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宝子们,吃了么您内!
我是你们的妙黛呀!
最近“张家界四人跳楼”的新闻,相信大家都听说了。
提笔好几次,想要说些什么。
但是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思来想去,我一直觉得我们的文化中,最缺少的几个部分:性教育,爱的教育,死亡教育。
我希望今天这篇文章, 能给大家补上死亡教育的小小一角。
——写在前面
01
面对死亡,
我们或许都在焦虑着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清明节每一缕焚烧的烟火,每一声悲恸的哭泣,都代表着一个人生命的终结。
历史书上随手翻动的一页,就是一个时代的终结。
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疫情、战争、空难,这六个简单字眼的背后,我们似乎对死亡、对生存有了更深的焦虑。
死亡就像太阳一样,我们知道它一直在哪里,却很难直视它。
这些事件的到来,拉近了我们与死亡之间的距离。
如果我们被确诊感染了怎么办;如果我们乘坐的是那一次航班怎么办;如果战争发生在我们身边怎么办?
就算这些都没有发生,那么生命这么脆弱,我们努力生活,蝇营狗苟,疯狂内卷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一切焦虑,都指向死亡。
图源:Pexels
我们对不知何时到来的死亡,有着巨大的恐惧、纠结、不安。对于终将消逝的自己,终将化成一缕青烟,终将没有任何痕迹,有着极大的焦虑。
我有一个舅舅,他似乎早就看“明白”了这一点。
从40多岁开始,他就拒绝做任何劳动,拒绝外出打工。并不是因为他多富有,而是他觉得自己不知道哪天突然死了,所以一定要及时行乐。
哪怕每天吃糠咽菜,也不要去下地干活,更不会去打工受累。
因为早晚要死,所以“及时行乐”,这似乎是我们很多人应对死亡的方式之一。
越是没有充分活过的人,越是害怕死亡。
02
有时候我们
怕死,有时候又觉得人不会死
成年人都以什么样的外在形式,害怕着死亡?
父母那一代人催婚催生,想要通过生育的方式,让自己在世界留下痕迹; 有的人一定要生出儿子,是通过“冠姓”的方式,让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 有的人注重养生,保温杯礼品,用延长生命长度的方式,延缓死亡的到来; 年轻人报复性熬夜,是通过感受时间的方式,感受自己的存在。
在潜意识层面,死亡焦虑笼罩着我们,它促使我们做出很多行为。
似乎做了这些事,就是从死亡手里,赢回了一局。
图源:Pexels
但是,与之相反的,我们的全能感作祟,我们似乎又觉得生命会持续很久,好像死亡距离我们很远一样。
父母那一代人有一些习惯,就是好东西一定要留着。一箱子苹果,每次都吃坏的那一个,如果没有坏的那就等待有坏的为止。
买一件好衣服,平时舍不得穿,直到衣服放过时才放心地穿。
再看看我们,也有类似的延迟满足。
多少人都列过一个清单,等疫情结束,要去自驾游;等小区解封,要痛快吃一顿火锅;等回到家乡,踏踏实实陪伴家人几天;等赚到多少钱,就买一个什么东西。
等待,是一个没有期限的词语,就好像我们不会死亡一样。
有时候,我们想要用及时行乐对抗死亡;有的时候,我们却忽视死亡,一直延迟满足。
并不是因为我们善变,而是我们看不清与死亡的距离,才会时而患得患失,时而有恃无恐。
不同时期对死亡的认知不同,也让我们的人生目标,有着不同的次序。
社会情绪选择理论指出:
当我们觉得死亡距离很近时,我们会把时间花在陪伴家人,享受快乐,情感满足上; 当我们觉得未来很遥远时,我们会把精力放在个人成就,财富累积,个人价值上面。
其实,只有直视死亡,看到与死亡的距离,我们才能更好地活着。
03
既然会死
为什么要活着?
Facebook上很火的一组漫画,让我们看到一个完整的人生。
在集体潜意识和社会潜意识的推动下,我们都以为一个人的人生是这样的:
亲人的期待与祝福中出生;
按部就班地上学、苦读、毕业、工作;
找到一个爱人,结婚、成家、置业;
生下一个孩子,生命有了延续;
为了承担义务应对压力,成了一个忙碌的机器;
孩子慢慢长大,你也逐渐变老,只剩下和老伴相依为命;
最后,你们都变成一座墓碑。
这样一看,人生好像真的没有什么意义。
庸庸碌碌,平淡无奇。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要活着,为什么要努力工作,为什么要追求爱与平和?
《好好告别》一书中说: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人类创造力的源泉。它让我们勇往直前,促使我们完成目标,去学习、去爱、去创造。
正是因为生命是有限度的,正是因为世事是无常的,正是因为人生是必然有遗憾的,我们才要更加努力地活着。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中有一个年轻的癌症女孩朱莉的故事,朱莉新婚不久后,她对未来充满了向往。
可是就在这时,她查出了一种罕见的癌症,生命开始倒计时。
回想自己觉得,觉得人生无憾的那一刻。就是得知她确诊后,她的老公和学生们,对她说的那句“我们很爱你”。
我想,短暂的一生,能够被爱着,能够被看见,能够享受情感,能够让自己满足,这些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就是人生的意义。
上面讲到的漫画还没有讲完,在流水线式的人生中,我们每个人存在的意义,都是不同的。
人生就是,你闯入父母的生命,给他们带来无数欣喜;
人生就是,你第一次上学的兴奋,你和同学一起罚站的调皮;
人生就是,你邂逅心仪的那个人,体验爱情的失败与甜蜜;
人生就是,你尝试一次次挫败,挑战自己不敢做的事;
人生就是,给孩子换的每一片尿布,跟伴侣的每一次亲吻;
人生就是,跟伴侣一次次吵架,以及感受衰老后的无助……
人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一定会死,我们知道意外也许会早于明天到来,可我们依然热爱。
04
活着的意义,
是体验关系的治愈
电影《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欧维是一个倒霉的人。他从小就目睹了父母的离世,在孤独中成长。
长大后好不容易遇到心仪的女孩,他成功地娶到女孩。可是不久后女孩就因为车祸流产,不久后又患病身亡。59岁他被公司裁员,再也感受不到任何生机。
欧维策划过6次自杀,每一次都失败了。每一次都是在自杀的过程中,被一些事情打断。
要么是为了帮助邻居,要么是为了帮助陌生人,要么是为了帮助妻子曾经的学生。
这些被打断的瞬间积累起来,欧维已经不再想要赴死。他在帮助别人,感受与他人的联结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人活着也许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在追求一件件小事的过程中,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时,就变得有了朝气。
今年的形势,让我们感受到了死亡的焦虑,让我们怀疑人生。
图片来源:Pexels
其实,面对死亡的答案,不是及时行乐,也不是无知无惧。而是——在琐碎的生活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
看到死亡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才应该争分夺秒去做想做的事情。
就像《人世间》中的周秉义,他得知自己确诊胃癌之后,第一反应不是及时行乐,不是懊悔不已。
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加快实施自己的改革蓝图。
改造完家乡之后,他带着老伴周游世界,不在乎自己会死在哪里。
这就是一个人,对生命、对死亡最高的敬意。
我们直视死亡,我们寻求意义,我们认真生活,我们享受生活。
就像《最好的告别》中说的: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从在意实现、拥有和得到转而懂得欣赏日常生活的愉快和亲密关系,如果我们发现这更具满足感,那么,为什么我们要等这么久才去做?为什么我们要等到老了才去做?
不管爱与不爱,不管开心与否,我们都不会有来生。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爱,用心享受,趁活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