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周纪二:周显王十六年(戊辰,公元前353年)
【原文】
楚昭奚恤为相。江乙言于楚王曰:“人有爱其狗者,狗尝溺井,其邻人见,欲入言之,狗当门而噬之。今昭奚恤常恶臣之见,亦犹是也。且人有好扬人之善者,王曰:‘此君子也,’近之;好扬人之恶者,王曰:‘此小人也,’远之。然则且有子弑其父、臣弑其主者,而王终己不知也。何者?以王好闻人之美而恶闻人之恶也。”王曰:“善,寡人愿两闻之。”
【译文】
楚国任用昭奚恤为国相。江 乙对楚王说:“有个宠爱自己狗的人,狗向井里撒尿,邻居看见了,想到他家里去告诉他,却被狗堵住门咬。现在昭奚恤常常阻挠我来见您,就像恶狗堵门一样。况且一有专说别人好话的人,您就说:‘这是君子啊!’便亲近他;而对爱指出别人缺点的人,您总是说:‘这是个小人。’便疏远他。然而人世间有儿子杀父亲、臣下杀君主的恶人,您却始终不知道。为什么呢?原因在于您只爱听对别人的称颂,不爱听对别人的指责呀!”楚王听后说:“你说得对,今后我要听取两方面的言论。
【解析】
这段材料非常有意思。在《史记》中并没有记载这段故事(我在楚世家中没找到,但是不排除在其他的列传有中可能有)。但是在《战国策》的楚策中却有记载。《战国策》西汉刘向等人所整理,而开始整理的时间比《史记》的成书时间要晚。
结合《战国策》楚策中的内容,可以发现。有关于江乙的故事有8个,而关于江乙说昭奚恤坏话给他使绊子的故事有6个。江乙为了黑昭奚恤真是不遗余力。
但是楚王不但没有利用江乙的话来处置昭奚恤,同样也没有为了安抚昭奚恤来处置江乙。而是把他留下来,所以才有了《战国策》中这六次故事。
吴起在楚国变法失败后,楚肃王利用吴起之死做文章,屠戮了不少楚国贵族封君。虽然楚王的权威得以加强,但是各地封君势力依旧极大。其中又以昭、屈、景三家最大(其祖先为以前楚王公子后代)。
三家中又以昭式排名第一,在楚国朝堂中极有势力。楚王有打压削弱封君家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要用他们,又要防他们,还要削弱他们。不过,和吴起变法类似,这种事情楚王不能亲自去做,他只能作裁判。
因此,这个出生魏国的江乙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对于楚王而言,江乙的存在,说了他不能说的话,做了他不能做的事情。可以敲打昭奚恤,让他知道他的有些所作所为已经伤害到了楚王的权威。
这点从《战国策》中可以看出来,江乙黑昭奚恤并没有真凭实据,都是类似诛心,比如不知有楚王而只有昭奚恤。比如昭奚恤的威望很高。比如昭奚恤阻塞楚王耳目言路等等。江乙把这些事情放在桌面上来说,就等于在敲打昭奚恤让他注意一点,别太过分。为了制衡昭奚恤,楚王不好明着给昭奚恤制造敌人。于是利用江乙,拉拢了不少人,来制衡昭奚恤。
比如在《战国策》江尹欲恶昭奚恤于楚王中,江乙就利用了封赏问题,拉拢到了山阳君加入制衡昭奚恤的联盟中。
对于江乙而言。楚王和昭奚恤之间那种相互利用、相互提防的关系,正好是江乙可以操作利用的空间。因此江乙才能在这么多次告状中依然能够如鱼得水,否则换了其他人,早就把江乙给处理了。
对于昭奚恤而言。他在楚国已经算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升无可升,所以维护自己和家族当前的利益就十分重要。这有与楚王对他们家族的态度关系十分密切。
江乙看似和昭奚恤对着干,但是所传递的东西,其实都是在让楚王选择要保留昭奚恤,同时重用其他人。比如《资治通鉴》中的这一段,最后楚王说要听取两方意见。在《战国策》的荆宣王(楚宣王)问群臣中,楚宣王问“听说北方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这样的吗?”江乙却说,是因为他们惧怕楚国国力,所以惧怕昭奚恤(这也是狐假虎威典故由来)。给昭奚恤脱了险。
所以,楚王和江乙是相互利用的关系。而昭奚恤和江乙却是相互提防、相互利用、相互扶持。因为,昭奚恤的存在江乙能够得到重用,而昭奚恤如果没了,那么江乙的用处也就没用。
其中的权谋平衡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屠龙术,如果非要说,就是那些说人坏话之人,作为领导或者作为权谋家可以这么用。
接他的嘴说领导想说而不能说的话,用来敲打别人。
用这些说坏话的人,故意来平衡其他人,让领导做中间人玩平衡手。
处置这些说坏话的人,用来笼络被坏话者。
但是在《资治通鉴》这段材料中,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的,可以看出这些。
第一,别人说的话,不要偏听,多听几个人说说。
第二,说好话的人,未必是好人。说坏话的人,未必是坏人。凡是辩证的来看,分开来看。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