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军捷

每年4月中下旬,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召开一连几日的特别会议,来审议《财政预算案》,各个政策局或部门则会在此之前回复议员提交的书面质询。

过去,不少议员对港府的开支情况盯得很紧,几乎会要求港府对每一项开支做出明确解释。但今年情况略有不同,大家似乎不再关心港府的支出情况。最明显的,对于港府防疫抗疫3年,所支出的6000多亿港元的具体去向,仅有选委会界议员江玉欢一人向行政署发出提问,要求行政署提供从2020年至今防疫抗疫的款项明细。而对于江玉欢的质询,行政署署长卢世雄的回应可堪斟酌,并且从头至尾未详细解释 6000多亿元是如何消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超6000多亿的财政支出,仅有一人问明细,而署长的回答官方又模糊,约等于没有回答。这说明港府不再惧怕或担心议员的监督质询,同时也说明议员对港府的监督力度和威慑度正在降低。

“反修例”风波后,香港89名公务员因涉嫌参与活动被捕,其中58人已经离开港府,5人已被法庭定罪,将受到纪律处分,还有26人接受内部调查。这一事件给香港官场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甚至在部分群体内部形成猜疑链,开始怀疑与自己共事的同僚是否是“港独”分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随着“爱国者治港”共识的流行,部分议员为了证明自己爱国爱港,不再敢轻易质疑港府的决策,甚至开始对港府“百依百顺”。这多少有点矫枉过正了,再如此下去,立法会上的“反对派”将彻底消失,以后议员对港府的决策和行为将仅限于一些不痛不痒的询问,而再无犀利的质询。

如此,立法会和香港议员便也再无存在的必要了。

这种趋势是很危险的,失去了监督,或被监督力度大大降低的港府,将很难再三思而后行,保证每一项决策的合理性和利民性,内部的腐败之风也将加速盛行。这极不利于港府的成长,更不利于香港的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行“爱国者治港”和“爱港者治港”,本意是为了防止反中乱港势力的介入,降低“反修例”事件再发生的概率,亦是为了加强议员对港府的监督,加强港府对港人的责任心,绝非是要将香港打造成一个高度一致的团体,杜绝一切不同的声音。

因此,爱国议员还是要看紧港府的每一项支出,质询港府所有不合理的决策;爱国的官员也要认真执行决策,对港人负责。这才是“爱国者治港”的真正含义,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香港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不迷航。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