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多家机构预测,印度人口将于四月中旬正式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而且一直到2064年,印度的人口还会不断增长,最高将达到17亿,光从人口总数大这一特点上来看,这与曾经的中国有几分相似。

同为人口庞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体,印度近年来吸引了大量企业“谋篇布局”。世界上几个手机龙头制造厂商都在印度设有工厂,但是纵观全局,印度目前制造业生产总值只占国内GDP的17%,远不及中国的30%。印度较为突出的电子和纺织品生产,占全球份额也不高,仍然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究竟印度能否再现“中国式增长”奇迹,把握住人口红利,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印度有着庞大的人口,但从劳动力结构看,六成左右主要从事农业。想要鼓动这批人口“背井离乡”,前往一些制造业中心“打工”的难度非常大,其中一个问题就是语言,与中国不同,我们只需要普通话就可以“闯天下”。印度语言极其复杂,截止到2001年为止,印度总共有1396种可被识别的“语言”,而且目前至少有121种语言 使用人数超过一万人。印地语虽然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但是将其作为母语或者是第二语言的人,只有57%。在印度南方的一些地区,印地语甚至与外语无异。因此想让印度乡村地区的劳工 跑到南方工业基地 光是语言就会面临严重的阻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中国拥有强大的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来支援“世界工厂”的运转,而印度的物流体系却以高成本、低效而“闻名世界”。之前有研究机构调查显示,印度的物流成本比其他国家平均高30%-40%。虽然也有多家国际电商正在加紧在印度的建设,但是目前印度物流系统,主要还是由小规模服务商组成,这些小公司有的运输车辆不足五台。但是负责管理这些物流企业的政府部门却多达二十多个,涉及37个出口促进委员会和500多项许可。为了提高印度地区的物流水平,印度政府也是痛定思痛,去年公布了《国家物流政策》,计划在最短时间内,将物流成本从13%-14%降至10%以下,跻身物流绩效指数前25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虽然印度有着最年轻的平均劳动人口,但是并没有相对应的工作岗位来“安放”这些劳动力。根据官方的数据,印度政府在未来五年内只能创造600万个就业岗位,而印度每年就有500万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属于典型的“僧多粥少”。总的来看,一面是印度“过剩”劳动力,然而另一面是印度没有这么多岗位来吸收,所以导致了2021-2022年印度的失业率达到了4.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莫迪政府一再强调“印度制造”,想要通过“中国经验”解决“印度问题”,但是,想要克服上述这些问题,建立一个低成本又高效的生产链,将会是一个长达数十年的系统性工程。

目前,印度无论是制造业产值还是水平都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印度想要在人口红利期过去前,大幅提高制造业产值,看起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