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4月21日,北方很多地方气温骤降,多地竟飘起雪花,在这个本应是春耕春种春长的季节,对农民来说,这雪可真不是什么“瑞雪”。

今天就来学学几乎每个小孩子都会背的古诗吧,李绅的《悯农二首》。

萌娃念古诗词

萌娃念古诗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萌娃读古诗词之《悯农二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萌娃读古诗词之《悯农二首》

知诗意,细赏析

知诗意,细赏析

题目:悯农二首

悯:怜悯,这里也看作是表达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之心。

这是一首组诗,分为其一、其二两首,尤其是其二成了大人教育孩子节约粮食的经典话语。

先来看一下第一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粟:泛指谷类,不去壳的叫谷子,这里指各种粮食的种子。

只要在春天播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粮食。

2、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闲田:未耕种的土地。

犹:仍然。

普天之下,没有未耕种的田地,却仍有种田的农民被饿死。

只要春天辛勤劳作,到了秋天就会有好的收获,再加上所有能耕种的土地都没有空闲,理应农民饱腹是没问题的,但最后一句“犹饿死”才是残酷的现实,农民时有饿死的。

为什么呢?

因为封建社会农民所受的剥削很残酷,社会是不公平的,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之心。

接下来看第二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盛夏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给禾苗除草,汗珠从身上滴到禾苗生长的泥土上。

2、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餐:熟食,通称。

有谁知道,我们碗中的米饭,每一粒都是农民用辛苦劳动得来的呢?

这首诗,仍是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他劝各位好好珍惜粮食,没有农民顶着大太阳劳作,哪有你们嘴里的粮食啊?

这两首诗,辞藻朴素,能流传千年,更多靠的是人们的口口相传。因为它接近群众,能引起人们的共情。

你可以想想,上至老人、下到孩童,是不是最起码都会念个“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呀?

诗人

诗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朝诗人,世家出身。

他应试几次失败,不过最后还是走上了官场,官至宰相,死后被追赠太尉,谥号“文肃”。

为官时,逢牛李党争,是李党的重要人物,这个身份几乎伴随了他政治生涯的大部分时光。

当然,他的文学成就更突出,诗、散文都写得不错。年轻时,元稹、白居易成为好友,一起倡导并参与了新乐府运动。《悯农二首》其实也算新乐府的杰作。

说个题外话,感觉他是诗红人不红,妇孺皆知“粒粒皆辛苦”,知道李绅的却不多。

古诗词相关的有趣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悯农二首》这组诗写成的年代,据专家推测大概是在诗人26、7岁的青年时期。

近年有不少这样的言论:

写“锄禾日当午”的李绅竟是大贪官?
李绅家一天就要杀300只鸡,只为了吃鸡舌头。
李绅就是那个“司空见惯”的人。
李绅施政暴虐,老百姓纷纷逃离。

总而言之,就是说李绅是个丢了“初心”的人,当官后变“坏”了。

这个说法来自哪里呢?

我在网上查了查,这个谣言的起源:

2004年,广东《增城之窗》网站有一篇名为《诗词轶闻·感人肺腑》的文章,“李绅以诗拜相·为人卑琐”这一片段,提到过李绅豪奢吃鸡舌一事。
后在2007年,《郴州日报》发表了一篇《<悯农>与李绅》,这篇文章被《百家讲坛》杂志收录,据说这篇文章的作者还专门道过歉,但谣言已然一发不可收拾了。

大家不信谣不传谣哦!

可怜的李绅千年后被安了个莫须有的“罪名”。

思维导图,好记忆

思维导图,好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我还在网上搜到了李绅的《悯农(其三)》,如下: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国家肥。

有兴趣的学学吧!

飞花令,帮孩子积累古诗词佳句

飞花令,帮孩子积累古诗词佳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就把“农”作飞花令吧:

乃知大寒岁,农者尤苦辛。——出自唐·白居易《村居苦寒》
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出自唐·王维《偶然作六首》
农夫舂旧谷,蚕妾捣新衣。——唐·白居易《春村》
明年麦熟芒攒槊,农夫未食鸦先啄。——宋·苏轼《鸦种麦行》
俗美农夫知让畔,化行蚕妇不争桑。——宋·陆游《书喜》

家有可爱又调皮的小小女孩一名,记录与她斗智斗勇和陪她一起学习成长的的日常生活,分享遇见的好物好书,感悟养育孩子给我的一场自我修行。

我是@快乐的墨墨妈妈,赶紧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