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短视频、自媒体的发酵,“治沙英雄痛哭下跪”在网络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多数群体站队孙国友,宁夏的沙漠里种树的举动有助于防风固沙,涵养水源,治理生态环境;而一些人站出来指责其所种植品种并非沙漠中该种的低矮灌木(参见图1a和图1b),而是需要抽地下水浇灌的树种,并且孙国友的林场补贴较高,种植树木目的不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1b)

笔者不禁想到:沙漠种树的技术从何时起引得大众的关注,种植技术又发展到何种程度了,以下从专利申请的角度浅析沙漠种树技术。

沙漠种树专利申请的时间线

在专利数据库中,构建检索式((种植 or 植树 or 种树)and 沙漠),粗略的检索结果显示具有2579篇专利文件,中国申请量为1921篇(占比74.5%),详见图2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2)

映入眼帘的第一篇专利申请竟然是关于沙漠种水稻的相关专利(CN111492915A-一种有机沙漠水稻的栽培方法),被震惊了。着眼于国内对相关治沙技术,笔者挑选相关的中国专利申请(共1921件,发明申请1159、发明授权270、实用新型487、外观5)进行具体梳理和分析,以5年为一个阶段进行划分(从1月1日为起止时间计算,截止至2023年4月7日),参见表1和表2:

表1-沙漠种植的专利申请-中国专利申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漠种树的专利浅析

1972年已然出现了在沙漠种植的专利申请文件(BE777679A,申请日为1972.01.31),梳理出来关于治沙方面的专利具体涉及的方面包括:

(1)对沙漠土层、土质的治理方法(CN102308688B-沙漠种植结构和改良沙漠土壤方法及种植方法);

(2)不同植物在沙漠中种植、栽培方法(CN111492915A-一种有机水稻的栽培方法);

(3)种植设备(CN104285719A-一种沙漠荒山植树用容器);

(4)相关营养液、营养土的制备方法(CN108812199A-多功能凹凸棒沙漠吸水营养袋的制备方法);

(5)杂交、育种的方法(CN107950387A-一种沙漠气候下的无壳葫芦人工杂交的方法)。

所涉及的品种包括:

【A】梭梭树(CN102204500B-一种在荒漠和半荒漠环境中提高梭梭属植物直播苗和移栽苗成活率的方法);

【B】沙柳(CN102440170B-一种沙漠造林方法);

【C】梁外甘草(CN102428824B-梁外甘草的沙漠栽培方法);

【D】水稻(CN111492915A-一种有机水稻的栽培方法);

【E】苜蓿(CN114051898A 一种风沙地苜蓿保苗节水的种植方法);

【F】其他的沙漠植物(CN105265120B-一种沙漠植物的种植方法);

由此可见,一方面,随着防沙、治沙的技术不断改进,与之伴生的专利申请数量地快速增加,间接地反映出对绿化生态、治沙的重视。另一方面,对不同植物品种、不同特定治理区域的具体改进则表现为更加精细地、因地制宜地进行改进。

从沙漠种树的角度看待技术启示

难道正如部分网友所表达的那样:孙国友所种的品种难以“移植”至宁夏的沙漠中吗?难以沙漠中该种的低矮灌木替换为孙国友种植的品种?(参见图1a和图1b),这不经让我想到专利审查意见中经常看到的一段话“XXX是本领域技术惯用技术手段,因此,在对比文件1的基础上,结合对比文件2以及本领域技术惯用技术手段,得到该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是显而易见的”,即,“孙国友”参阅上述的专利文件(CN102204500B-一种在荒漠和半荒漠环境中提高梭梭属植物直播苗和移栽苗成活率的方法)后,其将所种植的品种换成专利中的品种,是否存在技术启示?这不禁想到另外的一个判例。

相关法律规定

《专利法》第二十二条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和实用新型,应当具备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创造性,是指与现有技术相比,该发明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该实用新型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专利审查指南》进一步规定,判断发明是否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就是要判断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否显而易见。如果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显而易见的,则不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反之,如果对比的结果表明要求保护的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是非显而易见的,则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

在专利确权程序中,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是能否授予专利权的基本条件,通称“三性”判断,其中新颖性和实用性的判断相对简单,但是对于创造性的判断,一直是实务操作中的难点。通常采用“三步法”判断发明是否具有创造性,“三步法”具体为:

步骤1、确定最接近的现有技术;

步骤2、确定发明的区别特征和发明实际解决的技术问题;

步骤3、判断要求保护的发明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是否显而易见。

具体案例

对于专利号为201280063827.6,名称为“用于机动车的流体容器”的发明专利无效中,证据1:公开日为1996年03月29日、公开号为FR2724877A1的法国专利文献,证据2:公开日为1982年08月31日、公开号为US4346865的美国专利文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涉案专利附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证据1附图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证据1附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证据2附图)

分歧点在于,请求人认为证据2的矩形突起13对应于本专利的突起部8,弯曲的第三接合部4对应于本专利的开口,证据2公开了箱体两侧对置点处设有一体布置的突起供支架固定;箱体由树脂制成,利用吹塑工艺制作箱体时,必然会在中部外围形成接缝,接缝必然对应于矩形突起13所在的中部位置,由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无障碍地选择在吹塑制造箱体的过程中形成所述矩形突起。

合议组认为,证据1中固定件8为一个,设置在油箱下表面中央部分,固定件8的基部10为圆柱形,端部9为椭圆形,与之相配合的扣孔11也设计为椭圆形,通过上述结构的配合并在安装时经转动90度后,金属绑带3通过端部9锁定在油箱上。证据2中箱体T上设有矩形突起13和下部突起12,通过矩形突起13与安装支架1的弯曲的第三接合部4的配合,以及下部突起12与形成为凹口的第二接合部3的配合实现箱体T在安装支架1上沿着各个方向的定位。证据2中第三接合部4是弯折而成的槽形,第三接合部4并不是一个开口,其与矩形突起13之间的配合关系不同于本专利中开口与突起部的配合关系,并且证据2的方案还必须借助于下部突起12与第二接合部3之间的配合才能实现安装支架1在箱体T上的受制方式的安装。

尽管证据2公开了相对置的两个矩形突起13,然而证据1与证据2是两个自成体系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证据1和证据2的基础上,若要获得本专利权利要求1的技术方案,须得采用证据1中的固定件8和扣孔11,并对两者的形状加以改造,再将固定件8按照证据2中矩形突起13的位置进行对置布置,并设置在接缝处,这种从两个完整的技术方案中各自抽取一部分要素进行拼凑而获得的技术方案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是显而易见的。

若两份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与专利所要实现的功能基本相同,分别公开了专利权利要求中的部分技术特征,但上述两份现有技术的技术方案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构思,且分别公开的技术部分技术特征与其整体技术方案的其他部分密切配合,则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难以从各现有技术的方案中将其部分技术特征从整体技术方案中抽离出来,拼凑形成专利权利要求的技术方案。

无独有偶,在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裁判要旨摘要(2022)中再次涉及相关内容,摘要中指出,在采用“三步法”判断发明创造是否具备创造性的过程中,判断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否会对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产生改进动机以及是否有将作为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相结合的技术启示时,如果发明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之间在发明构思上存在明显差异,则通常可以认定本领域技术人员不会有改进最接近的现有技术以得到本发明的动机 ;如果作为现有技术的对比文件之间在发明构思上存在明显差异,则通常可以认定现有技术不存在将上述对比文件结合以得到本发明的技术启示【参见(2022)最高法知行终316号】。

结语

在孙国友跪地求水的网络话题中,其种植的品种为丝绵木与沙柳橛子,丝绵木是一种生长能力很强盛的苗木,移栽成活率很高,一年四季都可以移栽,而沙柳橛子是沙漠植物,是少数可以生长在盐碱地的一种植物,两者都极其耐旱抗沙,是否能够将其应用至所在地的沙漠中,不同品种之间的种植是否存在技术启示,需要进一步地证据进行佐证。结合沙漠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种植种类,在胡杨、梭梭树、沙柳等耐热、耐旱、生命力顽强的树木之间进行合理选择(参见图3),以便减少对水资源的消耗与过度依赖。植树造林对于调节气候、涵养水源、减轻大气污染具有重要意义,不仅能够抵挡风沙,防止沙漠的扩张,抵御风沙侵蚀,还能改善生态环境,虽植树节已经过去,但只要心存环保意识,双手践行绿色生态行为,用行动、用科技、用专利保护沙漠中的一点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3)

“用专利保护沙漠中的一点绿!”主题征稿

近日,宁夏灵武马家滩村一位林场主崩溃跪地求供水的视频引发关注。视频中,一名男子跪地磕头称:“我植树治沙多年,煤矿把水源断掉了,万亩林场没有水喝。”

“植树治沙”的口号,让人们再次将目光聚焦于沙漠治理。我国是世界上荒漠最多的国家之一,治沙事业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但实际的荒漠生态治理工程不只是一句口号,更是无数“治沙人”的艰苦奋斗、薪火相传、推陈出新。

比如,由新疆农业大学与和田新牧源牧草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研发的“一种风沙地苜蓿保苗节水的种植方法”(即“两灌一保 沙地种草”技术)已在南疆地区沙漠边缘成功种出5000亩苜蓿,近日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而这也只是无数治沙智慧的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