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命名的意义通常认为是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它是人们为地方命名时的着眼点,或者叫命名的因由或理据。
重庆有很多地方叫“黄葛某”,其称谓都来自黄葛树。 比如黄葛渡、黄葛垭、黄葛坪等。民国年间向楚编撰的《巴县志》上,已经有了“黄葛渡”“黄葛垭”的称谓,并写明它们是因黄葛树得名(《巴县志选注》第845页)。 向楚的巴县志,是在清朝乾隆时期王尔鉴主编的《巴县志》基础上发展来的,所以“黄葛渡”和“黄葛垭”这样的地名称谓与文字记录,至少在清朝乾隆时就存在了。这就是“黄葛某”这些地名的因由或理据。
在很近的从前,有些人因为不会写“葛”字,就把“黄葛树”写成“黄桷树”。汉字“角”是多音字,可读作“jiǎo”,可读作“jué ”。重庆本地话“角”与“葛”同音,有的人懒得查字典,以为把“角”字加个木旁还是读“角”,这样声形兼备,既能与“葛”同音,又能指明这个字的意义类别,所以就有了“黄桷树”之误写。不过,这种错误只是出现在“写”上,那些人是把“桷”字当成“葛”字写,所以虽然有些地方写的“黄桷树”,但重庆人四川人还是称作“黄葛树”,没有说“黄桷树”的,任何一个写“黄桷”字样的名称,人们依然是称“黄葛”。
由于有人把“黄葛树”错写成了“黄桷树”,自然就有人把地名“黄葛某”错写成了“黄桷某”。这样一来,这些地名的字面所表达的含义就错了。有关部门在地名标准化工作中不严谨,造成了错字地名“转正”。因此,重庆就有了很多错字地名和错字地名派生的名称如:“黄桷垭”“黄桷垭后街”“黄桷垭小学”“黄桷坪”“黄桷坪小学”“黄桷坪正街”“黄桷坪菜市场”“黄桷小学”“黄桷幼儿园”等等等等。这些错字名称之多,堪称全国之最!也许还是世界第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人类往往先有口头的语言,然后才产生书面文字,所以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从属于语言,应该是语言的真实反映。我们的语言是“黄葛某”,文字就应该写成“黄葛某”。如果写成“黄桷某”,文字记录与语言不一致,那这个文字就是错字。重庆有很多这样的错字地名,当地管理部门还草率地将把这些错字地名用作标准地名。这样就出现了人们依旧称呼这些地方“黄葛某”,官方还是把这些地方写作“黄桷某”(近来也有少数写“黄葛某”的,还有把“黄葛某”“黄桷某”并列在一块石碑上的)“趣事”。 在知道“黄桷某”的“桷”是错字以后,官方对错误视而不见,依然向公众提供他们的劣质产品--错字。这也算是重庆独有的“文化奇观”吧。

不可否认,“黄桷某”这样的地名,是官方粗制滥造的文字符号对公众语言称谓“黄葛某”的错误表达。不仅与本地群众的实际称谓不符,还容易给人们造成混乱。这些错字地名作为标准地名标注在地图和大街上,堂而皇之地招摇过市,就像摆在大庭广众之中的遍地垃圾,有碍观瞻,且令人不屑。给人直观上的感觉就是重庆的文化环境“脏乱差”,重庆的城市文化素质低下。
以前解放碑的味苑餐厅,不少的人都把它说成“味碗”。江北观音桥的小苑,也有很多人说那是“小碗儿”,一走音就说成了“小弯儿”,至今都是。重庆的别字先生,任何时候都有,还掌握了地名的命名权!过去时不时看到有些人认错了字,就赶忙说,四川话是这么说的,以免自己尴尬。这些人不在识字学习上多下点功夫,却在如何为他们认错了的字自圆其说上煞费苦心。甚至专门出版一本方言词典,把他们认错了的字,标上自己的读音,冒充方言。尽管这样错别字还是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多少也能为别字先生们挽回一点面子。
地名或许不能为国争光,但也不应该让国家脸上无光。重庆把错别字的地名用作标准地名,不但损害重庆的文化形象,还给国家丢脸。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国家的大都市,如今错别字名称在有些区的大街上泛滥成灾,还知错不改。这是文化自强还是文化自戗?这称不称得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糟糕的是,那些地方连学校的名字都在用错字,这叫学校怎么教育学生!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