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哥哥张国荣逝世20周年纪念日,多个纪念活动展开,包括正在香港文化博物馆举办的张国荣纪念展以及明日将在香港红馆迎来的音乐会等等。刚刚开幕的香港国际电影节也正准备放映他的代表作《烈火青春》。
1982年,导演谭家明找到张国荣的时候,他已经出演了几部青春片,其中包括蔡继光导演的《喝彩》与《柠檬可乐》。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又或许他隐约感受到了,香港电影正发生着载入史册的变化。
没有宣言,也没有群体,香港电影新浪潮已经悄无声息地开始了。而谭家明和蔡继光正是其中的不可或缺。张国荣就这样一脚踏入了新浪潮,并且在香港电影二十年的沉浮中,见证和亲历了这场没有运动的运动。
《烈火青春》4K修复导演版海报
他们的处女作
《烈火青春》是张国荣自己定义的处女作。
谭家明从一开始就相中了他。他告诉他,这个故事讲述了八十年代想做就做的肆意年轻人,其中还有一场和汤镇业的打戏。彼时的张国荣因为孩子气的脸,总是演一些俊美幼稚的角色,潇洒而反叛。于是,渴望改变戏路,“表现一下男儿气概”的他就这样被导演骗进了剧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他在《烈火青春》中的角色路易,是一个略显羞涩的富家少爷,柔软,虚无,忧郁,靠闻汽油寻求刺激。他渴望搭乘父亲那艘名为“游牧”(Nomad)的船只前往阿拉伯。他和汤镇业打架的那场戏,颇有寻求阳刚尊严的意味。
《烈火青春》中的汤镇业和张国荣
汤镇业扮演的阿邦嘲笑他是个“娘娘腔”,他把对方扑倒在地,反击道“你才是娘娘腔”。性与性别在《烈火青春》里被反复提及,大胆而浓烈。正如谭家明的风格和张叔平的美术一样。
这不仅仅是张国荣自己的处女作,同样也是叶童和夏文汐的处女作。
《烈火青春》中的夏文汐和叶童
当年的夏文汐和叶童(图/豆瓣)
还在做模特的叶童和男友陈国熹在剧场看电影时遇到了编剧陈韵文,他们寒暄了几句,她并未放在心上。几日后却接到了试镜邀请。她问陈国熹是否认识谭家明,曾经在无线电视与谭家明共事过的陈国熹不仅认识,而且还将谭家明当做师父。于是,没有化妆的叶童穿着一条“烂牛仔裤”,就这样被谭家明选中。由于她予人的感觉非常“green”(青嫩),遂被改名为“童”。
叶童和张国荣需要拍一场全裸的床戏。二十多岁的张国荣似乎比十九岁的叶童还要纯情,他说自己是在她的引导下做的,“初时有点被动”。殊不知叶童其实也不得其法。谭家明告诉她,夏文汐和汤镇业有一场在电车上的情欲戏,“意识上有几大胆”,挑起了她的胜负欲。
夏文汐和汤镇业有一场在电车上的情欲戏(图/豆瓣)
俩人都是新人,夏文汐可以,她没理由不可以。根本不知道“意识大胆究竟是什么程度”的她拼全力演了那场戏。一场戏拍完,副导演赶紧上去给演员披毛巾,却被谭家明呵斥说,这个行为反而让大家意识到他们是全裸的,更尴尬。副导演进退两难,于是张国荣用身体挡住了叶童的躯体。
后来叶童因为扮演《倚天屠龙记》的赵敏而受到争议,张国荣称赞她是天才,以后自己做导演,第一部影片就要找她合作。这份保护让叶童难以忘怀。
电影中的叶童与张国荣
而当年片场的那位副导演,名叫关锦鹏。
第一波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作品展现出强烈的在地认同和粤语文化。《烈火青春》里充斥着对日本文化的内化与反抗。无所事事的四个年轻人在好似乌托邦一样的郊外玩乐,叶童扮演的番茄感叹“我们对社会没什么贡献”,路易回答“什么社会,我们就是社会”。影片在配音的时候,监制没有按承诺给张国荣付片酬,谭家明形容他“非常生气,甚至讲粗口。”他没有来录音,是关锦鹏替他完成了这句台词的配音。
《美纸》专访关锦鹏——与张国荣的纸上回忆
不久前,关锦鹏接受《美纸》专访聊“与张国荣的纸上回忆”。曾与哥哥在几部作品合作过,他仍然难忘哥哥的一举手一投足,不论是《烈火青春》初次见面,还是《胭脂扣》里的倜傥潇洒,关锦鹏也一一尽收眼底。
电影以外,关锦鹏在采访中提到,他与哥哥有许多共同话题,更多的是个人感受与生活层面,所以跟哥哥是可以由衷聊天的朋友。现在回想,关锦鹏仍对首次看见哥哥的画面记忆犹新:“原来这个世界真的有些男生是漂亮如此。”
他们的第二次
《烈火青春》 (1982)电影海报
据编剧陈冠中回忆,谭家明最初找到他时,表示想要拍摄一部尼采游牧思想的影片。他们两人在香港到处闲逛,构思的方式和最后创作的故事都颇具戈达尔的色彩。这部作品就是《烈火青春》,英文片名即Nomad。
影片拍到一半,谭家明花光了预算。投资人找来了其他编剧和导演来补拍,其中便包括了邱刚健和唐基明。戛然而止的结局让谭家明颇为不满,一直想要出导演剪辑版,或许今年的4K修复版会出现剧情上的大幅改动。
但尽管如此,新浪潮的千丝万缕已经缠绵开来,再也分不开了。唐基明同年邀请叶童参演自己的第一部电影《杀出西营盘》(1982)。该片的编剧之一方令正在两年后也拍摄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唐朝豪放女》(1984),让夏文汐声名大噪。编剧邱刚健写的《投奔怒海》成为第一波新浪潮的代表作。他在1987年和关锦鹏合作,完成了《胭脂扣》。彼时,第二波香港新浪潮正在涌起,张国荣因此片在金像奖上被提名最佳男主角。
《胭脂扣》 (1987)剧照
1984年,歌曲《Monica》横空出世,张国荣的音乐事业蒸蒸日上。第一波香港电影新浪潮则逐渐退潮。薪艺城公司的喜剧大受欢迎,一些新浪潮导演也开始拍摄主流类型片。张国荣拍摄了几部轻巧的影片,其中包括王家卫编剧的《龙凤智多星》(1985),火花远不如他在音乐上的成就。
1985年,张国荣接到了《英雄本色》(1986)的邀请。当时的他如日中天,而导演吴宇森和另外两位主演狄龙与周润发却深陷事业的低谷。吴宇森此前拍摄的影片票房并不好,去台湾之后也未能得到发展;人到中年的狄龙在辛劳工作了18年后,离开了互相成就青春与辉煌的邵氏;周润发虽然在第一波新浪潮时期崭露头角,但此时却成了“票房毒药”。
所有人都带着破釜沉舟的悲壮感,只有张国荣是轻松的。他本可以拒绝这个不讨好的角色,连经纪人都试图反对,但最终他却接下了这部影片。
《英雄本色》中的张国荣
次年影片上映,票房打破了纪录。所有人都和香港新浪潮一样,迎来了第二次的波涛。狄龙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男主角,周润发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吴宇森拿到了金像奖的最佳电影。而张国荣则只是轻巧地被卷进了浪潮里,脱离稚嫩的表演,和香港电影一起,为国际所识。
他和昔日的编剧王家卫合作《阿飞正传》(1990)与《东邪西毒》(1994),剪辑正是《烈火青春》的导演谭家明,美术指导是张叔平。香港电影在1984年之后,似乎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像《春光乍泄》(1997)里的关系一样,在身份认同和对时间的焦虑中思考“重新来过”。
《春光乍泄》中的张国荣
关锦鹏在《男生女相:中国电影之性别》(1996)中问张国荣,他是不是一个自恋的人。张国荣松松散散地笑道:“Absolutely”。或许也只有他可以如此轻巧地说出这个词。
香港电影环环相扣,他遇到了其中极其璀璨的两个高潮。他说,“香港观众一旦迷上你就久久不会变心。”于是他就在这种长情里,成为了电影史上的偶像。
张国荣在1990、1991、2001年三次登上《號外》封面
编辑 — LZ
撰文— 于婧
图— 网络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