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丽 李现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1981年从部队转业到家乡后,从1983年3月至今当村干部已整整40年,曾三次被县委表彰为“全县双强党支部书记”,两次当选为县党代会代表,四次当选为县人大代表……
3月31日上午,县作家协会采访组一行五人前往郑家集乡焦庄行政村,慕名采访了63岁的村党支部书记朱友昌。
采访得知,焦庄行政村现有7个自然村,3000多人口。朱友昌曾在部队服役三年,入伍八个月光荣入党,1981年1月从部队复员转业到家乡鹿邑,1983年2月在郑家集乡司法所工作兼村干部,当年8月当选为焦庄行政村党支部书记。
“农村工作繁忙而复杂,村干部的职责就是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及时把党的声音传到群众心里,就是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我认为村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清正廉洁、务实重干,首先要得吃亏、肯吹亏,如果整天光想着沾光的事情,啥也干不成,群众也不信任你。”
朱友昌还介绍第一次肯吃亏的故事:“我没有回村当党支部书记前,村两委班子不团结,群众对干部意见很大,多次发生上访事件。1983年3月村里规划宅基地和村庄道路时,我带头扒掉了家里的房子,为群众通了一条便民路,从此在群众中的威望就树立起来了。”
“我和朱书记在村里和群众见面时,大多数群众都是直接亲切地叫支书或直呼小名。我们村在朱书记的带领下,班子很团结,乡领导很放心,群众很拥护。在17年前的2006年,全村通柏油路8.7公里,在全县率先实现了全村通柏油路。我们坚持及时调解民间纠纷矛盾,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几十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赴县级上访事件。”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王行礼介绍说。
“群众工作无小事。当干部要学会给群众溜,比如低保的审批和办理问题,是群众最为关心、也是检验干部是否公平公正的原则性问题。我们始终坚持两个原则:持有二级以上残疾证者,家庭特困和发生重大疾病者,立即上门办理。不合格的,坚决一个也不办理。”
朱友昌还讲了一件事:2021年3月,王老家村一名中年男性因车祸死亡,使本来经济条件拮据的家庭带来了雪上加霜的灾难。村干部获悉后,及时到家中进行了看望,并帮助子女办理了低保手续。
当日上午10时,在焦庄村一来料加工的家庭作坊内,记者看到20余人的务工人员中,88岁的焦庄村张秀兰老人在认认真真地干活。旁边一位男性老人主动聊天说,他叫王先印,77岁,家住王老家,还说每天可以挣到工资30多元。
记者一行五人在村里采访时还欣喜地看到,和美乡村建设富有成效,村村道路宽敞通畅洁净,处处绿树成荫、花木葱茏,一栋栋整齐气派的楼房林茨媲美,彰显着村民们安稳富足的生活情景,村民们三三两两地在门口谈笑风生,满脸洋溢着幸福灿烂的微笑;在高标准农田内,群众正在利用高科技喷灌器械抗旱浇麦;村里已经竣工的教学楼即将投入使用;多家家庭作坊内,许多留守老年人在欢笑着务工创收……
“目前,全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2万元以上。下一步,村里两委工作将继续发扬干吃亏、肯吃亏精神,带领全村群众持续做好乡村振兴工作,把群众的好事做好做实;流转土地2000亩;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在王老家等村治理后的?亩坑塘内建养鱼场和用于光伏发电;充分利用乡贤资源优势,扩大家庭作坊规模,积极引导农村留守老人务工增收。”朱友昌满怀信心地向记者介绍说。
采访组成员相信,在村党支部书记朱友昌的团结带领下,未来谐盛世新时代下的焦庄行政村乡村振兴工作,前进的脚步定会越来越稳健,群众的生活定会越来越美好!
【责任编辑:李森】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