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东邪人类通过考古发现,原来远古地球上曾经生活着许多不可思议的古生物,但它们最后几乎都消失了,而且是集体性消失了,这种现象被称为“生物大灭绝”。经过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等研究人员长期的研究发现,地球在过去的历史中发生过大大小小的生物灭绝事件数不胜数,但是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事件只有五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分别发生在奥陶纪末期、泥盆纪晚期、二叠纪末期、三叠纪末期以及白垩纪末期。其中白垩纪末期距离现代最近的一个时期,这次事件导致当时已经称霸地球一亿多年的恐龙灭绝了。也多亏恐龙灭绝了,哺乳动物后来才有机会发展。如今地球上哺乳动物占主导地位,人类自认为是地球上的新“霸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早在十几年前就有科学家提出“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说法,认为地球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只不过这一次事件不像前五次那样轰轰烈烈,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该言论符合实际情况的话,那么未来人类应该如何应对?有什么证据可以支撑“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这一说法?生物大灭绝事件是否存在周期性?如果你把历史上五大生物灭绝事件罗列在同一个表格中,就会发现它们之间一些共性。首先是导致物种灭绝的数量众多,几乎每一次生物大灭绝都会导致地球上七成以上的生物灭绝,最少的一次可能是白垩纪末期大灭绝事件,仅灭绝了76%的物种,而最多的一次则是二叠纪末期大灭绝事件,灭绝了96%的物种,几乎将地球上的生物都“清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在对比一下五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的发生的时间段,我们会发现前一次事件与后一次事件之间的间隔一般不会超过1亿年,最短的间隔期只有四千多万年。换而言之,大灭绝事件的发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周期。最早提出这一发现的两位美国学者——罗德和马勒,他们通过对大量海底动物物种化石进行研究,发现规模较大的灭绝事件每隔6200万年就会发生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德和马勒将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第434卷,第208页)上,该研究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对于发生周期性灭绝的原因,罗德和马勒提出了两种可能性,一是我们的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做周期性运动,导致要周期性地穿越宇宙中的气云。二是地球内部会发生周期性的活动,例如周而复始的火山爆发、大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学杂志》也曾报道过解释周期性灭绝事件的新理论,该理论将地球生物多样性与银河系的平面稳定性联系起来,认为银河系平面的不稳定振动导致了地球生物多样化的波动,具体表现为进入地球的宇宙辐射量剧增,进而引起物种灭绝。我们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吗?如果生物大灭绝的发生遵循一定的周期,那么现代人类就会担心一个问题,我们未来是否会遭遇生物大灭绝事件,甚至是“我们是否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如果就这个问题去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搜索,会得到一个词条——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该词条将该灭绝定义为“全新世灭绝事件”,全新世指的就是如今这个时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资料显示,全新世灭绝事件影响到的物种十分广泛,几乎所有宏观生物都受到波及,例如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节肢动物等等,其中有大部分是在雨林中消失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可能的解释是,人类这个物种在几万年前逐渐从自然界中独立出来后,还在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类自身无法产生资源,只有大自然能产生资源,所以索取资源无可厚非,但是人类对资源索取是肆无忌惮的,很多时候都忽视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的内在价值。有科学家曾作出估计,过去两亿年里地球每一百年就会有大约90种脊椎动物灭绝,每27年就会有一个高等植物物种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现代智人出现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导致了哺乳类动物和鸟类动物灭绝的速度加快了至少100倍。从十七世纪以来,载入记录的已灭绝高等植物就有724种,实际上还有很多灭绝的物种还没有得到等级。人类开启大航海时代后,物种灭绝的速度又加快了,原因是殖民者到了新大陆都会对当地物种形成巨大的生存威胁。如何应对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至于我们是否正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的问题,没有人能给出确切的结论,因为灭绝事件的定义通常都是在事件发生过后才进行的,我们现在只能根据已经发生的情况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推测,因此可以推测第六次生物大灭绝正在发生。目前看来,这种推测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许多证据可以作为支撑的,那么人类作为地球唯一的高等智慧生物,该如何应对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此有专家提出了五方面的建议,第一是扭转生态环境的丧失或破碎化,第二是减少外来物种的入侵,第三是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污染,第四是控制人口增长,防止人口爆炸,第五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过度使用自然资源。这五方面的建议属于设计具体应对计划的主旨,做事捉住了主旨基本就不会偏离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