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刚过,乍暖还寒的气候,很多人又开始在“春捂秋冻”的指导下准备换季了。但是“春捂秋冻”到底需要多久呢?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15天。”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王宏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气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天~15天的过渡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当然,“捂”多久要依每个人的体质而定,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要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你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你就可以考虑换装开春了!

事实上,每个人耐受冷热的程度都不一样。如果你感到“捂”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那么即便气温已经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着减衣。但如果你“捂”得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

昼夜温差是另一个决定你要 “捂”还是不“捂”的标准。

王宏才提醒大家,早春时节当天气预报昼夜温差超过7摄氏度~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此外,“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等部位的保暖,慢摘帽子,缓取围巾、口罩,晚脱厚袜和手套,否则很容易因身体免疫力降低而生病。

由于冬天的“惯性”所致,人体血管在春天还处于收缩状态,温度调节系统功能较低,只有适当多穿些衣服,才能适应忽冷忽热的天气变化,否则,容易得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同时,春捂也是一种抗热锻炼,使得人体能自然适应即将到来的炎热夏季。

但春捂一定要有“度”。南方地区步入三月份时,天气明显有些热了,这时如果还穿着棉衣,就会超出身体的耐热限度,体温调节中枢就会适应不了,对健康不利。特别是对婴幼儿来说,过度春捂容易使婴幼儿出现“过暖综合征”。主要表现为高热、抽搐、出现大量水样或血水样腹泻、吐奶,重则发生昏迷、休克甚至死亡。这是由于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产热量高,如果“捂”过了头,就易诱发中暑。

春捂要看气象指数。春季何时该“捂”,必须根据天气而定。一般说,春季早晚气温较低,可适当“捂”一会儿。而晴日的中午,气温一般都在10℃以上,此时便可适当减衣。一般南方地区要到3月下旬,北方地区须到4月中旬,这时白昼气温达到20℃以上,且较稳定,机体经过数周的调节亦已逐步适应了节气的变化,穿得单薄点就不至于患病了。

另外,“春捂”重在下半身。初春季节“着凉”患病的人很多,其祸根皆因“冷落”了下半身,而引发季节病或旧病复发,尤其妇科的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等病患者明显增多。每年冬去春来因爱美而受凉致病的女性急剧增加,下腹胀痛,月经不调,出血淋漓不尽者大有人在。这都是要“风度”不要“温度”而造成的恶果。

“春捂”也不能忽略了锻炼。“春捂”只是被动防御,要想防疾健身,还必须从春天开始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同时,还要讲究科学的饮食和起居。春天易困应多补充维生素B族;韭菜、菠菜、芹菜是春日佐餐的佳品,可适当多吃。(齐念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