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和OpenAI制作了一节关于 ChatGPT Prompt Engineering 的免费课。吴恩达不仅是Coursera的创始人,同时也是研究深度学习的一员。

这节免费课的出现无疑很有趣,人类在制造“新神”似乎不遗余力。

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花了大半的篇幅,解构人文主义对现代社会的影响,随后笔锋一转为人文主义写下了悼亡哀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文主义的新神

人文主义的新神

人文主义最大的功绩无疑是将神从神坛拉下来,将人推上了神坛。神的死亡让人们关心起自己的内心,个人感受变得比什么都重要。一切都以个人体验为准,是人文主义的信条。

失去了神赋予的意义,人类就要自己缔造意义。个人感受是意义的起点,以此继续维系社会信仰体系。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成为人文主义的主题。

人文主义改变了艺术,艺术价值来源于个人感受。政治上,有选民选出心中的代表。经济上,客户成为衡量产品好坏的那个标准。教育上,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

以往的神权、国王权威统统打碎,意义和权威的中心转到了人类内心,宇宙的本质改变了,从充满人类幻想产物神,变得空无一物,需以单独个体创造的意义填补。

过去宏大叙事变成了小人物的个体叙事。

人文主义有三种。自由人文主义只关注自己的个人感受,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这样的想法和很多集体、部落掺杂在一起,形成现代民族主义。

这就和社会、权威产生了冲突,别人会因为你的行为遇到不好的感受,怎么办?社会人文主义者给出了答案,抛开个人的感受,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感受。

进化人文主义会认为冲突不是问题,是促成进步的动力。个人感觉和他人感觉冲突?谁能克服谁就是胜利。

无论哪一个都依旧守护着个人体验的核心观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宗教的出现

新宗教的出现

人文主义已经太久了,久到足以成为旧宗教。新宗教很快就会驱逐它,新宗教击碎了人文主义制造的幻觉——自由意志。

如果人文主义口中的自由意志是指能够按照自己的欲望进行选择,那么动物不也在做这种选择吗?

甚至在欲望出现时,脑中只有一个选项,做出行动时真的有选择吗?难道不是已经铺设了唯一的道路?

更麻烦的是使用科技能够操控人们做出选择,那么人们做出的选择是自愿的?还是被操控的?尤其当他感觉完全是自愿的时候。

一旦科技揭开人能被操控时,自由意志也显得可笑。人类可以被操控,只要用药物或其他科技对大脑进行刺激。甚至不需要药物操控。

实验显示人类有体验自我和叙事自我,两者并不统一。通常,人们都认为叙事自我是唯一的自我。这是因为体验自我没有记忆力,一旦需要决策或记忆,叙事自我就会出现工作。最明显的是峰终定律,叙事自我只会记得最终峰值时的体验,并诉诸于口,体验自我则完全消失。

人们太习惯于叙事自我,当体验自我冒出来背叛人们的“选择”时,比如想减肥的叙事自我,因为体验自我想吃蛋糕而失败,自由意志真的存在吗?

现代科技说人是生化算法,如果是算法,则只有唯一路径,何来自由选择呢?

科技和人文主义的分歧就在这里出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神坛上,是智神还是数据?

神坛上,是智神还是数据?

未来新宗教将是科技。新宗教会有两个分支,一个是科技人文主义,一个是数据主义。

科技人文主义依旧崇拜人类,但认为现在人类已经需要淘汰,要造出新的神:智神,更优秀的人类形式。智神具备人类特征,同时能够对抗无意识的算法。

数据主义认为人类已经完成了使命,应该让位给不同的实体。

科技人文主义有自己的难点:人类意识心智一直是谜团。要想让心智升级就要先了解它。在不断的研究中,智人的心理体验未必比动物更高级。意识研究也未必真能分清“你”和“我”的体验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

科技人文主义最大的贡献恐怕是从根源解决一切问题。现代社会要求人专注,专注带来的效率。不专注,那就消除影响的因素。正如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爱情,如果带来痛苦,为什么直接不打一针,让他们之间无法产生爱情呢?这样悲剧不会有,痛苦不会有,人人幸福。

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人类化身成为子系统,心无旁骛。从科技人文主义看来这是人类升级,是制造智神的必经之路。

但为什么这不是降级呢?

人类成为听话的原子时,不禁再想想电子羊会梦到仿生人吗?是不是人类会丧失做梦的能力了。

世界化身为一个秩序井然的系统,单调乏味。人类无法分辨选择到底是出于内心的声音,还是科技改造开关后的系统选择。前者预示着人文主义的溃散,后者昭示了人类原子化的前景。

科技人文主义会从根源解决一切问题,问题是当这种能够控制、重新设计意志的科技出现时,人类成为设计品时,智神是一件人工品。与科技人文主义推崇的人类差异颇大,这是科技人文主义的失败,是人类中心理念的失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据主义则认为信息是根本,宇宙也是数据流,所有现象、实体的价值就是数据处理的贡献。

数据转化为信息,信息转化为知识,知识转化为智能。人类的算力有限,当数据流动量大到超越人类界限时,就要交给计算机了。

人类在此时的位置是什么?类似科技人文主义,人类是数据中的一环。如果将整个人类看作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那么万物互联网加会产生,智人完成这个任务后,就功成身退了。毕竟机器算法比智人算法更快,智人还不淘汰吗?

数据主义期望数据流最大化,把一切都接入系统。信息自由是基础,数据主义相信一切的善都来自信息自由。信息自由后,资源共享更高效。

数据会告诉人们分享经验是更大的乐趣,而不是去单纯体验。分享体验后,大数据会告诉人们这些体验的意义何在,接下来该做什么。只有体验转化成数据,丰富系统数据,这才有意义。

算法取代人类的感觉体验。最终,数据主义下,人类是一个功能原子,能发挥多少价值,就看提供多少数据就有多少价值。

人文主义把人奉为神,数据主义把人推到一边,把数据奉为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结语

在《未来简史》中,无论是科技人文主义还是数据主义,人类都沦为其中的一环。原本人文主义奠基的人类地位也随之下降。

这首悼亡哀歌说是悼亡,不如说是打醒人类膨胀的自我,就像《人类简史》的嘲讽诗一样,唤醒人类的谦卑。

历史学科有什么用?尤瓦尔说:学习历史不是为了预测,而是意识到另一种可能性。如果历史不是这样,那么还有什么可能性?

就让历史拓宽想象,构想另一种可能性吧。

【文/云玖弋】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声明:玖弋阁 已加入“维权骑士”版权保护计划】

玖弋阁,一周一书评,更多新书更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