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罪案类故事,情节经过艺术加工

旨在破解真相,探查人性,弘扬正义!

温馨提示:本文为付费内容,前1/3免费阅读

那个除夕夜,高墙之外的炮竹之声异常响闹,犯人们拥有了一顿百叶结烧肉的年夜饭,积久了灰尘的电视机屏幕里断断续续地播报着春晚的喜庆……

在我家那栋三层高的楼房没建起来之前,屋子还是低矮的两间瓦房。

六岁的我总要在院子里的两棵椿树中间系根麻绳,这种自制的秋千,荡起来很危险,但却是我孤独的童年里最大的乐趣。

我的父母和周围的成年人一样,哪里有物质的膻味,哪里就有他们如同蚂蚁般忙碌的身影。

于是,在我六岁之后,家里的三层洋楼终于建了起来。我以为他们会停止忙碌,可他们变得更忙碌了。

新楼巨大而沉闷,如同怪物贪婪的大嘴巴,我睡在里面,就有种被吞没的无奈之感。更令我沮丧的是,因为建房,院子里两棵椿树消失了。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我所谓的“家乡”除了这栋令我憎恶的空荡荡的洋房,什么也不值得记忆。

这种厌恶一直延续到青春期。

初中毕业之后,我考上了一所三流高中,这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为我这样的差生,除了职高和技校,有一丁点和大学相关的可能性,都是格外引人注目的。

寄宿制的高中令我更加苦恼,而那个时候,我不再厌恶自家的楼房了——除了在同学们的攀比中常常获胜以外,它还具备了很多实用性的功能。比如,很多个无常骚动的夜晚,校园围墙的边上总有我和几个同学鬼鬼祟祟的影子。家乡的夜空,星月流转,无比璀璨,我们翻越围墙,在田埂里奔跑。

我父母经常不在楼房里留宿,30亩的蟹塘需要他们日夜守护。空房子成了我和同学们逃课最主要的目的地,我们在楼房里炸金花、看黄碟、喝啤酒,偶尔也会有女同学陪我们留宿。

一个夏季的夜晚,风雨俱来,我们一同堵住了阳台上的落水管,雨水蓄到我们的小腿,我们赤条条的躺下,所有的人都在那一刻忘记了彼此的名字,所有的对话都成为了歇斯底里的呼喊。

那栋楼房不再像怪物,像一个巨人宽阔的怀抱,任由我们这群无聊的少年在里面撒欢。

2

高中还没毕业,我就辍学了。

但我没有失落,反而窃喜。当然,我也只能窃喜,因为在父母的焦虑和邻居的揶揄之中,我不敢表露这种反常的欢乐。

辍学的一年多时间里,我拥有了整个青春期最快乐、最狂野的记忆,脑海里但凡跳跃出当时的画面,全是高饱和度的暖色,带着焦灼而又危险的余温。

2008年12月,这个落寞而灰色的月份,那些无拘无束、恣睢任性的日子戛然而止,突如其来的是一大段枯燥、封闭,又极其巨大的生活。

牢狱之灾降临在我刚刚成年的肩膀之上,我要附上枷锁,度过生命之中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在此之后,时间变得异常迟钝,分秒显得熬人,可以被它包裹着的任何情绪,都填满了我对昨日的悔恨、今日的懊恼、明日的惶恐。

12月份的悲伤,就像一个在大风之中飞扬的结实的塑料袋,朝我扑面而来。更加可怕的是,自救的双手被金属制的手铐紧紧的箍住,无法动弹,弥漫膨胀的窒息之感随时可能令我爆炸。

而初入牢门的境遇,让我对自家楼房的思念达到了一种疯狂的状态,因为除了它之外,好像再无其他东西能给我安全感了。

3

沉闷的冬日,看守所里的光线浑浊、暗淡,弥漫着一股难闻的气味。我坐在刻满了划痕和脏话的铺板上,想象着整个12月该如何度过?

这是一个令我无比紧张的月份。我无法抑制的想象着,高墙之外,所有离家的人开始准备着踏上归乡的旅途,《新闻联播》重复着热闹而拥挤的春运场景;而高墙之内,所有犯人都那么不安和无奈,在束缚中无用地挣扎,讨厌的悔罪情绪开始异常凶猛地涌动……所有的一切都让我愈发紧张。

整个12月,看守所里关着4个死刑犯,23岁的魏浩浩就坐在我的旁边,他是最年轻的一个。和我一样,他常哆嗦着嘴唇。

魏浩浩身材矮小,人中很短,在四个月前的夏季的一天,他把女友推进了池塘,在女友泅浮上岸的时候,他用匕首刺穿了女友的手掌,第二次将其推入池塘……

一条生命被水流淹没,另一条生命也已在等待死刑的复核。

杀人的原因,魏浩浩闭口不谈,尽管我们并排坐在一起度过了完整的12月。某几天,我们频繁聊到自己的家乡,他很羡慕我,眼神里酝视着哀怨,絮絮叨叨地指出来一些被我忽略的,却值得庆幸的事情。

“你就满足吧,可以在家门口坐牢。”

“你还有出去的那天,不像我……”

杀死女友之前的三年,魏浩浩从未离开过苏北小镇的家乡。那是一个东濒黄海的县城,有沙滩和海,风吹进嘴里,是清苦的咸味。

他的父母在盐厂工作,每到临近春节,家里到处都晾满了香肠和咸鱼。一屋子咸苦的滋味,夏季来临之前,它们才能全部被解决。

魏浩浩不喜欢那个临海的简陋屋子,房间里堆满了囤积已久的蜂窝煤,黑兮兮的摞成一个并不坚固的壁垒,贴靠在石灰皮脱落的墙壁上。

所有的温饱的起点,都要他从这些可以燃烧的煤团里自取。父母常年在盐场工作,他很早就开始照顾自己以及驼背的奶奶。

燃烧着的黑漆漆的煤团变成桔色,海盐腌制的腊味在铝制的蒸锅里酥烂、膨胀……每天都是如此,魏浩浩的整个童年全是咸涩的味道。以至于长大之后,他极其讨厌腊味。

准备去江阴打工的那天,父母使劲往他的行李里塞腊肠和咸鱼。上了车,他几次想把这些讨厌的东西扔出车窗。可到了工地,这些腊味还是在一个礼拜之后被他吞进了肚子,还是熟悉的味道,如同夹杂在父母皲裂的手缝里那些粗糙的海盐,让他咸得落泪。

在江阴打工三年,每年春节踏入归乡的旅途,他都无比怀念着满屋子的腊味,可回到家里,那些腊味,他一口也不想尝。

“在家里吃不下去那些东西,在外面却想吃,很奇怪吧。”

“这个月,家里的晾衣杆上已经挂满了香肠。猪头和咸鱼要经常放到屋顶上去晒。”

往往,魏浩浩对我说这些话的时候,号房那扇掉漆的铁门外正分发着当天的午饭,氤氲潮湿的热气,在我们周围缭绕。

午餐一如往常的清淡,可我们的谈话却值得咀嚼。12月的最后几天,魏浩浩越发惆怅起来。一想起将缺席家乡的春节,他的嘴唇就哆嗦得厉害,身上那副光滑的手铐脚镣,已经标志着他将在这片阴暗的空间里,度过人生最后一个春节。

至于乡愁,魏浩浩惆怅的大概是:我只会以一座坟墓的形式出现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