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乡村振兴战略》外一篇作者:刘新

学习革命历史,

讲述英雄故事,

传播红色种子,

建设美丽乡村。

二,《种子》

1.笛子缘

我家在重庆江津的一个小镇上,文革中学校停课闹革命,父亲让我去学编竹席,挣点钱来补贴家用。我曾经赶八十多里路到清溪沟购买水竹划篾条编席子。

一九六八年清明前夕,清溪沟的水干得快要断流了。平日里哗哗的欢歌笑语,变成了哽咽的低吟浅唱……

清溪沟的源头在贵州泥坝的长沟头,爷爷过去常年在贵州乡下的小碗厂打工。这次他带着我们兄弟俩从清平场老家来这里买水竹,说我们是第一次出远门谋生,才十六岁,不放心咯。

我们一路走一路问哪里有水竹要卖。长沟头一个四口之家的自留山有水竹要卖,一毛钱一斤,由卖家砍好捆好扛到坝子边过秤。我们寄住在这个四口之家。这家姓王,一对中年夫妇,一位花甲婆婆和一个六岁左右的小姑娘。全家人都抽烟,小姑娘已经是老烟哥了。

我们兄弟俩划篾条,爷爷借房东的铁鼎锅煮焖锅饭,从家里带了油辣子海椒酱就是菜。王家人每顿都吃包谷羮羹和炒土豆。小姑娘眼鼓鼓盯着我们的白米饭——马上盛一碗饭递给她,接着那婆婆便舀一碗炒土豆给我们当菜吃。说实话我最喜欢炒土豆,虽然油不多,但那个土豆锅巴实在太香啦。

吃晚饭用松木条照明,火塘的火苗灭了,火炭也有微弱的光亮。萤火虫有时也来点闪光,当然晴朗的夜空也会带给我们奢侈的星光和月光。

夜晚,我们爷孙三人挤在晒粮食的斗筐里睡觉。下面铺的是秧毡,上面盖的也是秧毡。秧毡,就是长出节逗才一尺多高的废秧苗,扯来晒干编织成草垫,没有棉絮只能将就。和衣睡下没法翻身,太挤了。秧毡里的臭虫虱子在身上爬来爬去,痒得要命,早晨起来全身灰尘抖落……实在睡不着就半夜起来摸黑赶活路,有时还到火塘旁边板凳上打个盹儿。

春旱和春荒凑在一起,农家怎能入睡啊!蟋蟀和那些不知名的虫儿懒洋洋地呻吟,偶尔夹杂着几声有气无力的蛙鸣……

朦朦胧胧中听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天大亮了,社员们上班集体“早请示”,就在旁边那块土头——齐唱“敬祝伟大领袖毛主席万寿无疆……”接下来宣布救济粮——好像是这家的中年男人在讲话。

中午回来,中年女人哭丧着脸,腮边还有泪痕,“你这个生产队长不当还好,救济粮我们家一颗都没得……”嘴里嘟哝着。

“卖竹子的钱,赶场天拿去买点包谷子嘛!”婆婆发话了。

王队长说还有几家要卖竹子。

只有那个小姑娘天天背着背篼割猪草,回家来就嚷着“大哥哥编个鸦鹊”,要不就唱着“准备好了吗,时刻准备着……”两个小辫子晃来晃去,说是婆婆教的。

“小松树快长大,

绿树叶发新芽,

阳光雨露哺育它,

快快长大快快长

大……”我也唱。

“跟着大哥哥唱吧。你能不能不抽烟?”

“能!”

第二天,小姑娘居然真的不抽烟了,也学会了唱歌。

闲下来我问:“婆婆,你也会唱儿童团歌?”

“在遵义听那些小红军唱的,多听听就学会了。”

婆婆在火塘旁边讲当年的往事:

“红军有钱,买东西,都用银元,白花花的……”

我抢着说:

“红军战略转移时,毛泽民把所有的银元分到连里,他是苏维埃银行行长……”

“你也知道啊……不过红军天天打仗,衣服脏了没有时间洗,跟我现在穿的差不多……说话和气,不抢人东西。”

我当然知道,一本《钢铁子弟兵》的书里,好多故事。可是婆婆是怎么知道的啊?

婆婆说在老家遵义见过红军,后来躲避战乱一家人从遵义逃难来到这川黔边界两不管的地方,偏僻荒凉,人烟稀少,民风淳朴。当初住在对面山上的岩洞里,太潮湿,解放前不久才在这里架起两间草房。

坝子边就能望见对面半山腰悬崖下有残垣断壁……苦命人啊!到互助合作才把房子变成土墙瓦盖。

现在已经有了三间正房,两间卧室,一间堂屋。堂屋的桌子吃饭后就移到神位底下,白天在堂屋划篾条,晚上放下斗筐睡觉。另外搭两间偏房是灶房和猪圈,灶房上面竹竿楼是用来摊炕包谷和谷子的,竹竿被烟熏得漆黑。角落是火塘,吊一个铁钩子,挂着铁鼎锅,平时用来烧茶,现在我们用来煮饭了。

有时候在火塘旁边听婆婆聊天。谈到那些红军有钱买卖公平的时候她眼睛里总是闪着光。她喜欢红军衣服的深灰颜色,所以后来穿的衣服都是那种颜色。她总爱哼着《儿童团歌》、《十送红军》、《八月桂花遍地开》、《桂花开放幸福来》……小妹妹也跟着唱。

听着婆婆哼歌,我也心动啦。找一根好点的水竹,雕了一根笛子,有时候就贴上天然水竹膜,跟着吹起来了。小妹妹盯着我,眼睛一眨一眨……

王队长夫妇整天忙生产队的事,挣公分,少言寡语,喂猪煮饭洗衣裳都是婆婆在干。无意中,我发现婆婆腿脚不便,她说是摔的。虽然脸上布满沧桑,却精神瞿铄,说话的语气带着自信。

我们收了几家的水竹,凑了三担篾条。带的米还有七八斤,其实是吃土豆节约的。于是全部送给婆婆“给小妹妹熬点米汤”。婆婆执意不要,推来推去,最后说是懒得背回家,借给婆婆,秋后来划篾条再还吧。

当晚,春雷响起,瓢浇似的大雨泼得吓人,屋子到处都在漏雨啊,怎么睡得着。王队长背起蓑衣到屋后去疏通堰沟,我们干脆在火塘旁边烤火。拂晓时分,雨渐渐停了。

雨后天晴,我们爷孙三人挑着篾条上路了。

“太阳一出山喽——红满天啰喂——

“张大嫂出门噻——心喜欢喽喂——

“同志们那加油干那,

“不怕水涝和干旱那。

“学大寨那吃饱饭那,

“革命山歌一串串……”

王队长粗矿的歌声在山沟沟里头穿来穿去——妈呀比那些歌星还展劲!后面还有帮腔的呢……

“咦呀咦吔革命呢山歌哟一串串啰喂——”

哎哟喂那个回肠荡气哟……

吔——那个小妹妹怎么背着猪草背篼在前面——

“我送送你们。”

说完又唱起“小松树快长大……”我放下篾条担子拿出竹笛伴奏。

“我把竹笛送给你,自己慢慢学着吹,下次来我会教你的——你回去吧,再见!”

“谢谢哥哥,再见——”

世界被洗礼得如此清新。两山层峦耸翠,沟底落英缤纷,溪水潺潺,……回家的路有多轻松啊。

那年秋天我并没有再去长沟头了,难道我要去收那几斤米的债吗?后来我去了合江的福宝寨、顶子山,綦江的回龙庙、盘龙水……一九七零年深秋,我又来到了清溪沟,在梨树树坪小学为龚老师和付老师编水竹席子。

那天下午我在一间摆放着一张烂乒乓台的空屋子的角落里划篾条,几个孩子进来打乒乓球。其中一个八九岁小女孩,吹着笛子不成曲调呜呜丫丫地进来了,我一看就是她。

“会吹了哈,王家小妹妹——你贵州的怎么在这里读书呢?”

“哦,我们村的学校离得太远了哟,这边近得多——刘哥哥,你要教我吹竹笛了哈。”

她好高兴的样子,第二天早上给我背了一袋米说是还给我的。才上二年级,好像比那些孩子高出一头。

就这几天,中午教她吹响音阶,试着练习《闪烁的小星》和《儿童团歌》……活路完了,我离开了学校。那天正好周六下午,没有上课,小姑娘她不在学校。

接下来,我下乡当知青了。改田改土,办沼气,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公社电影队……最后我考进教师队伍。

一九七八年春季学期末,领导安排我去太平公社(清溪沟)参加小学毕业监考阅卷。晚饭后我在操场边散步,顺便拿出笛子吹起《扬鞭催马运粮忙》。

“你是刘老师吧?”

身后突然有人在问。哦,原来是王家小妹妹。

当时的中心小学校都有戴帽初中部。没想到她竟然初中毕业了,过两天就回贵州参加中考(考中专)了。

晚霞中的少女,苗条身段,细长发辫,粉红脸蛋,黑亮眼睛……白衬衣配蓝色长裤略显土气,不,是朴实,山里人的朴实无华!

我给她演示了“单吐”、“双吐”、“三吐”、“花舌”、“滑音”、“颤音”等吹奏技巧,建议有空闲时间可以练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一封信

一九八八年春季学期末,收到一封信。拆开看了,才知道是长沟头那个王家小妹妹写的。

尊敬的刘大哥,我的老师:

我在清溪沟中学(原太平公社小学初中部)张老师处打听到你的通讯地址,也不知道这封信你能否收到。

初中毕业后,我考进荣昌畜牧中专学校。后来分配到县农牧局。我一边工作一边读电大,学习农业大学课程。上前年,考入西部大学农学院攻读硕士学位。这会儿论文答辩完了,我才有时间给你写信呢。

我婆婆一直念你的好。还你的米,你让老师退给我;初中毕业时碰上了你,你托老师转送我二十元钱——当年老师的工资大概三十元左右。感谢你教我吹笛子,虽然不能成为演奏家,但我的生活却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啊!

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我婆婆的问题已经落实政策了。

我家祖籍在湖南宜章。爷爷刚结婚就参加了湘南起义,跟着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后来敌人清剿杀了全家人,婆婆在山上砍柴,躲过一劫,沿途乞讨,好不容易找到红军,正好碰上第四次反围剿。

婆婆被安排在红军医院护理伤员,还有教员上文化课,教识字、算数、唱歌……婆婆见人就打听爷爷的下落。

有一天送伤员的人群中有人喊爷爷的名字(爷爷原来是木匠,当时是红军副连长),终于相聚——两人相拥哭成泪人。

两天后,爷爷告别婆婆上前线了。这时,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战略转移。

婆婆随红军医院长征,来到遵义。红军四渡赤水,打鼓新场一战,婆婆上阵地抢救伤员,包扎伤口。一发炮弹飞来,炸晕了婆婆。当她醒来时,已经在一户苗族农民家里了,躺在床上无法动弹。多处伤口都用苗药敷好了,可总是昏迷不醒,因为她已经有了四个多月的身孕了。婆婆已经无法追赶红军部队了。

这家人原本有个儿子,当时儿子跟着红军走了,听说都过了金沙江了,剩下六十多岁的老两口。几天后婆婆恢复到能下地走路了,老两口为了躲避敌人清查,带着她装哑巴一路逃难到亲戚家。辗转来到了两不管的川黔边界——长沟头。在长沟头那个岩洞偷偷住下来,野菜野果充饥,四处奔波乞讨吃的穿的用的……后来自己开荒种地……

那年桂花早早地开放,爸爸出生了,跟着老两口姓王,起名王一遵。爸爸满十岁后,两位老人家相继离世。熬到解放了,爸爸还起早贪黑跑到老远的太平埂(现在的清溪沟)读翻身书(初小)。

解放前夕,听说有个党的地下组织“江綦支部”,婆婆试图寻找,但没有联系上。解放初期,婆婆曾经到泥坝乡政府登记说自己是红军,是长征途中火线入党的党员。工作人员说没法证明你是掉队还是逃兵,当时情况太复杂了。

爸爸给解放军当向导剿匪立功,当上了大队民兵连长,当选为生产队长。由于他大公无私,备受拥戴,文革时期也没有挨批过。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爸爸是村支书。他抽时间去当年救婆婆那两位老人的亲戚家走访取证,还不断地给湖南宜章地方党组织、中央军委组织部反映诉求。

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中共遵义市委组织部和遵义军分区有关领导,以及县乡有关领导来到我家,宣布《中央军委关于恢复李玉珍同志党籍军籍的决定》;颁发《共和国功臣》证书和勋章;赠送礼品礼金。

李玉珍就是我婆婆,七十六岁的她,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她戴上珍藏了五十年的红军帽,颤巍巍地敬了个军礼。接着掏出一块灰黑变形的银元,说是交党费。在场的人全都热泪盈眶,掌声经久不息。

根据有关政策,婆婆享受厅级离休干部待遇,婆婆不愿意去干休所生活,还反复强调家人不要给组织增添麻烦。

婆婆虽然身体欠佳行动不便,但心情还不错,经常都哼着《桂花开放幸福来》。啊,我快要回家看婆婆了,欢迎您来我家做客。

祝你全家幸福!

桂芳

1988.6.18

读完这封信,唏嘘不已。提笔回复庆贺,并祝福婆婆长寿健康。

这个暑期,我调到另一个区任小学教研员。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王家小妹妹这么看重我这个教笛子的老师。我也没有想到从此竟然又成了杳无音讯,唉!

3.喜相逢

光阴似箭,而今我已经到了古稀之年。和老伴到清溪沟避暑——这儿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金秋时节,在宽阔的大坝上散步,秋高气爽,鸟语花香,煞是心旷神怡,禁不住掏出笛子,吹起了《八月桂花遍地开》……

这时,从民工纪念亭那边的林荫道过来几个人,一位穿着得体大方的中年女士走到我旁边停了下来,一边听我吹笛子,一边打量着我。直到吹完了才问:

“不好意思,打扰一下,请问您贵姓?”

“免贵姓刘。”

“是刘新老师吧!”

我点点头瞅着她,似曾相识:

“哦,您是——”

“我是王桂芳呀!四十多年没有见了,你身体还好呢!”

哎哟话匣子打开了。我向她介绍了我的老伴。她也介绍了随行人员。

原来,一九八八年她给我写信后不久便离开了西部大学研究生部,并且没有回原单位,而是直接去了一家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所以我的回信她根本就没收到。后来她给我写信,也因为我工作调动和参加进修而无法收到信件。

她告诉我,婆婆晚年幸福,是一九九六年去世的,地方政府尊重婆婆的遗愿,与救命恩人老两口葬在一起,政府为他们修墓立碑,作为红色教育基地。经过军委有关部门查证,爷爷是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而婆婆的救命恩人的儿子是在过雪山时牺牲的,当地已经立碑纪念。

她现在是黔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兼党委书记。这次来清溪沟,主要是联系美丽乡村建设合作事宜。

本来,清溪沟为了建设美丽乡村,已经开始了石盘牡丹园、木皮天街等建设。接下来寨门古迹、得胜坡古战场、知青茶场遗址、清木索道等也将要起步。

扶贫工作同时也结合临时移民安置基本完成,上木皮槽的公路正在修建……黔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看到了商机。

试想,毗邻的贵州泥坝长沟头的公路如果与清溪沟连接,那有多方便啊!

重庆市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可以给黔农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的数字乡村的规划带来红利。公司旗下的养殖基地成千上万的黄牛山羊,种植基地的猕猴桃和药材等等,通过物流快递卖到全国各地,甚至畅销异国他乡。

同时,人们在清溪沟游览后,可继续向南进入贵州境内村居民宿体验苗家风情,魔芋、竹笋、浑水粑等土特产是待客之上品哦……龙神口、八字桥的故事也有古韵哟。

清溪沟到重庆主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黔农公司旗下的种业科研基地向青少年开放:老师或者家长可以带孩子前来参观学习植物的授粉、嫁接以及杂交育种的父本母本的挑选与培植,届时现场指导实际操作;有兴趣还可以探寻古生物群落;或者观看基因的变异与发展的影像演示……

侃侃而谈咯,董事长,前景辉煌——啊!这还是当年王家小妹妹吗?都快花甲了。短袖白衬衣,黑色短裙,头戴白色女式防晒帽。虽然稍微有点发福,但是那白净的鹅蛋脸和黑得发亮的眸子展现出的却是青春和自信。我想,如果她穿上红军军装,那可真是一位指挥若定的将军啊。

“刘哥,今天中午我做东,请你和嫂子在贵波山庄进餐,我可要好好敬你一杯哦!”

她拿出出笛子潇洒地吹起《桂花开放幸福来》来,说是“汇报演出”……哟,那个单吐、双吐、颤音、滑音……我感到有些自愧不如啦!

沿湖公路边桂花的馨香飘扬在翡翠般的群山间,灿烂的阳光洒在波澜不惊的湖面,悠扬婉转的笛声在青山绿水间回荡……

4.后记

文章就写到这里。

原本想用《桂花开放幸福来》作为标题,但后来我觉得还是用《种子》作为标题更好。毛主席说“长征是播种机”,而“长征”的初心不正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吗?长征播下的这颗种子已经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开花结果,而且是硕果累累啦!

种子一代一代地繁衍,长征精神一代一代地传承。新时代,新长征。习主席带领中华民族踏上了新征程!

抄袭必究,版权所有,图文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 者 简 介:刘新,重庆江津人,1951年6月生。大学文化。曾任中、小学教师,教研员。重庆市教育学会会员。发明“汉语拼音教学牌”获国家专利证书。多篇教育论文在省级国家级报刊发表。指导学生多篇作文在省级国家级儿童报刊发表。曾在全国发行的文学报刊杂志发表诗文作品。江津诗词学会会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二维码方可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