化文指挥两个旅坚持在内线作战,以便与51军夹击日军。当时吴化文的兵工厂因缺乏原料早已停产,部队仅剩一个基数的弹药,自然难以应付如此大规模的日军进攻。

无奈之下吴化文找到牟中珩要求补充弹药,几次交涉后牟中珩批给了他500发子弹。吴化文看到批条气得面色铁青,激动地说:“我有4万多人的部队,500发子弹怎么够用?”

不料牟中珩却蛮横地说:“缺粮少弹,你就裁兵嘛,养那么多部队干吗?”

日军开始“扫荡”后,牟中珩东躲西藏,吴化文更加难以找到他。但突然一天,省政府突然来电求救,说牟中珩在璞邱一带被日军包围。

左二为吴化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化文不计前嫌,调了两个营前往,激战一日才把牟中珩救出来。牟中珩自知有愧,将省政府一处秘密储藏弹药的地点告知吴化文。不料,等吴化文派人去取时,该处早已被日军发现并洗劫一空。

吴化文得知牟中珩有弹药也不拨给自己,当面一套背地里一套,对其更加不满。

不久后,缺粮少弹的吴化文逐渐被日军压缩在方圆不足五百公里的狭小地带。他多次致电牟中珩要求突围,但牟中珩让他坚守,并表示51军即将从外线发动进攻。

吴化文苦战多日,仍不见51军动静,感觉上当受骗,便决定率残部突围,此战他伤亡5000多人,元气大伤。此外他还面临着多重困难:一方面因为未坚持到底遭到牟中珩的攻讦,害怕步韩复榘后程。另一方面,由于防区缩小,供给更加困难,部队举步维艰。

一系列遭遇,让吴化文明白,杂牌部队在老蒋麾下并不受待见,迟早要被消耗光。在重重困境之下,他最终抛弃了民族大义,与日军联系,投敌当了汉奸。

吴化文受到汪精卫的接见,所部被改编为“和平建国军”第三方面军,出任上将总司令,兵力一度达到27个团,2万余人。

吴化文投敌后,积极抢夺抗日根据地,曾三次被八路军讨伐,在1944年作战中被八路军歼灭7000余人。吴化文部遭到重创,被迫缩编为10个团,仅剩6400余人,撤退至安徽蚌埠地区。

汪精卫接见吴化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教训后幡然醒悟

抗战胜利后,国军主力在西南大后方,为了抢夺地盘,老蒋便准备收编吴化文。而吴化文也早已看透局势,国共之间必有一战,当时国军实力远远大过八路军。

所以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国军第5路军总司令的职务,率部赶往邹县、兖州一带,企图打通津浦铁路临城至兖州段,掩护李延年部北上。

10月,吴化文兵分两路推进至山东界河地域时遭到陈毅指挥的鲁南第8师和新四军部分部队伏击。吴化文部第6军被全歼,军长于怀安被俘虏。

中央军摘桃,杂牌军挨打,吴化文却遭到了一记重拳,却有苦说不出。更让他恼火的是,由于部队越打越少,后来第5路军被编为山东保安第二纵队。

不仅自己级别降了,连部队也从正规军变成了地方部队。战时,地方部队随时有可能编入其他正规军,被吃掉。

吴化文的处境非常艰难:一是兖州已在重重包围之下,老蒋根本不给粮弹补给。二是他虽然已经被收编,但毕竟有当汉奸的经历,难免日后不会遭到清算。三是他的一个团在大汶口被包围,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吴化文赴南京开会时找到老长官冯玉祥,跪在他面前痛哭流涕地请他施救,冯玉祥给了一张名片让他去找李济深帮忙联系鲁南军区。

当时胡成放代表鲁南军区向吴化文提出三个条件:“一是马上起义;二是撤出兖州;三是建立联系。”

陈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化文表示立即起义有困难,需要一定时间准备,待时机成熟再起义。随后鲁南军区主动撤围,让吴化文被包围的那个团离开大汶口。

但接下来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派联络部长刘贯一与吴化文联系时,他却一再推脱,绝口不提起义两字。此后还多次与解放军交战,不过都以失败告终,主力丧失过半。

老蒋为了安抚吴化文,委任他为第96军军长。王耀武为了拉拢吴化文,专门拨了一套豪宅让他居住。一时间,吴化文有了当宠儿的感觉,更是把起义一事抛诸脑后。

根据吴化文以往的经历,不难洞察其内心。解放军认为吴化文归附国民党只是暂时的,只要利益受损或者面临危险,他必然还会动摇。当然,不管他是带着什么目的,只要站在人民的立场,都有助于加快解放进程。

因此,解放军持续开展对吴化文的策反工作,这些工作主要通过两方面的力量:

一是吴化文的亲戚同乡。吴化文的妻子林世英的家乡在胶东解放区,受过革命教育。林世英的四表弟李昌言是地下党员,组织派他去做林世英的工作,让她吹枕边风。同时还通过吴化文的表弟班绍真做吴父的工作,形成了由亲属编织的网络。

二是吴化文的老师及好友。华东野战军找到吴化文的老师刘子恒和老友王道的关系,派敌工干部李勇烈打入吴部。一边劝说吴化文,一边在其部队中开展工作。

解放军对吴化文的劝说可谓苦口婆心,保持了极大的耐心。吴化文却总是左顾右盼,但到了济南战役前夕,留给他选择的余地越来越小。

首先、全国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经过两年多的战争,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先后被打破,精锐部队损失过半,已经从攻势转为守势,从主动变为被动。

在山东战场,仅剩下济南、青岛和临沂等少数城市,失败几乎已经成了定局。尤其是国统区内,经济崩溃,民生凋敝,哀鸿遍野。国军到处拉壮丁、横征暴敛,弄得天怒人怨。吴化文天天看到这些景象,不可能无动于衷。

华野向济南挺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济南已经被解放军围得水泄不通。城内10万余部队士气低落,军需物资供给困难,靠着空运勉强支持。如果吴化文不早点做决断,将来济南解放后,他势必沦为阶下囚。

在此背景下,李昌言给吴化文点明了三条策略:

上策,单独起义,撤出济南;
中策,里应外合,配合解放军行动;
下策,顽抗到底,自取死路。

同时,解放军一再向其保证,只要起义不仅能保证其个人人身和财产安全,部队也能成建制地编入解放军,他照样还可以当军长。

不过此时,国民党军统特务对吴化文的监视也越来越严密,还通过他的小老婆施加影响。鼓吹徐州30万国军能快速增援济南,美国人也会援助武器。吴化文似乎又看到了希望,继续玩起了虚与委蛇那套。

对于吴化文的摇摆,解放军认为必须要以打促降,不让他见识解放军的厉害,他是不会彻底认输的。

于是在1948年9月18日夜,解放军以猛烈攻势对吴化文防线发动进攻,仅20分钟就全歼其一个营。同时,地下党再次严厉警告吴化文,解放军必将解放济南,务必认清形势,想好退路。

最终,吴化文放弃了幻想,宣布战场起义,率部队撤出阵地。解放军得以占领机场和商埠大部分地区,为迅速解放济南创造了条件。

解放军信守承诺,将吴化文的部队编为第三十五军。经过一个多月整训后,35军参加了淮海战役第三阶段的作战。

渡江战役时,35军配属于华野8兵团,任务是在主力渡江时攻占江浦、浦口等南京的外围据点,牵制南京之敌。总前委考虑到可能遭到敌人顽抗,计划以战斗力强大的二野4兵团攻打南京。

但由于南京守敌很快便向浙赣路、杭州、上海等方向撤退,南京城内秩序极为混乱。此时4兵团距离南京较远,而35军则通过一夜激战,快速击溃了江浦、浦口之敌,完成了预定任务。

鉴于形势变化,刘伯承、邓小平命令35军接管南京,维持秩序。35军派一个营作为先头部队,不费一枪一弹便攻占了南京总统府,升起了解放军冲锋时用的红旗。这也标志着一个旧政权毁灭。

解放军战士在南京总统府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尾声:

如果了解吴化文的故事,马先生不妨想象一下,他为何两次叛变国民党: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作为旧军阀心中没有信仰只有个人私利。在危急关头,自然而然地会以自身利益作为决策依据。

在今天的国民党内有没有这样的人呢?肯定还有而且不会少,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为了一张选票,哗众取宠,不敢坚持原则,不敢坚持民族大义,左右摇摆。一旦没有了好处,马上会投靠新的主人。这些玩弄小聪明的人,往往是对民族复兴伤害最大的人。

另一个原因是吴化文作为杂牌部队似乎总是低人一等,遭到各种排挤。国民党在建党之初便吸引了各个派系,旧军阀摇身一变成了革命党,表面上是团结了各方力量,实际上不同派系之间争权夺利,最近产生了隔阂和难以愈合的裂痕。

国民党退台后,部分小派系遭到打压,干脆出走自己组队,一再分裂,于是形成了今天所谓的“泛蓝”。但实际上仍是一盘散沙,为了各自利益相互斗争,使得统一的力量被一步一步削弱。

另外,马先生应该也能从吴化文身上得到一些启示:

尽管吴化文多次与解放军交战,但解放军站在加快全国解放的大局上,不计前嫌,苦口婆心地劝说他起义,保证既往不咎,给予一定待遇。

但他在四面楚歌之下,仍贪念虚荣,对解放军虚与委蛇。解放军决定以打促谈,给了吴化文一定教训。某种程度上看,吴化文还算个聪明人,能够认清形势,做对自己有利的抉择。

马先生应该明白,如果要走到“以打促谈”这一步,只能亲者痛仇者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