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开始对中国全面侵略。
战端一开,日军所向披靡,打出不败神话。
这个时候,中国急需一场胜仗,稳定军心鼓舞民气,平型关战役,完成了这个历史任务。
林彪经此一战,从最让国军头疼的红军将领,变成全中国的抗日英雄。
八路军总部电令林彪所率115师发起平型关战役时,115师正处在危局之中,如果不是友军出乎意料的溃败,平型关战役也许就不会发生。
而且平型关战役的胜利,还靠林彪在战前修正了一个绝大多数指挥员都会忽略的细节,不然平型关战役几乎不可能打出歼灭战的效果,甚至还有遭到反噬的可能。
日军发起“卢沟桥事变”,首先拿下了北平,然后势如破竹攻陷河北,气势汹汹向山西扑来。
日军进犯山西时,淞沪会战正在激烈进行。
有日本强大的海军支援,国军要守住上海根本不可能。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国军有把日军大批主力吸引到上海的意图。
从整个全面抗战的形势来看,中国军队最担心日军集中力量,沿着缺少沟壑的平原地区从北向南横扫。
调动很大一部分日军主力集结到上海,有利于利用长江流域的河网,阻滞日军机械化部队从东向西挺进,加强中国战略纵深的作用。
这种部署有一定的道理,但调动大批日军主力到上海,对延缓日军从北向南的进攻却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日军进犯山西的速度,很快就给渡河参战的八路军三个师造成了重大威胁。
日军控制平汉线,集中在平汉线以东和日军周旋的国军主力,退路就会被切断。
日军攻下山西可以保障平汉线西面的安全,顺势南下又能增厚阻截东线国军主力的力量,把东线国军主力歼灭在东西对进的包围圈中。
为达成这个战略意图,日军第五师团和察哈尔派遣兵团的一部分,向西向南对山西发起了进攻。
山西总体上是两山夹盆地的地形。吕梁山向北向北东贯穿山西,太行山则是东北西南走向贯穿山西。
近于平行的两条山脉,中间夹着类似山谷的多个盆地。山西首府太原和北部最重要的城市大同,分别就在太原盆地和大同盆地上。
不过山西山谷式的盆地并非一马平川,大同以南太原以北,有大体东西向的恒山截断盆地。
日军攻下大同,山西还可以以恒山为屏障,坚守中南部地区。要是恒山被日军占领,则山西全境再无险可守。
阎锡山的策略是在恒山以北和日军决战,如果失利则可以退守恒山。
1937年8月,八路军三个师全部进入山西参加抗战。由于八路军装备太差,阎锡山安排八路军在恒山侧翼配合北面的晋军作战。
中央根据山西战局决定,八路军三个师都进入恒山建立根据地,为晋军北面战场提供后援支持。
哪知道八路军正准备挺进恒山,9月中旬日军就一举攻下大同,9月20日又占领了恒山东部边缘的灵丘县,然后越过恒山向代县、五台县进犯。
而且日军华北第一军,这个时候也出动三个师团,沿平汉线向南进犯。
毛主席勘破日军的意图是要从代县夺取太原,然后一路南下直抵黄河,进而包抄山东占领华北五省,同时兵锋直指河南。
如果八路军在这时进入恒山,则会掉进日军的包围圈。
八路军必须做出应变的部署,不然历经长征保留下来的力量,就有可能在山西遭受倾覆的命运。
于是八路总部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电令120师在晋西北展开部队,129师在晋西南进入吕梁山建立根据地。
这两个区域都在日军设计的包围圈以外,又更靠近已经建立的陕北根据地。
八路军三个师中战力最强的115师,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恒山。
毛主席给林彪发了专电,授予他临机处置的权力。正是这份专电,拉开了平型关战役的序幕。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