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学习不能像打游戏一样有趣?

很多人不喜欢学习,因为他们在学习上收到的正向反馈太少,以至于一提到学习,他们就会觉得痛苦不堪。而打游戏这件事情,简直不需要什么精神成本,游戏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常常让人欲罢不能。

这两种极致的体验,能否合二为一,还需要我们仔细去观察,去勘破他们的底层逻辑才行。如果你玩过游戏,你就一定会了解,那些让你沉浸的点,他们到底哪里吸引了你。如果你没有仔细思考过,也没有关系。阅读王亚晖的《游戏化思维:从激励到沉浸》这本书,为你透彻地阐述游戏化思维的奥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游戏化思维,一种新鲜的思考方式

游戏,古来有之。“体育”“运动”“棋牌”“舞蹈”在过去的人心目中,都是游戏的化身。而今天,我们一旦提到游戏,首先会想到的是“电子游戏”。这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差别,同时,也有着不少紧密的联系。

我在阅读王亚晖的《游戏化思维:从激励到沉浸》一书时,深刻地感受到了游戏逻辑的冲击力。一位日本著名的游戏制作人曾经这样总结电子游戏的三个要点,它们分别是:一个清晰的胜负目标;一套清晰的游戏规则;以及可以学习的升级技巧。

可以说,每一款游戏,都要遵从这三点,无一例外。而事实上,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电子游戏的变体。它们提取电子游戏中的各种游戏化元素,把它们应用到各自的行业中,尤其是游戏化在互联网行业的移植,更是使得互联网的发展如日天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底什么是游戏化?王亚晖在《游戏化思维:从激励到沉浸》一书中,为我们简明地进行了总结:游戏化是利用游戏的设计元素,分析参与者的心理动机,帮助参与者解决问题,或者可以说是帮助参与者使用游戏元素,更好地完善从行为到收获的过程。

这个概念可能听起来有点抽象,我来结合书中的案例,等我为大家具体说说会更明晰。

3.游戏化思维,“成事”秘籍

王亚晖在《游戏化思维:从激励到沉浸》一书中,着重为我们剖析了游戏化思维在五大场景方面的应用,它们分别是:教育、产品设计、职场、营销以及生活方式。

教育类产品引入的打卡机制、数据统计、勋章证书奖励等模式,都是游戏化在教育行业内的具体体现。而更多的软件,它们在最初的产品设计上,就已经引入了游戏化思维,现如今各大媒体平台的内容推荐,勋章积分系统的利用,都是游戏化思维的外显。同样的,在职场上,游戏化思维其实也大有可为。只不过囿于环境的限制,到如今,游戏化管理也没有很好地推行。而在营销领域,我们的团购、优惠券等等,都是游戏化的进一步推动。

这里,我着重想要强调的一点,正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生活方式上的游戏化。我们想要把自己的生活目标实现,可以适当地引入游戏化的思维。在目标实践的过程中,通过合理的目标拆解、制定有挑战性的可行性方案、再到通过正向反馈来不断增强自己的成就感、用随机性克服厌倦的心态、再通过量化自己的成就来强化自己的执行。

这是一套相当完整的逻辑,是我们可以“成事”的新秘籍。掌握了这个新思路,我们完全可以把自己需要去做,但确实做起来有困难的事情中,加入适当的游戏化思维。

它会让枯燥的事情变得有趣,它也会让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更多些确信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游戏化思维,让你成长又不累

如果个人成长这件事情,可以加入游戏的机制,让人在努力的同时,也能获得心流的状态,这实在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情。

学英语、健身、读书,在这些内容的推进上,现如今已经有了很多成熟的产品。我们可以直接购买这种产品,也可以采用这里面所运用到的游戏化思维,把这些思维运动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中去。

比如说,我写书评,也是利用了游戏化思维。我会把所有的书评汇总,每个月编上编号。我会每个月写总结,每个季度作比较。在年终的时候,我会按照年头,做大的复盘。这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可能还有点枯燥。到了后来,当我越来越得心应手的时候,我就再不惧怕了。

相信你通过这个思维,也能获得一点实际的启发。如果对这本书更感兴趣,我也推荐你亲自去读一读。能够获得个人成长而又不那么疲惫,谁不想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