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在地铁上,孩子玩闹打扰身边人,但讲道理不听,又不能直接把孩子带回家,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呢?”

共情是一种特别好的沟通方式,但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

除了地铁上这种情况,相信大家还会遇到很多“不知道怎么办了”的时候:

“别的孩子来家里玩,自家孩子却不肯分享玩具,最后争执不休;”

“刚学会走路就喜欢发脾气,还打人,答应了你以后,下次还是会犯;”

“叫孩子起床刷牙吃早餐,尽量不催,结果他俨然一个老赖,能拖就拖,恨不得今天不去幼儿园……”

该做的能做的,基本都做了,孩子就是不配合。老母亲崩溃是分分钟的事。但其实,有一种方法,几乎可以“一劳永逸”地应对所有“不知道怎么办了”的场景

那就是:游戏

很多父母不知道怎么陪伴孩子,更有甚者,大人一部手机,孩子一部手机,各玩各的,省事省心。

他们经常给自己找理由:“我不太会跟孩子玩,那是孩子他爸的事。我的孩子自己玩得很好了,不需要我跟他们玩。”

殊不知,小时候不怕麻烦的父母,孩子长大了才省心。

而小时候不花心思的父母,错过了孩子的成长,再想弥补或者改掉孩子的坏毛病就很难了。

近年来神经科学的突破性进展,更加明确地解释了孩子成长中的需求:

孩子从成人那里需要的不是静态的陪伴,而是动态的交互,尤其在遇到挑战时,更需要成人主动地提供恰当的支持。

这类亲子互动游戏,可以有效提升孩子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心理能力,包括自信心、安全感、自控力和适应力等等。

所谓“假装”游戏,其实我们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比如过家家。“假装”游戏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当孩子在幻想的情境里时,他们会自己创造故事,从不同的角度看世界。在这样玩乐的过程中,孩子就不会被困在固有的想法和角度,能有更大的空间去发挥创意。

不同年龄的具体玩法:

婴儿时期:

婴儿时期的孩子,还不会“假装”,不过他们善于模仿,喜欢跟着大人的带领跳舞,玩玩具等。不妨在给他们做表演的时候,改变一下套路,比如换一些新的儿歌、让他们闻闻不同的味道、让不同的人来陪宝宝玩。

幼儿时期:

幼儿可以开始用符号思考 (比如,“这幅画上的狗狗是代表现实生活中的狗”)。在这个年龄玩“假装”游戏,可以是假装这根香蕉是电话、这块毛绒玩具是你很想吃的蓝莓蛋糕!充分展现家长的“演技”,就像小丑用肢体语言逗笑观众一样,让游戏变得有趣起来。

学龄前时期:

在这个年龄段,孩子们会假装自己是医生、消防员、公主……当他们学会代入到玩偶或者他人的视角时,他们会建立思维的灵活性。试着让孩子成为父母的老师,或者把父母从火灾中“拯救”出来,或者给爸爸做一个检查——父母可能会通过“假装”游戏来了解孩子们的想法和感受。

下棋:培养专注力

孩子的专注力应该是一些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但是专注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试试一些符合孩子年龄段思考能力的桌面活动,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提升专注力。

不同年龄的具体玩法:

0~1岁:

父母可能会怀疑,小宝宝有没有专注力这一说?

其实,小宝宝会关注他们的照顾者关注的东西——这被称为“共同关注”。您可以盯着某个玩具(积木、杯子、木偶),然后去为它命名、谈论它的颜色、用途等,小宝宝也会跟着去专注地观察它。

要注意,在做这件事的时候,关闭宝宝身边的其他干扰源,比如电视机、音乐、手机、电脑等,从每天与宝宝共享关注开始,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延长他们的注意力

1-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可以玩些简单的拼图、玩具开锁,玩具厨房等,可以让孩子专注于一项玩乐超过15分钟。父母可以暗示他们接下来可以做什么,或者激励他们尝试新事物。

3~4岁:

在这个年龄段,父母可以尝试更多的多步骤的玩法,比如用粘土做晚餐和甜点,需要多一点思考的猜谜游戏,简单的棋盘游戏。

5~7岁:

棋盘类游戏很适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因为他们需要理解不同的规则,也需要学习如何认真思考去获胜,或者坦然接受失败。画画或者手工制作也是不错的培养方式,可以让孩子在专注后获得成就感和收获感。

小提示:如果孩子比较活跃,在坐下来集中注意力之前,让他们做些运动(如蹦床、追逐游戏、挠痒痒的战斗),释放一下他们的精力,这样效果会更好。

除了跟同龄小伙伴相处以外,父母是孩子很重要的情感支持,以及社会关系认知的对象之一。因此孩子的同理心发育,也来自于父母在陪伴时的谈天说地中。年幼的孩子越觉得被大人理解,他们就越能理解其他人,这就是同理心。

不同年龄的具体聊法:

婴幼儿:

可以在孩子有不同的情绪时,大声表达出来,比如“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不开心。”“宝宝现在很开心!”“宝宝真的哭得很伤心哦!”

同时也可以分享你自己的感受,比如,“妈妈真的好难过,妈妈觉得和你在一起很开心。”不要以为宝宝小,听不懂,就吝于跟他们分享语言和情绪,小宝宝其实一直在观察和理解照顾者所说的话

幼儿:

年幼的孩子会给玩具们灌输神奇的想法、感觉和个性。所以有时问问孩子他们最喜欢的毛绒玩具都有什么特点,比如他们最喜欢的食物、玩具或电视节目是什么?他们最喜欢旅行的地方是什么?拥有不同类型的头发或肤色是什么感觉?尝试激发他们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学龄前儿童:

在幼儿园及以后,孩子们会更多地思考与人为善、规则和礼仪等概念,以及性别、种族、文化和能力等差异。你可以与孩子谈论他们擅长的所有事情,以及对他们来说很难的事情,这可以帮助深入了解我们都有不同种类的思想这一事实。阅读有关不同经历的书籍或观看电影,也是让孩子体会他人生活感受的一种好方法。

上课:培养思维能力

前面都在说“游戏”,这里怎么突然说上课了?

因为这种“课”和“游戏”非常相似,1个老师和6个年龄相仿的孩子,没有严肃的课堂氛围,不需要正襟危坐,可以就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畅所欲言、发表见解。

整个课程用故事设定来贯穿,课件上都有可爱的主人公形象、闪闪发光的道具宝石、获得奖励时跳出来的可爱玩偶,这就是上濒“通识成长直播课”。

上课当然可以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但是大多数孩子都很讨厌上课。但是上过“通识成长直播课”的孩子们,会喊着“下次还要上”——

29.9元就可以体验一节上濒超有意思的“通识成长直播课”——

以二阶课程之一:《“节日”背后的“文化规律”》为例,课程通过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时间、来源、庆祝方式进行分析,引导孩子提炼、总结了解节日的三大角度。

• 通过对西方传统节日的时间、来源、庆祝方式进行分析,从三大角度分析西方节日的特点。

• 通过对比不同国家节日庆祝方式和纪念意义的差异,引导孩子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通过世界性节日的学习,找到世界共同纪念的意义。

• 运用学习到的知识,在情景任务中创造一个全岛人共同庆祝的节日,并赋予这个节日独一无二的纪念意义。

以三阶课程之一:为例,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能够对复杂情绪有准确的认知。

因此,课堂上授课内容就会围绕以下几点来展开:

l 理解和说出自己的情绪感受;

l 了解人有哪些情绪,能够区分出不同的复杂情绪;

l 能够知道自己在什么环境下、遇到什么事情的时候的情绪表现;

l 理解不同的情绪对自己的行为等有什么样的影响;

l 学习应对不同情绪的方式,思考怎样让情绪来帮助自己成长。

每个主题学习完毕后,课程导师会提供一份学习反馈。包括孩子在心理能力、知识领域、学习力、社会能力和创造力方面的学习内容和收获,以及对于学员主题学习作品的点评等。

每一份学习反馈都将保存在孩子的专属成长档案中,家长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进步。

5月的直播课即将开课,家长可以为孩子报一次试听课,感受不同以往的课堂氛围。

上濒教育

五大核心业务

通识成长直播课 | SNG营地

兰海说成长App | 教育咨询 | 职业培养

两大城市中心

北京三向启能中心 | 深圳三向启能中心

长按识别 星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