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写林彪不提四野,写四野不提林彪,不光党史军史写不完整,辽沈战争也讲不明白。”

1985年,总政部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之军事篇时,组织部长黄克诚看完初稿后,对“林彪”词条的撰写给出了以上意见。

在中国革命史上,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争是解放战争的决胜局。其中,辽沈战争及平津战争均由林彪领导的四野军作战。

在中国四大野战军中,四野无论从参战规模、歼敌人数还是作战地域来看,都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因而被视为解放军中的王牌。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支中国王牌军中,竟还有足足三万被收编的日本兵。

日本兵加入解放军

四野的前身是东北抗日联军,是由关东军、驻朝鲜日军、满洲军及反蒋军阀等多个派系组成的“杂牌军”。

但四野不仅武器精良,装配苏联和日本的重型武器,还有许多技术性人才,比如10万多名能开坦克的日本技术兵。

在我党一般小米加步枪的基本配置中,四野的各方面实力都极为强悍,这些日本兵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其实1945年日本投降后,滞留在东北的日军并没有全部回国,将日本人纳入麾下,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日本投降前夕,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次宁曾经收到蒋介石的致电,大意是日军只能向国军投降,不能向其他部队投降。

岗村次宁同意了蒋介石的要求,之后便被“安排”到了南京,表面上是被国民党政府“软禁”,实则当上了国民党的秘密军事顾问。

在这段期间,岗村次宁还写出了一本《从敌对立场看中国军队》,从日本的视角对国军队伍进行了战术战略分析,这让蒋介石如获至宝,更加看重岗村次宁。

也是在这时,陆军总司令何应钦提出,华北和华中地区还有未遣返的日军,可以将他们纳入国军队伍中,为蒋介石效力。

蒋介石对这个提议很心动,毕竟日军的精锐部队可比国军强太多,但考虑到美国的压力,蒋介石并没有同意这个提议。

虽然蒋介石没有同意,但远在山西的阎锡山,已经做好了将日军纳入麾下的准备。

早在《波茨坦公告》公布之前,日军就和阎锡山秘密约定,部分日军留在阎锡山的军队中,表面上已经归属阎锡山,实则是日本留下的“火种”。

阎锡山也有私心,他曾在日本求学6年时间,对日军的治理体系、战争能力非常熟悉,假借收编之名,可以壮大自己的军事力量,从而和共产党、国民党对抗。

不过,阎锡山的算盘打了个空,1948年的最后一战中,阎锡山的日军队伍被解放军打得溃不成军。

四野队伍中的日本兵,自然也是收编而来。只不过和阎锡山、蒋介石不同,四野中的日本兵都是一些技术人员。

日本战败后,毛主席预感东北地区将成为国共争夺的新高地,于是派林彪前往东北地区提前部署。

当林彪来到东北时,苏联的军队已经准备离开,此时的东北抗日联军正乱成一锅粥。林彪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对东北抗日联军进行收编改制。

将东北抗日联军收编之后,加上调派过来的八路军队伍,林彪手下的兵力大约有20多万,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军事力量,这就是四野的前身。

期间,林彪还发觉了一些日军残余。

他们没有跟随遣返队伍回国,而是留在了东北,但因为势单力薄已是强弩之末,如果他们不肯缴械投降,等待的就是被全歼的命运。

战争期间,八路军还缴获了不少精锐武器。

根据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数据统计,当时缴获步枪98389支、轻机枪2661挺、重机枪450挺、掷弹筒436具、各种火炮212门。

对于当时武器弹药匮乏的八路军来说,这无疑是个天大的惊喜。只是武器有了,却不一定会用,而且随着队伍的扩大,只靠缴获的武器显然行不通。

从1940年开始,我军已经在建设后方基地,但大多是修修补补的活,并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

如果后续继续投入战争,武器生产速度显然跟不上消耗速度,那该要如何解决呢?

林彪将目光投向了东北的兵工厂,东北不仅有丰厚的矿产资源,还有军事工业基础,将东北作为武器枪械的生产基地,无疑是最合适的挑选。

但我军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如果空有壳子没有技术,兵工厂也是造不起来的,这个问题困扰了林彪许久。

不过,当他看到那些滞留在东北的日本人时,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收编日本兵。

三万日军的去向

“我很骄傲能参加中国这场革命。”

2002年中日建交第30年,在一部日本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中,一位曾经是解放军的日本老兵如是说道。

东北抗日联军改制不久后,陆继续续有3万日籍人员,也加入了共产党队伍,其中大多是医护人员和军工部的技术工人。

根据不同的职业职能,这批日籍人员被安排到各个技术部门,军区卫生部7200人、军区军工部2000人、军区军需部900人、其他系统1500人。

队伍中从事反战宣传的日籍八路军战士

据统计,在东北军工部一百多名技术人员中,有三分之二都是日本人。

这些人极大程度补偿了我军在技术上的缺口,为东北军工厂的建设、进展提供了极大助力。

四野军中使用的枪械,都是出自东北军工厂之手。

不过,要说到最令人瞩目的,还得是原日本空军的精锐部队——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

这支日本王牌空军在日本战败之时,曾试图逃避苏军和国军的搜查,突围回国,却在途中遇到八路军,随后被劝降和平缴械。

日本飞行员人才

起初,这群日籍人员忧心忡忡,担忧自己卸下武装后,会遭受非人的对待。

不过八路军的做法却出乎意料,他们没有被监禁,也没有遭到周围人的卑视,甚至当他们的生活遇到困难时,八路军还会及时伸出援手,比如解决他们的大米问题。

飞行大队队长名叫林弥一郎,亲身经历这一切后,被八路军的真情所感动,最终决定带领大队归入八路军。

林弥一郎

这支小队被接收后,被改编为东北民主联军航空队,共计有飞行员20名、机械师24名、及各个地面保证人员近200名。

后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成立,他们成了学校里的教员,培养出许多中国飞行员。

四野鼎盛时期,兵力超过了150万,且拥有枪械武器无数。有人说,四野就是“超级关东军”,如果从四野的战绩来看,这话说得也确实没错。

一个步兵师的奇迹

1948年10月25日,国共双方在黑山发生阻击战,这是辽沈战争的关键一战。

战争中廖耀湘兵团10万人紧急向营口撤退,然而在大虎山附近时,却遭遇了东北野战军的堵截。

廖耀湘

收到消息后,廖耀湘大为震撼,以为东北野战军的主力跟上来了。可实际上,那不过是东野的一个步兵师。

就在两天前,东野本计划在盘山地区用一个重炮连和一个步兵师的兵力,拦截廖耀湘兵团。

但直到25号中午,在盘山地区静候的独2师也没有等到发起进攻的指挥。

带队的作战处长苏静推断,此时营口已经被占据,黑山方向的战争结局未明,如果战争形势不利,廖耀湘可能会逃亡营口,从而错失围歼廖耀湘兵团的机会。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苏静就收到了廖耀湘兵团逃往营口的消息。

好在苏静早有准备,已经先行一步前往大虎山附近埋伏,静候廖耀湘兵团的到来。

就在廖耀湘第49军兵团逃窜之时,等候多时的独2师迅速出击,在重击炮的配合下,一举将敌人击溃。

随后独2师继续前进,和廖耀湘兵团新22师相会后,再次以同样的手法,给了敌人致命一击。

新22师已经是廖耀湘兵团最强的师了,连新22师都被打败了,难道东北野战中的大部队已经跟上来了?

在独2师的猛攻下,廖耀湘开始对退守营口的决定产生怀疑。

就在其摇摆不定的时间里,廖耀湘第九兵团被东北野战军全歼,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2天。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东北野战军没有损伤,为了防止廖耀湘的第九兵团逃亡,东北野战军4000余人伤亡。

日籍解放军医护人员

而就在四野的大后方,是一群日籍医护人员忙碌的身影。

解放战争期间,她们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场面,却独独没有黑山阻击战残酷。

短短3天时间里,医护帐篷里抢救了2000多名伤员,解放队伍里的日籍医护人员连续3天3夜没有合眼,和死神争取时间。

甚至在伤员大出血、血量不够用时,医护人员们挺身而出,为危重的伤员输血。

很多日籍医护人员在后来回忆到这一段时,都难以忘记黑山炮弹的轰鸣声,那些惨烈悲壮的画面经常在他们的梦境中出现。

当新中国的红旗升起的那一刻,漫长的黑夜迎来了一丝曙光,这些日籍解放军解放了!

解放战争结束后,四野军和中南军区合并,随后归入广州军区。那么四野中的日本兵,后来去哪了呢?

解放后的日籍解放军

原先在新中国成立后,四野日籍老兵继续搭上了回家的邮轮,直至30多年后,才再次以“第一次回娘家访问团”的形式回到中国。

这里的娘家,当然就是指中国了。

在很多日籍解放军的眼中,中国俨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尽管他们最初并非自愿来到这里。

当年日本向东北转送移民55万人,目的就是为了在东北打下根基,为日本的扩张做准备,为了向东北地区输送更多人才,移民中国甚至变成了一项指标,要求各个部门都要落实。

事实上,并非所有收编的日籍人员都随着四野一路征战,因为建设需要,有些技术人员也会在途中去往其他地方。

1950年,800多名铁路技术人员被送往天水甘肃,并于次年春天开始修建天兰铁路,在这些日籍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天兰线在建国后的第三年就通车了。

天兰铁路建成

其中一位铁路技术人员吉冈宽,还因为曾经有过火车驾驶经验,解放后到地方当起了火车司机,1953年毛主席从地方返回北京时,就安排他当了列车司机。

时至今日,吉冈宽再次提起这段往事时,脸上仍旧是一副自豪的表情。

也许早些年刚到中国时他们还想不到,自己后来竟会如此怀念中国。解放战争期间的生活,重塑了他们的人生观,也让他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一切为了人民”。

渐渐地,他们对中国产生了不一样的感情,而这份感情在归国后所受的不公待遇中,更是极大凸显出来。

很多日籍老兵回到日本后,处处遭到国人的卑视。

归国几十年,他们经历了诸多不公时刻,却从未有一刻因为自己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而感到不耻。

三十年不讲中国话的日本老兵,多年后仍旧会在镜头前说道:他为曾经参与中国革命而自豪。

1972年中日建交后,周总理便安排补发了日籍解放军的奖章。

这些奖章原本在他们回国时就应该发给他们,但当时中日尚未建交,考虑到这些日籍老兵们的生计和安全,政府保留了本应颁给他们的奖章。

出席获颁纪念章的原日籍四野老战士

直至二十年后中日建交,属于他们的解放奖章和表彰才漂洋过海,寄送到这群日籍解放军的手上,这也是他们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刻。

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您如果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