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中国”背景下,中国需要培养更多能够应对数字化挑战的人才,包括数字化管理人才、数字技术人才、数字化创新人才等。这是因为数字化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升社会竞争力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数字技术和应用的发展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从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技术(Technology)4方面综合分析了人才培养所处的宏观环境,发现人才培养的重要十字路口。

P——“数字中国”战略下“四新”人才培养是主旋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新”学科在本质上是科学技术新成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新观念新思想,在学科建设和教育实践中的体现。而这次新学科的变革更多是以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量子通信等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变革。

教育部明确提出:“目前教育部正在扎实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积极引导教育系统干部投入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在政治站位上再提高、理解把握上再深化、工作目标上再聚焦,切实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实施。”

E——预计2025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达13万亿,人才缺口约2000万

近年来,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较快,成效显著,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模型预测,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规模将从2020年的7.96万亿元,增长到2025年的13.12万亿元。

*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所增加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增加值是生产活动所增加的价值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2020未来就业报告》的预测,到2025年,新技术的引入和人机劳动分工的变化将导致850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但也将创造9700万个新的劳动岗位。此外,据有关研究报告表明,未来20年,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等技术的进步,中国就业将净增长12%。

整体上看,数字人才供需缺口仍在扩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数字经济就业影响研究报告(2021年)》显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人才即ICT专业技术人才缺口接近1100万,据此估算,当前数字化综合人才总体缺口约在1500万至2000万左右,且缺口仍在持续放大。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数字人才的精准匹配和吸引,以及加速数字人才的培养和供给,是数字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和关键问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

S——数字化人才相关新职业出现

新职业体现了新技术、新趋势、新需求,是观察我国社会发展新动向的一个风向标。

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职业分类大典》)经历了第二次全面修订。新版《职业分类大典》包括8个大类、79个中类、449个小类、1636个细类(职业)。

与2015年第一次修订的《职业分类大典》相比,2022版《职业分类大典》增加了法律事务及辅助人员等4个中类,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等15个小类,碳汇计量评估师等155个职业(含2015年版大典颁布后发布的新职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版《职业分类大典》首次标注了数字职业类别(标注类别为“S”),并对数字特征明显的新职业予以分类标注,共标注数字职业97个

此外,新版《职业分类大典》新增了“数字技术工程技术人员”小类,发布了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工程技术人员等数字技术类新职业13个,并且制定颁布了国家职业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职业不断增多,反映了各行业数字化进程及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如今,数字职业不仅在一二三产业均有分布,且已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的各个环节,反映出数字经济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

S——数字化人才相关新专业备案

2023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202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2022年新增备案本科专业名单中,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智能建造、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专业新增备案专业院校数量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本科专业的调整,既是根据服务国家战略、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求下的调整,也是对构建科学合理的本科专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T——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兴产业之首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行业,其应用横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十三五”期间,其产业规模和龙头企业数量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转变生产方式的强力引擎。企业在5G、移动互联、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广泛领域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服务,改变着信息传递的方式和处理方式,直接拉动几个万亿级的新兴市场,技术革命也将促使新业态不断涌现。

结论

总的来看,“数字中国”战略下的人才培养有如下特点:

面向未来和前沿

在政策层面,国家积极推进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发展,鼓励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紧密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技术层面,新一代信息技术是转变生产方式的强力引擎,要求人才具备前沿技术知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前瞻性研究,关注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的发展趋势,构建和完善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注重多元化和个性化

在经济层面,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个体的需求。为了实现多元化和个性化,需要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和发展路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特长培养,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的人才。

结合实践和实用

在社会层面,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及消费的各个环节,反映出数字经济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带来的深刻变革。因此,人才培养需要更多地结合实践和实用,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环节,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具有实用性的人才,同时与企业、行业等实际需求紧密对接,使人才培养更具有实践性和针对性。

立足新职业和新专业

在政策和技术层面,数字经济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新职业和新专业的不断出现和兴起,人才培养需要紧跟时代发展和需求变化,培养与新产业和新经济相关的高素质人才。关注新兴产业和行业发展,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注重前瞻性和适应性,设计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新专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高素质人才。

后记

为了培养适应新时代的数字化人才,人社部2023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将重点围绕智能制造、大数据、区块链、集成电路等数字技术领域的新职业,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数据赋能为关键,以国家职业标准为依据,以新职业培训教程为基础,分职业、分方向、分等级开展规范化培训、社会化评价,探索建立数字技术工程师认证制度,每年培养培训数字技术技能人员8万人左右

新大陆有幸参与到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和物联网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的建设中,下一步,我们将发挥行业企业的优势,为国家数字人才培养贡献我们的一份力。

此外,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工程技术人员的课程内容,欢迎选购相关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参考文献

[1]商桑.数字中国背景下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路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22,28(10):11-17.

[2]鲜祖德,王天琪.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测算与预测[J].统计研究,2022,39(01):4-14.

[3]人瑞人才,德勤中国.2023年产业数字人才研究与发展简版报告[R].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3.3.

[4]李心萍.新职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N].人民日报,2022.11.15.

[5]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助力数字经济发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来啦[EB/OL]. 2023-04-24.

https://mp.weixin.qq.com/s/5NGB3edUIN1rYWJJa23jOw..

[6]前瞻产业研究院.“十四五”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前瞻助力十大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EB/OL].2021-03-29.

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10329-b20c1a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