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的一个凛冬之夜,82岁的张国焘冻死于加拿大多伦多的一个养老院。

就现代历史来看,野心勃勃的张国焘可以说是一个极具冲突的人物。

张国焘叛党41年,什么都没有留下,只有一部回忆录,在回忆录中,他说了不少人的坏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读书时就看不起毛泽东,但毛泽东对他极其尊重

从学历上来说,张国焘的学历远比毛泽东高,张国焘是北京大学高材生,毛泽东读的是湖南第一师范,用现代眼光看来,充其量是中专。

但即便如此,毛主席向来尊重张国焘,日后他回忆说:在北大的时候,张国焘认为湖南的毛润之是个土苞子,所以有时候见面不握手,也不打招呼。

而毛泽东可以和张国焘相识,还源于自己去北京打工的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18年,青年毛泽东从湖南一师毕业,在导师杨昌济的推荐下,来到北京大学打工学习,当时他的职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管理员,月薪八元。

要知道当年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的工资足有100多大洋,所以毛泽东这8元工资真是杯水车薪。

日后毛主席对任弼时等人回忆说:“那是我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的工作很简单,但权力很大,图书馆的所有书都归我管。”

毛泽东也对杨开慧说:“第一次发工资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打工时,他常常秉烛夜读,废寝忘食,得到了李大钊的关注,李大钊主动和毛泽东交谈后发现,虽然毛泽东是湖南一师毕业的,但是他的思想极其开明,光这种读书精神,都比北大的任何一个学生强。

所以在李大钊的器重下,毛泽东平时还可以去很多名师的课堂上旁听,比如周作人,胡适,邵飘萍等人。据说在邵飘萍的课堂上,毛泽东的发言十分犀利,遭到北大学生的不满:“你一个乡下人,懂什么啊,轮到你发言吗?”

这些学生的态度和张国焘的态度大同小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大钊和陈独秀介绍毛泽东的时候说:“这个毛润之不简单,我觉得可以好好培养培养。”他还把张国焘介绍给毛泽东认识。

日后毛主席回忆说:张国焘认为我们乡下来的人很土,所以内心看不起,有时候也不打招呼。

但说实在的,比起来毛泽东,张国焘和李大钊陈独秀两位导师相处的时间更长,毕竟从1916年开始,张国焘就在北大学习了。

毛泽东日后说,李大钊是自己真正的老师,因为在李大钊的影响下,他阅读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培养了浓重的革命思想。

而张国焘也把李大钊当成自己的精神导师,毕竟在北大时,尤其是五四运动时,张国焘已经是学生运动的风云人物,他常常和两位导师高谈阔论,这也是李大钊很赏识张国焘的原因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革命事业开始后,张国焘一直在中央局工作,后来参加长征的一大代表,只有三人,那就是毛主席、张国焘和董必武。

董必武老先生并非中央领导,毛主席比张国焘还大5岁,在早期的党内职务中,毛泽东长期担任的是省级领导职务,几年后才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此后1933年进入政治局。

但张国焘在一大后就进入了中央局,在建党早期,陈独秀是中央局书记,张国焘负责组织工作,据说在大革命时期,张国焘还多次去远东参会,还见过列宁。

可是他的性格向来傲气,所以中央迁入苏区,张国焘马上就进行改组,成立了中央分局,还把自己任命为军委书记,妄图总揽军政大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毛主席和周恩来,包括一直领导军队的朱德,对张国焘这个人的做法持有保留意见,平时见面后也是笑脸相迎。

遵义会议后,中共中央联系上红四方面军,当时中央红军终于和红四方面军会合。

不过,如果单纯论资历,张国焘的资历确实比任何一个中央领导人都要高,这也是毛主席从一开始就尊重张国焘的原因之一。

但没有想到,张国焘此后的路却越走越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叛党,毛主席早有预料

1935年9月,在长征的关键时期,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北上。

有三个原因,第一,向北走可以利用陕北苏区及其同南巴游击区取得协同配合,形成稳固的根据地,第二,这边的敌人互相之间有矛盾,比较好对付,第三,在生活条件上,这边也比较容易保存实力。

最后毛主席决定,单独带着1、3军团北上,但是北上的方针遭到张国焘的反对,他认为应该南下,所以张国焘早就给陈昌浩发了电报,让他带领队伍南下,并称要“彻底开展党内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向前得知红军已经连夜出发,得知大事不妙,有人报告说,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还问“要不要打?”

徐向前一惊:“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但徐向前也意识到张国焘在搞分裂,无奈之下,他只能去找叶剑英,把事情来龙去脉搞清楚。

原来叶剑英得到了张国焘的密报后,火速去报告给了毛主席,并为了毛主席的安全,让他马上离开这里。徐向前和陈昌浩也是后来才知道的,徐向前说:“两军既然已经会合,再分开恐怕不好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事实摆在面前,张国焘反对北上,执意要南下,徐向前这边进退两难,一方面他想跟着毛主席走,另一方面又无法对张国焘交代。

和张国焘长期相处,徐向前有点无可奈何,据后来徐向前回忆,面对这个选择,他还偷偷大哭一场。

不久,中央来电,让徐向前带领部队北上,可是陈昌浩在他人的怂恿下,对中央红军已经怒气冲冲,甚至大骂中央红军,说他们是“逃跑主义”,事情到这里就僵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奈下,徐向前只能跟着张国焘南下,历史证明毛主席的方针是完全正确的。晚年徐向前在回忆录中回忆说,当年跟着张国焘南下,是自己革命生涯的致命错误。

徐向前还说:我对毛主席的远大战略眼光和非凡气魄,是经过南下的曲折才真正认识到的。

红四方面军南下时有8万多人,但一年的时间就伤亡过半,毛主席当时就预言说,南下是行不通的,他们迟早会北上。

果然,张国焘带着满身创伤,狼狈地回到了陕北。面对张国焘对红军造成这么大损失,1937年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对张国焘提出批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做事的原则很简单,犯了错误就要接受批评,有了功劳就应该得到奖赏。

据说在这次大会上,很多人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张国焘,毛主席还就张国焘的错误让大家引以为戒,张国焘本人,也在大会上泣不成声,表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

按照大家的意见,应该免去张国焘的一切职务,但中央为了教育和改造他,仍派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代主席。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实际上张国焘知错就改的态度是可以的。但张国焘性格向来高傲,毛主席也料到张国焘会叛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果然,半年后,张国焘趁祭祀黄帝陵的机会,逃出陕甘宁,投靠了国民党。

周恩来很着急地问毛主席怎么办,毛主席说:“早在意料之中,想要把他叫回来更无可能。”

张国焘自认为会得到蒋介石的重用,但蒋介石从戴笠口中得知张国焘投靠过来时,冷笑一声,表示不会重用此人。

张国焘因在共产党身居高位,戴笠便安排他去特务组织做了情报工作,或许,这也是张国焘仅有的一点利用价值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晚年敬佩的人

张国焘叛党后,一直在国民党做情报工作,全名叫“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

1948年6月,张国焘在上海创办了《创进》杂志,其实还是在抨击共产党。

遥想当年他和陈独秀先生一起工作的风云故事,或许他自己也难以接受自己吧。

1948年11月张国焘提前去了台湾,一年后来到香港,曾写了《我的回忆》。

在他的回忆录中,他对两个人保持敬意,一个是徐向前,一个就是红四方面军的另一位领导人,蔡申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国焘在书中说:“他是个老同志了,没去黄埔前,他就和我一起工作过,他工作很积极,主张红军正规化,或许在军事指挥上不如徐向前,但他也有自己的见解,他是个有战略见解的人才。”

对于蔡申熙同志,徐向前也在《历史的回顾》中评价:

“蔡申熙同志不仅具有战略家的胆识和气度,而且在历次战役战斗中机智果断,勇猛顽强,因而在红四方面军中有很高的威望”。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才,却英年早逝,26岁便壮烈牺牲,当然,这和张国焘的固执己见也有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2年7月,由于张国焘的错误指示,给红军带来了严重损失,蔡申熙多次提醒张国焘,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主张“预觅退路”的提议,但张国焘依然我行我素。

徐向前也同意蔡申熙的建议,张国焘说,那就让蔡申熙同志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全军向西。

最后红四方面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张国焘和蔡申熙带领,一路由徐向前和陈昌浩带领。

但是蔡申熙就倒在了红四方面军西征的最后一战中,由于前期他的建议没有被张国焘及时采纳,导致错失先机,在一次突围中,蔡申熙为了掩护大部队,不幸腹部中弹,再加上当时缺医少药,最后不幸牺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日徐向前每每想起来这个26岁就牺牲的战友,心里很不是滋味,多年来他一直记着这位名将。

1989年11月,中央军委确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3位军事家,其中10位元帅,10位大将,还有11人在解放前牺牲,蔡申熙的名字赫然在列。

后记

无论如何,历史已然是历史。

历史为什么选择了毛泽东,相信后人心中自有定论。

至于张国焘,据说在60年代曾移居到加拿大哥伦多,于1979年病死,有人说他最起码多活了30年,但不论如何,功是功,过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