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一直是韩国出口最依赖的国家。

自1992年两国建交以来,中韩双边贸易总额猛增了72倍,其中,韩国对中国出口更是飙涨了162倍

200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韩国第一大出口目的地,之后连续20年中国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贸易额是韩与美、日、欧贸易额的总和,韩国出口的产品中超过25%都是出口到中国

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顺差国。2022年,中国出口总额35936亿美元,进口额27160亿美元,贸易顺差达到有史以来最高水平8776亿美元,顺差占全球贸易顺差的三分之一。

除了澳大利亚、巴西、沙特以及非洲部分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外,大多数与中国进行贸易的国家都是中国的贸易顺差国,但韩国是个例外。

中韩贸易31年来,中国对韩国贸易始终逆差。韩国对华出口始终大于进口,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顺差国。

2018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达到历史最高值958.87亿美元,为我国第一大贸易逆差国;2019—2021年规模仅次于澳大利亚,排名第二;2022年降至370亿美元,被俄罗斯超越,排名第三。

中国对韩国进出口额及贸易逆差

(1998年-2021年) 单位:亿美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这一局面,今年或许会出现历史性的改变。

据韩联社近日报道,中国已逐渐从韩国的第一大贸易顺差国成为第一大贸易逆差国。今年全年,韩国对华贸易收支恐将31年来首次出现逆差。

据韩媒4月30日报道,随着占韩国出口份额五分之一的半导体出口额减半,今年第一季度在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中,韩国对华出口降幅最大,下降近三成,韩国对最大出口市场中国的出口额连续11个月减少。

韩媒4月30日对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贸易统计进行分析后发现,按美元计算,今年第一季度韩国对华出口额为382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28.2%。同期,中国进口总额同比下降7.1%。在23个主要贸易伙伴中,韩国对华出口降幅居首。日本同比下降19.5%,美国降幅仅为1.7%。

回顾历史,韩国对华贸易为什么总是顺差?韩国都向中国出口了什么产品?

在贸易领域,中韩贸易过去一直遵循着韩国出口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中国再加工成成品销往世界的分工格局。

以三星电子为典型代表,1992年两国刚宣布建交,三星电子就在惠州建厂,此后韩国的显示器、电池、半导体等零部件大量出口到该厂。

31年来,韩国对华顺差的主要产品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2000年,韩国对华出口比重最大的产业是木材(42.3%)和皮革/鞋(38.8%)。

2005年,韩国对华贸易顺差的主要产品转变为机电产品(53.4%)、有机化学(23.4%)、光学及医疗设备用品(18%),而同期中国出口韩国的主要产品为非针织服装和谷物。

到了2021年,韩国对华出口占总出口比重最大的产业分别是精密仪器(42.5%)、精细化学品(40.9%)、半导体(39.7%)、玻璃(39.3%)和石化产品(38.9%)。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20年来,韩国的精密设备(7.5%→42.5%)、显示器(2%→35.2%)、陶瓷(5.6%→32.3%)、通信设备(1.5%→27.9%)等产业的对华出口比重都在大幅上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随着中国的产业不断升级,中韩之间的传统贸易模式早已改变。韩国引以为优势的液晶面板、智能手机、电动汽车和新能源电池等产业,如今最大的竞争对手都是中国企业

在手机、面板、汽车、造船、家电、新能源、芯片等多个领域,中韩企业已经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在面板领域,韩国节节溃败。2021年,中国大陆面板厂商终结了韩国17年的霸主地位,中国市场份额达到41.5%,位列全球第一,2022年增至43%。2023年2月,中国大陆面板厂占全球电视面板市场份额的70%,中国台湾20%,日韩仅9%。在LCD面板领域,2021年大陆面板厂商份额50.9%,韩国厂商份额14.4%。韩企占优的OLED面板领域,2021年份额有82.8%,但2020年的时候还是98.1%,中国厂商份额从1.1%增至16.6%。2022年第三季度,在智能手机OLED面板市场,中国厂商已经占据全球30%份额。

韩系汽车在中国市场份额也已经崩盘。2012年,韩系汽车中国市场份额超过10%,2019年降至4.7%,2022年一季度降到崩溃式的1.8%。而中国汽车已经杀向全球,2022年汽车出口311万辆,2023年将超过日本成为汽车出口全球第一。

在中韩直接对决交锋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领域,中国的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已经压倒了韩国的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中国厂商市场份额超过60%,韩国企业在增长率方面已经无法跟上。

芯片行业,三星与SK海力士在存储器领域是全球霸主,二者合计占全球70%的市场份额,美国的美光占据25%。但是中国厂商已经开始在市场上出现,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分别在NAND和DRAM两大领域发力。实际上三星与SK海力士就十分倚重在西安与无锡的存储器生产厂。一旦中国厂商摆脱了技术限制,市场必然重新洗牌。

30年间,中韩两国的贸易结构已经由分工化的互补结构转变为相互竞争结构。

传统的分工结构以三星电子为代表,2019年三星电子关闭惠州工厂,在华停产手机,产能转移到越南。相互竞争结构是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技术的崛起为背景,原本被视为IT强国的韩国,如今在移动通信、系统软件、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等新一代技术上,已把主导权让给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导体是韩国主要的出口产品,韩国1月的半导体库存率达到265.7%,创下26年来的最高值。2022年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半导体设备仅为约13.7亿美元,与2021年的22.58亿美元相比锐减了40%,今后可能进一步恶化。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上月中旬韩媒曝拜登政府已经和尹锡悦展开谈判,要求韩国跟随美、日、荷等国家进一步限制对华半导体技术出口,并履行他们在芯片生产国家中的承诺问题。

对此有评论称:“在很大程度上韩国有些自我定位不清晰,他们非常渴望像美国一样公开和中国叫板,并时不时地耍一些令人不愉快的小手段;但中方只是减少了从韩国购买商品就足以让尹锡悦政府愁容满面,所以韩国最基本的筹码是什么?”

东亚是世界的“卷王”,而韩国是东亚的“卷王”。

韩国国土仅有浙江省大小,自然资源贫乏到不值一提,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韩国在产业经济上取得了极为震撼的成就。

与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自然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相比,韩国产业也是相当出色的。这无疑是拼命工作的韩国人的成果,但付出的代价也是残酷的。国民压力大、内卷到死、国民情绪偏激、幸福感低、生育率低。还有依附美国的代价,没有独立性,自己的命脉握在别人手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既生瑜,何生亮”。韩国痛苦的来源不是中国科技实力的崛起,而是把中国当成了对手。

韩国如果继续沿着老路走,依附美国,打压中企,只会走向没落。

因为中国已经不是20年前的中国了。价格战对中国已经完全没用了,中国企业具有“毁灭性”的价格优势,可以横扫全球;技术战,中国的综合实力目前也仅次于美国,发达国家视为“杀手锏”的先进技术,对中国来说已经不算稀缺资源。

实际上,中国并没有将韩国以及日本作为竞争对手,因为他们根本没资格当中国的对手。只有美国是中国同一级别的对手。

日韩都是只靠高科技出口创收,单腿走路,既不稳也走不远,而中国是几条腿走路,主张的就是稳打稳扎。

此次韩国对华贸易转为逆差,除了韩国的高科技领域出口低迷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韩国中低科技领域的丧失,导致只能靠进口来维持国民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韩国已经放弃了这些领域,专心在高科技领域厮杀,即使不放弃,也没有人力和地方去从事这些中低行业的生产。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全的工业体系,从小到一个线头,大到航空母舰,哪个领域拿出来都能打。

而韩国只剩下高科技产业这条路,能不能走的下去,如今都成了疑问。高科技行业赶超对于中国来说,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韩国与日本,都无力与中国竞争,十几倍的经济规模差距,某项技术中国一旦突破,在市场上便是横扫千军。

中国稳居东亚的主导地位,与中国竞争,只是一场无谓的消耗。与中国做朋友,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