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能够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其研究、开发的目的是促使智能机器会听(语音识别、机器翻译等)、会看(图像识别、文字识别等)、会说(语音合成、人机对话等)、会思考(人机对弈、定理证明等)、会学习(机器学习、知识表示等)、会行动(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人工智能的概念现在已广为人知,但它从想象、思辨到提出概念、开展研究,再到形成技术、走进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2017 年年初,《福布斯》杂志发表了人工智能编年体简史,时间跨度超过 700年,涵盖心理学、数学、哲学、艺术、计算机科学等学科领域, 以及与人工智能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历史大事件。
这篇文章将人工智能的历史追溯到 1308年,西班牙加泰罗尼亚诗人、神学家拉蒙· 鲁尔(Ramon Llull)出版《伟大的艺术》(Ars Generalis Ultima),阐述了他提出的使用“逻辑机”从概念的组合中创造新知识的方法。
1763 年,托马斯·贝叶斯(Thomas Bayes)提出一个用于推理事件概率的框架。1854 年,乔治·布尔(George Boole)提出逻辑推理可以使用与解方程组相同的方式系统地进行。之后人们采用无线电、机械和自动控制等手段进行了一些有关智能机器的尝试,也有人在剧作、电影中对机器人等智能形态进行畅想。
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追求直到现代才迈出坚实的步伐。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学科领域出现了优秀的科学家,包括新兴的神经科学和计算机领域。在英国,神经学家威廉·格雷·沃尔特(William Grey Walter) 和数学家阿兰·图灵(Alan M. Turing)是首先向智能机器发起挑战的两位科学先驱,图 1.1为图灵的素描画像。1948 年,沃尔特制造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机器人。图灵在 1950年发表论文《计算机器和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andIntelligence),提出了图灵测试,为智能机器设置了标准:一种可以让某人以为自己在和另一个人说话的机器。

早在 1948年,图灵就写过一篇题为《智能机器》(Intelligent Machinery) 的论文,描绘了人工智能中联结主义的大部分内容。这篇论文是图灵在英国国家物理实验室工作时写的,但当时的实验室主任查尔斯·达尔文爵士称这是一篇“学生论文”,并写信给图灵,抱怨论文“满是脏痕”的外观。可贵的是,图灵是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时代,用纸和铅笔模拟大脑,做出了这项开创性的研究。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