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节课我们讲了关于角色化的一些基本概念,我来帮你先简单地复习一下:

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扮演很多角色,你以为你是在做自己,但其实,你只是在扮演别人给你安排的角色而已。不过,之所以我们会被角色化,是因为角色化能带来效率,有了角色我们就能预期对方的行为,陌生人之间也能产生很高效的互相协作。

但是,角色化带来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边界和束缚,它让我们看不见真实的自己,也看不见真实的对方。这个就好比是:你出生在一个监狱里边,这里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你不会觉得有什么不妥,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但是,你所不知道的是,这里仅仅只是监狱里的生活方式,在这个监狱之外,还有一个大得多的世界,那里更加精彩!但是,那个世界,你需要脱去角色化的外衣才能进入!

好,那么你该如何“去角色化”呢?

如何去角色化?

如何去角色化?

有一本书叫做《用户体验要素》,书里的内容讲的是如何从0到1设计一个网站,但是湖畔大学的梁宁老师,在她的得到课程《产品思维30讲》里,用这个分析框架,做了一些改变,拿来分析一个人的不同层面,也非常适合,可以帮助你透视一个人的全貌。

所以,下面我们就借用这个框架,把一个人分成5个不同的层级来逐层分析,其中,最深的那一层,就是你真实的自己。但是,在它的外面有4层厚厚的外衣,所以一般情况下,你很难察觉到这个最深层。

那么今天,我就来试着帮你一层层剥开这些外衣,带你一起去寻找那个最真实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来看最外面的一层,它叫做:感知层

什么是感知层?

就是你对一个人的整体感觉,比如说,你觉得她长得很漂亮,或者打扮的很时尚,或者感觉她很有气质,很有气场,交流的时候你感觉特别舒服...

这些“感觉”就是他的感知层。

那这些“感觉”就能代表对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吗?

当然不行…

这是社交关系中最浅的一个层次,如果我们是在感知层和别人相处的时候,能了解到的对方其实是很模糊的,甚至是不真实的…

所以,如果你想要再深入一点了解一个人的话,那么,你就需要进入下一个层次...

第二层:角色层

也就是我们这2节课主要讲的部分。

比如他是在哪家公司上班?担任哪个职务?他是否已经为人父母了?这些就是角色...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个的角色里,并被这些角色所驯化。比如说你遇到一个银行职员、公务员、或者程序猿…你和他们在打交道的时候,就能够明显感觉到他身上这个角色的痕迹。他跟你说的话,做的动作,都是被这个角色所影响,甚至是被控制的。

还记得吗?角色是边界,是束缚。

如果你和对方,是基于“感知层”的了解,基于“角色层”的接触,那么在彼此交流的过程当中,你们的对话内容就会被限定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无非就是见面做一个简单的寒暄,然后说一些和工作相关的对话,找不到话题的时候,再一段调查户口式的问答…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和陌生人、和同事、和普通朋友进行社交的时候,其实大都是基于这个层次的,但是,这种方式就像是你和另外一个演员,在一起拍一部电影,你们两人在剧中看上去关系不错,但是这些交际都是基于你们所扮演的角色的交际,一旦舞台落幕,脱去演出的服装,你们也许又会重新变成陌生人...

如果,你想要再深入了解一下自己和对方,那么,你就需要再往下走一个层次...

第三、第四层,我们一起讲

从第三层开始就是一个人深层次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