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一年一度为完成存款任务所开展的“开门红”活动即将落下帷幕,在这轮“开门红”争夺战中,“血拼”成了关键词。

据媒体披露,到了最后几天的关键期,“拉存款”再次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各银行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很多银行员工为完成存款任务,更是拿出了“十八般武艺”的看家本领:私下贴息返现、找亲戚朋友借钱、送礼品等等。

客观地看,“一年之计在于春”,将抓存款工作放在开年,为做大一年的信贷工作总量扩大资金来源,为企业和贷款人提供更多的贷款,以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力回归以及经济尽快复苏,银行开展“开门红”活动,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对于银行来说,这似乎已成一种经营惯例,沿袭了若干年,今后还有可能继续进行下去。尤其,目前民众在存款理念上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坐等客户上门存款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未来银行主动揽存只会越来越激烈。

尽管如此,银行“开门红”活动还是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应主要以宣传引导手段激发民众存款欲望为主,不能靠其他非正常的手段来达到目的。

如果年复一年靠“血拼”来完成“开门红”任务就有点“过火”了,且可能带来很多金融隐患,这属于不可取甚至违规经营的行为。

从金融规范与安全角度审视,银行靠“血拼”推动“开门红”的经营行为会带来不少问题:

其一,容易造成银行之间的“内卷”,加剧银行之间在存款上的不规范和不公平竞争。各银行机构为完成存款任务,在分给网点和员工的任务上出现层层加码现象,使不少偏僻银行机构网点和没有社会资源的员工无法完成任务,拿不到工资和绩效奖励,工作热情和干劲受到抑制,无疑对银行员工队伍稳定带来影响,使金融服务效率下降。

其二,容易造成存款市场无序竞争,加剧各种金融乱象发生。一些银行网点为争取到更多存款,往往会通过给储户许诺高利率、高贴息返点、发放实物等不正当方式揽存,使存款不断在不同银行机构之间来回搬家,不断恶化存款市场生态。

其三,人为抬高存款成本,造成银行负债成本上升,让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陷入“死结”。因为“血拼”完成的存款成本大幅上升,银行给贷款人发放贷款时,利率就自然难以降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就会成一句“空话”。

其四,会诱发一些金融违规违法案件发生。比如发纪念品、贴息返点等手段揽存,给一些心术不正的银行员工留下作案空间, 这会给银行员工队伍治理、行风行纪优化带来不利影响。其五,还会造成打监管“擦边球”现象,让经营游走于灰色地带,影响银行机构社会形象。承诺存款高利率、贴息返点等行为都是金融监管部门所禁止和不容许的违规行为,这些行为如果在银行“开门红”活动中泛滥,无论对于银行正常经营还是社会形象都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造成银行机构之间揽存“血拼”的原因,还在于经营理念没有转变、经营方式没有变革、经营产品没有更新,仍然沿袭过去那种靠“存贷款利差”来赚钱和盈利的经营模式;还有一些银行机构尝到了“血拼”揽存的好处,对违规揽存心存侥幸;另外,就是上级行过高或不切实际的存款增长任务,迫使银行基层网点以及员工不得不去“血拼”;加上金融监管部门力量有限,难以对银行揽存行为形成全过程的有效监管,使银行揽存有“血拼”空间。最后,现在中小银行机构处于揽存竞争的劣势,加上近年国内一些中小商业银行风波,使得其在民众心中的信赖度下降,这让不少中小银行为摆脱生存危机也不得不“血拼”存款。

由此,银行机构一年一度的“开门红”活动可以有,但应保持理性,不能“血拼”。而消除银行揽存“血拼”现象的出路在哪呢?笔者认为应在三方面努力:

首先,应切实转变经济理念,转变经营方式,大胆创新金融产品,消除“唯存款”论英雄考核模式。主要不再迷恋过去那种粗放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轻资产中间业务,为客户创造更多的金融理财与投资产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彻底推动银行经营向多元化业务转型,彻底摆脱对存款的过度依赖,重塑银行经营主动权。同时,把经营重心放在本地,为本地企业与居民服务,想企业与居民之所想,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式和服务产品,做好各类结算服务,增强银行对客户的吸引力,使银行对客户形成高度黏性,扩大低成本存款来源。

其次,增强合规经营意识,确保揽存业务拓展都在法律框架的允许范围。即树立合规守法经营意识,自觉维护存款市场秩序,时刻牢记金融监管禁令,严守金融行业操守,把自身揽存的一切活动置于金融监管之下,不打金融监管“擦边球”,不触碰金融法律的“高压线”,消除各种不切实际的盲目“血拼”行为,与各类揽存乱象“绝缘”,自觉维护银行机构良好的社会形象。

再次,分配的存揽存任务要科学合理,更要切合当地客观经济与金融实际,确保员工能够完成任务。银行机构在给基层员工分配揽存任务时,不能层层加码,而是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金融总量来科学合理地分配揽存任务,不能给基层银行和员工太大的压力;尤其避免揽存任务过高导致银行机构之间、银行员工之间的“内卷”现象发生。

作者/莫开伟(中国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岳彩周

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