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石对教育的那点看法

前言

相信大家常说、常听这样一句话:“考上大学就好了。”很多学生在挑灯夜读、埋头刷题时,想着未来自己考上大学之后就可以快乐玩耍,就更加有动力、有激情了。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大学四年不仅需要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还要通过不断实习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大学四年并不是可以每天摆烂、躺平的,而是让自己韬光养晦、提升自我的阶段。

即使到了大四,人人都觉得这个时候就可以疯玩,不用管学校的事情了,但是找工作、毕业论文等也会让每个学生感到焦头烂额,在对未来感到迷茫、不知所措时,还要时不时应对论文指导老师的提问与质疑,很多学生都吐槽说真想重回高中,哪怕年年都是高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末位论文淘汰制:是肃清学术界的清道夫,也是熄灭创新火苗的冷水。

本科生们用仅一年时间所作的毕业论文并不是查重率合格就能通过审查,现在学术造假事件频频发生,针对毕业论文严查、严审的机制不仅囊括研究生、博士生,本科生也在此范围内。如上海一985高校对硕士生的毕业论文实行末位论文淘汰制,规定至少20%的论文为“不通过”或“论文需大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就是说,即使这篇论文是合格的甚至是称得上优秀的,但只因为与别人相较来说不够好,评分较低,也会被评为“不通过”。这让很多学生觉得这种机制不够合理、不够人性化。虽然这种淘汰制的初衷是为了激励学生以更加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待毕业论文,但是论文内容合格、优秀与否应该就其本身而言,而不应该将与其他论文比较的结果作为评审的标准。

这种淘汰机制将会使得学术界越来越“卷”,抛开幸存者不谈,被淘汰学生的可能性在这场判决中被否定,常言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是显然这种淘汰机制将主观性如此之强的评判变成了一道是非题,这并不科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维护学术界秩序,除了末位论文淘汰制外,很多高校还实行论文盲审,在盲审中,不同的评审对同一论文会有不同的意见,而在模糊的标准下,很多人发现即使是同一个评审,对同一篇毕业论文也会有截然相反的评分。对于专业性强的学科,很多评审由于自身专业能力不够而对学生的论文产生质疑,但沟通渠道的缺失导致只能由学生来承担这一本不应该他承担的后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让很多毕业生感到无奈,难道自己辛辛苦苦跟着自己指导老师写出来的论文只能靠运气通过审核吗?所谓的论文评审老师究竟有相匹配的专业能力与职业道德吗?很多学生反映,在这场论文盲审中,一些评审老师的标准太过主观,根本不考虑论文本身的内容,过分关注甚至只盯着格式、标点符号等细枝末节,这让论文被打回的学生们感到非常不服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与评审老师以及论文审查机制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也导致很多不想卷进此矛盾的毕业生开始迎合评审老师喜好,顺应学术热点潮流,长此以往,冷门的学术知识将变得越来越冷门,学术创新的火苗会变得越来越黯淡,这似乎和论文审查机制的初衷相悖。

很多教育界专家关注到了此问题,开始研究正确、科学的解决方法。许多曾实行末位论文淘汰制的高校如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宣布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不再实行末位淘汰制,力求给予学生更大的学术创作空间。

你怎么看待末位论文淘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