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仲华

本文字数:3328字

建议阅读时间:12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Salomon是不是真缺货”这个问题,是个典型的“薛定谔的猫”。

这个有着超过75年历史的户外运动品牌,在滑雪、高山越野跑等领域有着不错的口碑。2019年,它所属的亚玛芬体育被安踏收购,转向所谓的“Gorpcore风”——户外机能+街头时尚,一下子就“火”了,至少在社交媒体上是这样。

在小红书上,与Salomon相关的笔记超过9万条,一大批“Salomon男孩、女孩”们晒出搭配Salomon跑鞋的日常穿搭,算是过往一年,有一定热度的时尚元素。

但买不到货是常态,要靠抢。很多用户感慨,“根本就抢不到”。在Salomon天猫官方旗舰店显示的4款热门款式中,仅有1款鞋子少部分尺码有货,其余最新配色的鞋子则要等到一周后凌晨12点才会开售。通常情况下,真能够拼手速抢到的幸运儿微乎其微,大多数人在点开提醒弹出后,“就已经秒空了”。

在代购平台上,一双Salomon的最高溢价达到了2000元左右,超出原价1到2倍。“去年的Salomon你爱答不理,今年的它,你高攀不起。过去想买一双今年大热的Salomon XA Pro 3D沙场灰,在官方旗舰店700元出头就能拿下,并且什么码数都有”,“突然觉得前几年600元出头,买得真香”……

“买到即赚到”,这是现在每一位抢到原价产品的用户,最直接的内心写照。甚至在“炒鞋”风停掉之后,又在球鞋博主圈罕见地涌现出了一个细分赛道——专门做Salomon抢购、海淘攻略。

在球鞋圈“一片哀嚎”的当下,Salomon优秀得有些不真实。“他们不会在搞饥饿营销,割韭菜吧?”类似的疑问开始出现在每条热帖的评论区。有网友质疑安踏有过“前科”,在FILA、始祖鸟、迪桑特等几个品牌上,都有不少在营销上的“操作”痕迹。但无论如何,有购买需求的人还是买不到,只能等待,他们也不知道为什么买不到。

另一边是安踏的存货量到达历史顶峰,在2022年的财报中,存货从2018年的28.93亿元激增到了84.90亿元。前几年增长迅速的FILA,营收和利润都首次出现下滑,闭店率高达30%。

Salomon为何不能成为安踏的“新增长极”,如果它如此“优秀”?

饥饿营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欢Salomon的人是真喜欢,买的过程再费劲,也都能“忍受”。

“专卖店基本就是缺码数、缺配色,可能确实是太火了吧,但是很好搭衣服。”这是@李一一 周末陪朋友去三里屯Salomon门店买完鞋的第一感受。

只不过,绝大部分用户都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作为Salomon的老用户,@祖国的花头精两年前买了一双Salomon XA Pro 3D沙场灰,觉得挺好穿,打算再买一双,没想到跑了一圈线下门店全都没货,另外一款热销的SalomonXT-6 ADV也是一样。“去门店看到店员搬进来好几大箱货,我随口一问:来货啦?店员马上回复我:你要的那两双别想了。”

家住北京的@cakecake同样被那双沙场灰配色折腾到筋疲力尽,“跑遍了大半个北京都没有货了,幸好朝阳大悦城还剩最后一双!”

实际上,Salomon过去一年不断在开店。据体坛经济观察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3月,在北京可以查找到的线下门店共有6家,其中有5家都是2022年7月以后新开的,平均每个月开一家新店。三里屯太古里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先锋概念店在去年9月落成,是每个Salomon铁粉的朝圣之地,提及率极高。

“所以是全国都断货吗?”@ EVA试图在社交媒体上找到答案,为了买双白色的SalomonXT quest,她问遍了当地门店和小红书上的个人销售,甚至还托在外地的哥哥代购,但都是徒劳。

因此,当开始有人提出质疑时,所有的情绪都被放大了。

有网友晒出了鞋子上的生产日期,“明明是2020年4月生产的,为啥还能全网断货呢?”,“Salomon我求你了,沙场灰上点货吧,我真抢不上!你知道半秒就没了吗,一次只上一两双是吗,饥饿营销太败好感了!请多上货!!!……”

也有网友调侃,没想到一个户外品牌把只有在潮牌圈才出现的饥渴营销全学走了。“新开的Salomon店,走到门口就看到有两三个人蹲在门口,面前放着几袋鞋子。我心想生意这么好啊,进去后问店员有没有合作款,店员直接回答:我们这买鞋需要抽签。”他一时很错愕,自己喜欢的小众品牌啥时候这么大牌了,还需要抽签?

Salomon的老主顾们也都习惯了“拿号”,加一下门店销售的微信,等货等码。“去了2、3次店,要啥啥没货,买一双鞋子还得加销售微信,通知你什么时候到货,微信付款。那开啥线下店,直接全部转线上好了。”@干饭王说。

由爱转“恨”

于是,不少铁粉由爱转“恨”,以“功能党”为主,高的购买“门槛”对应的是更高的预期。而改走“Gorpcore风”的弊端开始出现,在没那么熟悉的领域,尤其是在安踏操盘之后,这个原本以品质见长的品牌不稳定了。

有老用户吐槽,XT-6 ADV就像一件只能供着的“艺术品”,“它就像见光的兵马俑,可以瞬间‘凋零’。在室内穿了一天,2个小时竟然掉皮了。就算是硬蹭,也不至于这么脆弱?毕竟这是户外越野定位的跑鞋,还是加钱找的代购,没法退换,只能打掉牙自己吞。”

“我和老公的三双鞋,没有一双超过两年,全都在脚面那里折断了。再也不买这破玩意了,同期我买的LOWA 和HOKA,打折比他家便宜好几百倍。”

也有新入坑的“萌新”不知道如何驾驭Salomon的各种功能:“走一步摔一个屁股蹲,最后是被搀扶下山最终才平安到家。实在不理解一款户外鞋居然不能适应常规路况,谁能告诉我该拿它怎么办。不要说什么要选对路况,没有人去户外还要预判,走什么路面带什么鞋底,这一点真的离了大谱。”

“这鞋试穿劝退,说好的主打户外,但鞋滑得厉害,挂羊头卖狗肉。”

Salomon正在被最“原始”的那群用户抛弃。他们更在意Salomon原本的功能性,失去了这个点,价格因素会让他们瞬间转向其他品牌。

从某种角度上讲,Salomon变成了“拍照鞋”,新的用户群体根本分不清楚主打的哪些功能,他们更在意的是配色和鞋型。哪怕直到现在,这个法国品牌很多款用的还是之前欧美人种的鞋型,明显不适合东亚人种。不知道,这是不是安踏在这个品牌上希望看到的局面。

“蹊跷”的缺货

一边是卖断货的Salomon,另一边却是库存量居高不下的安踏。

虽然在财报中安踏称,目前主要品牌的库存都处于健康水平,但大多数媒体都认为现实情况可能不如财报所描述的那样乐观,安踏还需要经历一个可能长达数年的“去库存”周期。

这当然不是安踏一家的问题,几乎所有的品牌都在面对这个挑战。全球的运动鞋市场处在低迷期,年初为耐克、阿迪达斯、Asics、新百伦等品牌代工的宝成集团裁员3000人,这是行业最大的代工企业。可想而知,几家国际巨头的“砍单”有多严重。

耐克目前库存价值93亿美元,阿迪达斯手中也有67亿美元的库存亟待处理。美国体育商业媒体Front Office Sports的报道,耐克和阿迪达斯在2023年将减产30%~40%。

两大巨头如此,国内品牌就更不好过。因为安踏的体量在国内品牌中高出一档,库存问题可能更为明显。单就库存周转天数这一项数据就能看出来,安踏的数值从2019年的87天增长到了2022年的138天。比李宁的58天,特步的90天和361的91天,高出不少。

安踏将库存高企的原因归结到了DTC转型上,过去几年,它大量回收了经销商运营的门店,变为直营店。但更本质的问题依然是销售不畅,常规逻辑中,运营状况良好的店,经销商不会有意愿出手,他们只会卖掉挣不到钱的店。为了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运转,安踏只能“接盘”。从积极的一面去看,安踏当然也可以通过这个路径提高直营店比例。但经销商运营不好的店,安踏凭什么可以?

巧合的是,Salomon所属的亚玛芬体育也被安踏要求加大DTC转型力度,此前这块业务以经销商批发为主,少有零售。在安踏对亚玛芬的规划中,其DTC业务要从2018年11%的占比提升至30%,自营门店数增长至1000家以上。但这是“主动”的DTC,还是“被动”的,安踏并没有更细致的拆解。

不过,Salomon的“破圈”并未在安踏的财报中给自己增加多少曝光。财报中,除了主品牌之外,只有FILA一个品牌有单独呈现。关于收购来的亚玛芬,描述并不多,Salomon更是几乎没有,权重小于Kolon、迪桑特等其他的户外品牌。有匿名行业人士称,安踏亟需能在财报中体现亮点,来缓冲这几年疫情所受的影响,不知道为什么不提下Salomon。

但管理层对外提到Salomon时,都是“逆势增长”。有媒体称,包括Salomon在内的亚玛芬体育被安踏定位成下一个“FILA”。去年末,有关“安踏将推动亚玛芬上市”的消息不胫而走。

不少行业人士也对此不解。如果安踏要力推亚玛芬,Salomon作为重要的鞋款业务,已经在消费端打出了一个口子,为什么不加大资源投入呢?尤其是在去库存阶段,整个加工端并不饱和,Salomon的技术难度并不高,倾斜产能应该不复杂。

目前,并没有公开资料提到安踏针对Salomon缺货的情况做出新的规划。“这的确有点反常,至少不像安踏的风格。”上述匿名行业人士称,“所以用户说它‘炒作’,也可能不是瞎说。”

体坛经济观察记者将继续跟踪Salomon的真实运营情况。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