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国家权力沦为权贵们捞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政权早晚完蛋,100多年前清政府治下的中国就是如此。

慈禧太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禧太后

1898年5月,慈禧太后倚重的政治盟友恭亲王奕䜣死了,清政府内部再也没有人能阻止满族亲贵排汉和排外了。再加上曾国藩和李鸿章等肱骨汉臣搞了几十年的洋务运动,也还是没能逃出在甲午战争中被小日本痛扁的结局,这就加剧了满族亲贵对汉臣的排挤。

李鸿章等人被甲午战争的惨败和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打回原形,朝堂之上的汉臣们也基本抬不起头了。于是,以端郡王载漪为首的满族亲贵取而代之,掌握了朝堂大权,人们也通常称端郡王为端王。

端郡王载漪何许人?他把持国家权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为国还是为己?端王与光绪皇帝同辈,只是更大十几岁,这一年他已经42岁了。42岁的端王却有着不小的野心,他惦记着伺机把光绪皇帝扳下来,让自己的儿子溥儁取而代之。

端王以王爷的身份,再加上他在慈禧太后的允许下装备了一支八旗洋枪队“武胜新队”,在他身边就渐渐聚拢了一批朝廷的“高干子弟”,这些人都是满族亲贵中的少壮派,除了皇亲国戚,还有很多权贵大臣,比如军机大臣刚毅、大学士徐桐等人。

权贵巴结亲贵,亲贵巴结亲王。以端王为核心的政治小集团就这样形成了。这些人聚集在一起,商量的可不是要怎么为百姓谋福利,怎么振兴国家、改革弊政,而是怎么最大化地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既得利益。

为此,他们都以端王马首是瞻,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怎样把端王给拱上权力的顶端。于是,在慈禧太后痛骂光绪皇帝、终止变法的那个晚上,刚毅不失时机地“捅了光绪皇帝一刀”,他说他之前就劝说过光绪皇帝不要变法,可光绪皇帝不但不听,还反过来骂他。

刚毅对光绪皇帝捅刀子、落井下石是有目的的,就是要把光绪皇帝拉下马,让慈禧太后废掉光绪皇帝,再立新君,刚毅要为自己集团的核心端王的儿子溥儁成为皇帝创造机会,一旦此事成功,那么,刚毅就是大大的功臣了,他这辈子的荣华富贵也就不愁了。

但慈禧太后岂能让自己的大权旁落?她之所以会选择光绪皇帝,无非是因为她能控制得了光绪皇帝。如今,光绪皇帝竟然借着变法之机,想要把她从至高权力的宝座上掀下来,那她当然不答应了。

不答应就得处理光绪皇帝,怎么处理光绪皇帝却又成了她要仔细拿捏的一件大事,因为这背后有太多的刀光剑影和血雨腥风,一着不慎,自己可能大权旁落甚至人头落地。

端王载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端王载漪

光绪皇帝的变法触及了慈禧太后的利益,慈禧太后当然无法容忍,借着收拾变法失败烂摊子的机会,重返权力一线,实行临朝训政。慈禧太后把光绪皇帝圈禁在瀛台,但是光绪皇帝每天还是要正常上朝。在大殿上,慈禧太后坐在主位,光绪皇帝坐在副位或者干脆站立,大臣们有事就象征性地向光绪皇帝上奏,实际上则是慈禧太后拿主意。

光绪皇帝还没有成年的时候,都是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在这一时期,慈禧太后直接掌权。等到光绪皇帝成年以后,按道理他应该亲政,慈禧太后必须退休。但实际上,慈禧太后退而不休,她利用多年来在官僚集团中提拔和任用的嫡系,牢牢地掌控了整个朝政。

现在慈禧太后重返权力一线,理由是光绪皇帝搞砸了变法,会丢掉祖宗的江山,他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但现在的问题是,皇帝犯了错通常有两种处理方法:要么找个替罪羊,要么下个罪己诏,表示痛改前非。但皇帝仍然是皇帝,仍然要代天行事。

所以对慈禧太后来说,要怎样处理光绪皇帝,才能不给大臣落下太多话柄?慈禧太后的应对办法是对于归案的六君子直接杀头,迅速结案。这就直接灭绝了端王等人想要废掉光绪皇帝的机会。在对光绪皇帝进行一顿破口大骂之后,她直接实行明临朝训政。

这就是慈禧太后的“高明”之处,对光绪皇帝破口大骂,其实就是为了保护光绪皇帝。因为她的目的就是既要夺走光绪皇帝的皇权,又要想方设法保住光绪皇帝的皇位。因为再也没有比光绪更合适的皇帝人选了,他对慈禧太后来说是一个非常完美的道具,能够被慈禧太后牢牢地掌控在手心。

端王一心想寻找机会让自己的儿子溥儁取代光绪皇帝,但对慈禧太后来说,这是不现实的。因为溥儁已经14岁了,不可能再像光绪皇帝当年那么小的时候,还可以进行洗脑教育。而且再过4年他就成年了,就可以亲政了。

更要命的是溥儁的后面是端王一个这么厉害的权势集团,不难想象,一旦溥儁当上皇帝,可以确定,就没有慈禧太后什么事了,慈禧太后甚至还有掉脑袋的危险。就算是溥儁和端王都对慈禧太后忠心耿耿,慈禧太后还是不满意,因为她不能通过临朝训政直接掌握权柄,大权旁落是慈禧太后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对慈禧太后来说,光绪皇帝就是千般不好,万般不好,那也是个最完美的道具。溥儁就是千般好,万般好,那也是不能接受的。慈禧太后考虑的是自己的权力安全的问题,而不是考虑谁能更好地治理这个国家,这就是慈禧太后内心最隐秘和最真实的想法。

慈禧太后也曾经指望光绪皇帝能够在她的权威之下变法成功,那就可以既实现大清的富强,又可以保证她继续掌握朝政大权。但令她很失望的是,还没等到大清富强,自己的大权却差点被人攫取了。这就逼得慈禧太后不得不去联合以端王集团为核心的满族亲贵终止变法,借着这个机会,端王集团成了慈禧太后的政治盟友。

荣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荣禄

但是,对慈禧太后来说,最大的威胁恰恰来自端王集团这个政治盟友,谁离最高权力越近,谁的威胁就最大,谁的危险也最大。于是很微妙的一幕发生了,端王集团这个曾经的政治盟友,在不知不觉当中变成了慈禧太后的政治对手,因为端王手里握着一支军队,就是武胜新队,这支军队负责保卫皇宫和皇城的安全,这就成了慈禧太后最大的心腹之患。

为了对付这个心腹之患,慈禧太后火速把荣禄调进京城。荣禄出生于侍卫世家,而且是忠烈之后。根红苗正的出身让荣禄21岁就出任了从五品的工部员外郎,并且深得咸丰皇帝和慈禧的喜欢,40出头就出任过九门提督、工部尚书等职。但后来因为权力斗争失败,被排挤出权力中心长达13年。

痛定思痛之后,荣禄发现自己唯一的出路就是向慈禧太后尽忠,这一招果然奏效,甲午战争爆发后荣禄奉召回京,出任九门提督,后又兼任兵部尚书。戊戌变法之后,荣禄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慈禧太后临朝训政后,把荣禄调进北京,授予军机大臣兼练兵钦差大臣之职,并管理兵部事务。慈禧太后这一系列的动作,目的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嫡系。

对荣禄来说,这是天大的好事,这就意味着他手里的权力将越来越大了。荣禄通过节制聂士成、董福祥和袁世凯等军方将领,掌控了淮军旧部、甘军和新军。荣禄听从袁世凯的建议,于1899年6月编成了一支名为武卫军的新型集团军,总兵力超过5万人,下辖五支军队,其统领全都是荣禄的心腹,这五支军队当中战斗力最强的当属袁世凯训练的新军。

在这种框架之下,形成了两相对立的两大集团:一个是以端王为核心的满族亲贵集团,可以称为满党;一个是以荣禄等为核心的集团,可以称为汉党。两大集团本质其实就是满汉之争,也就是朝廷和地方的矛盾。

满党希望回到过去,一切复旧,最好要回到大清开国之初,满人的特权压倒一切,所以他们强烈反对将朝廷的一切特权下放,尤其是不能下放到汉人手中。而汉党则希望变法,汉臣们只有通过为朝廷发展经济,才能增加自己的政治筹码,才能压制满党的特权。

满党与汉党之间的争斗,这正是慈禧太后乐见其成的,因为对慈禧太后来说,只有通过这样无休无止的党争,她才能凌驾于各派之上,左拉一下右打一下,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搞平衡就是慈禧太后维持自己专制统治的核心秘密所在。

至于老百姓的死活和国家的兴亡,那就超出了慈禧太后考虑的范围了。对于老百姓来说,不管是满党、汉党,还是慈禧太后,其实都是既得利益集团,他们谁都不是为了老百姓的利益,谁都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只是为了自己小集团的利益。

所以再总结一下,不管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还是端王、荣禄和袁世凯等人,哪一个都在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怎样想方设法把权力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让自己和子孙后代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老百姓是不是水深火热,国家是不是内忧外患,压根就不在他们的谋划之中,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政权最大的悲哀!国家权力沦为权贵们捞取私利的工具,这样的政权怎么不会早晚完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