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在第二十八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后,读书的常态在持续。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迈过梁家河的30里风雨兼程求得《浮士德》的精神滋养,踏过祖国山河的万里疆土时带着30万字的月阅读量。杜甫在《柏学士茅屋》中写到:“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诗圣以博览群书而勉励自身博得功名。如今,无数共产党人自书山苦读而来,以知识的甜蜜灌溉祖国的大地,求得个人成长也报得民族复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之中国,已经鲜有为果腹、为物质欲望而排起长队的场景:人们能以坚忍的毅力守候数小时,常常只为片刻精神享受。衣食足而知礼仪,该怎么填平公众文化需求旺盛与精神产品供给相对贫乏形成的鸿沟?文化领域的耕耘,又该如何对得住绵延五千年的先人遗泽,配得上纵横九万里创造经济奇迹的大国气象?答案自在书里。但是读书不能仅仅只是“事了拂衣去”,成为交流中的谈资,而应该真正转化为陶冶情操、服务社会的有力基础。让知识更好更多地融入生活场景,成为不可或缺的日常组成部分,才配得上多少日夜苦读的艰辛。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面对网络世界的洪流,要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读得进好书,如果没有“板登坐得十年冷”的阅读定力,没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化追求,怎么能沉淀出新的经典。“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我们在书籍中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在书籍中我们把握住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文心雕龙》有言,“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在古人看来,人可以用内心感知天地之道、世界万物,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时,便容易产生文学、书籍,最终积累成文化、文明。但别忘了,对世界的审美感知、对文化的一次触摸不能空无对象。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打开经典的书函,“须读五车书”,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才能真正以知识实现“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