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尿血是指血液从小便中排出,或是小便挟血。尿血分为两种情况,未出现疼痛的尿血称为“血尿”,出现疼痛的尿血即为“血淋”。在中医典籍《素问·气厥论》中指出:“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素问·痿论》则指出:“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病脉证篇》也提到:“热在下焦者则出血尿”。均指出了这一概念。而在《丹溪手镜·溺血》中提到:“溺血,热也,又因fang劳过度,忧思气结,心肾不交”。《赤水玄珠·小便血》中也提到:“小便出血,是心伏热在于小肠。”可见中医对于此病,在病因、治疗等方面已有详细的论述。

【病机病因】

一、湿热下注,迫血妄行

1、膀胱湿热:外感湿热之邪,或食肥甘酒热之品,酿生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司,以致水道不利,小便短涩带血。

2、肝胆湿热:湿热外邪由表入里,内阻中焦脾胃;或嗜酒、过食肥甘,酿生湿热,湿热蕴结于肝胆,疏泄失职,下注膀胱,小便短赤带血。

二、心火亢盛,肾阴亏损

久病未愈、fang事不节、疲劳过度,肾阴亏损,或思虑过度心火偏亢,引起心肾不交,心火热移小肠、灼伤脉络,故尿中带血。

三、脾肾两虚

脾阳、肾阳两亏,脾不统血,肾失封藏,封藏固摄失职而出现尿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辩证论治】

一、湿热下注,迫血妄行

无论是膀胱湿热还是肝胆湿热,均属实热证,临床以小便短涩,小腹胀痛,尿中有血色深红,有血块,脉数,舌红苔黄腻,肝胆湿热患者还兼有口苦咽干,脉数中带弦。此类应以清利湿热为主,稍加止血之药。

1、膀胱湿热者选用小蓟饮子加减;生地、小蓟、藕节、蒲黄有清热凉血止血之效,并能消瘀;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水通淋,栀子清泄三焦之火,导热从下而出,当归养血、和血、引血归经。若湿热炽盛,则加车前草;若伤阴,则加旱莲草,诸药合用,共奏凉血止血、利尿通淋之效。

2. 肝胆湿热者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合黄芩、栀子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去掉柴胡、加炒蒲黄、琥珀粉以通利止血,肝胆湿热清除,膀胱热迫缓解,血自归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心交亢盛,肾阴亏损

此类属热证,多为虚热之候,临床可见小便带血,血色鲜红,咽干,面赤烦热,兼有头晕耳鸣,夜寐不安,脉数多兼细,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中医一般以滋阴降火为主,常用“知柏地黄丸”合“导赤散”;以生地凉血养阴;山药、萸肉益脾肾固下元;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丹皮、知母、黄柏除下焦之浊热,且活血、止血、坚阴;木通利尿,甘草和胃清热,通淋止痛,诸药配合,温补肾阴,心火下降,血亦得止。

三、脾肾阳虚

此类属阳气衰微的虚证,由阳衰致脾肾阳虚,无以统血,封藏失固。临床多见小便频数清冷,血色淡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脉濡缓,舌质淡苔薄白。中医一般以益气补肾健脾为主,常选用“补中益气汤”以及“无比山药丸”,补中益气汤具有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之功效,无比山药丸有促进造血和止血之作用,二者合奏健脾益气,补肾固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