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位叫土屋仁応的日本雕刻家,他的木雕作品,用很简洁的线条,勾勒出很多充满想象力的形象,比如:长着犄角、像龙又像鹿的动物;长着婴儿般脚掌手掌的蛇形异兽等等,很有一种《山海经》似的神秘和奇异的魅力。

说起稀奇古怪的动植物,莫过于中国志怪古籍《山海经》中的记载,它里面涉及的奇珍异兽众多,想象力诡谲而生动。比如:有一种“状如白马,锯牙,食虎豹”的怪兽,叫作“駮”。能食虎豹的野兽一定是非常凶猛的,但是它又长得像白马,实在是一种奇妙的混搭品种。土屋仁応的作品,也颇有这个意境,那些木雕看起来模样轻盈柔和,但隐约透露着危险的气息。

无独有偶,《诗经》中,“駮”也出现过。在《国风·秦风·晨风》有这样一句:“山有苞栎隰有六駮”。这里的“駮”,对应的是“栎”, 描述的是山坡上栎树林交错,山阴低洼之地树影斑驳。应该不可能是指食虎豹的野兽,栖息在山洼低湿处。但是,为何这里斑驳的树影是“駮”呢?据后世考证,认为这应该是鹿皮斑木姜子一类的植物,它树皮青白斑驳,“遥视似駮马”。木姜子,确实也是一种生长于湿润的阔叶林间的落叶小乔木,鹿皮斑纹的木姜子,枝干斑驳,酷似动物皮毛纹。

“山有苞栎,隰有六駮。未见君子,忧心靡乐。如何如何,忘我实多!”(《国风·秦风·晨风》)诗中的女子,站在山间,思念自己的心上人,晨昏日暮,遥遥不可见,心中忧戚;莫不是你已经忘记我?全诗一咏三叠,将一个人内心的盼望、焦灼、失落写得缠绵悱恻,就像木姜子的斑纹,时深时浅,忽重忽轻。

木姜子目前在日本、朝鲜半岛分布较广,在中国河南、华南一带还有影踪。但是据《诗经》中的描述,在古代陕北一带应该也普遍生长。它有很多的变种,就好似“駮马”,虽然有文字的描述,但每个人都会赋予它一个不全然相同的形象。

自然界中,很多动物通过形态、色泽、斑纹等与他物的相似,借以蒙蔽敌害,保护自身,谓之拟态。最常见的,譬如爬在枯枝上的尺蠖、为了逃避鸟类捕食,而模仿黄蜂的蝇类等等。不知道鹿皮斑木姜子,是否真的是在模仿凶猛的駮马形态,从而躲避天敌的啃噬呢?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某种意义上,是否佐证了駮马真的存在过呢?还是说,关于駮马的形象,来源于实际存在过的某种或某几种动物,加上人们的想象,就创造出了这种异兽?就像我们所熟悉的“中国龙”,综合了鹿角、蛇身、鹰爪等动物的部分特征。

不过,关于龙是否真的存在,经常听到人们掀起像模像样的讨论。就好比“隰有六駮”中关于木姜子的考证,是否靠谱,我想这应该是人类的另一种“拟态”了吧。

(本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