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化文
我的家乡澄城县位于渭北高原沟壑区。大大小小的沟壑把全县切割成一块一块的区域。大的有茨沟、县西河沟和长宁河沟。这三大沟谷把全县切割成了县南、县北、沟东、沟西等区域。现在这三大沟都架起了现代化桥梁,通上了公路或铁路,使天堑变成了通途,繁荣了城乡的交通,成了人们致富的金光大道。行走在这些桥梁上,我会情不自禁地回想起这些沟谷的过去。
我舅家的村子就在沟边,小时候在他家住,常常会下沟玩。沟底下的小河里有螃蟹和水虫,河水边有芦苇荡,有各种野花野草,还有一些野鸟小兽常常出没在草丛,就像县志里记载的那样“下沟则有苍葭碧水,鸟语虫声”。记得有一种长得像小蜡烛一样的毛毛草(有人叫它毛蜡)最吸引孩子们,只要下沟,回去每人手里都会攥一把这种“小蜡烛”。
上初中和高中那些年,我们来回都得翻沟过河,先是翻长宁河沟去冯原上初中,再是翻县西河沟去县城读高中。河水潺潺地流着,两边有村民开挖的庄稼地,还有果园或菜地。到了河水边,我们都会滞留一会儿,在那里玩乐,或搬动水中的石块寻螃蟹,或摘折河边的花花草草,有时也会摘采一点桃子杏子或黄瓜什么的打打牙祭。玩的口渴了,便找泉眼,用手掬着那“味甘如醴”的泉水喝上几口,真是沁人心脾,爽快极了!站在沟底,抬头看两边的沟崖,层层叠叠,负势竞上,上面长着野生的树木花草,一片连着一片,就像是一座座山峰耸立在那儿。偶尔还能看见牧羊人率领着他的羊群在沟崖间攀爬着寻草觅食。牧羊人的甩鞭声吆喝声,羊群里传出咩咩的叫声,再加上树上的各种鸟鸣,使人感受到了沟谷的活力。真有点王维诗中“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那样的味道。身临其境,人们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的那句话:“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那个时候半沟里还有些外地逃荒来的人们靠着沟崖凿洞而居。这些人中有烧瓦盆瓦罐的,有编芦席的,也有经营菜地的。他们给河沟带来了烟火气,使沟谷里有了欢声笑语,有了鸡鸣狗叫,给河沟里增添了生气和灵动。沟底也有村落,住着一户户的人家。他们在那里建房屋,种沟地,上山打柴,下沟取水,一辈辈地繁衍生息,成了河沟的主人。
老家的那些沟壑,都是千百年来雨水长期冲刷形成的,经受了千锤百炼。县域内洛河支沟较大者,除了上边提到的县西河、长宁河,还有大浴河、马村河、孔走河。支沟两侧还分布着不少的干沟及冲沟。它们深陷在古徵大地,就像是岁月刻在老农民脸上的一道道皱纹,彰显着“澄城老哥”的劳苦勤奋,顽强不屈。崎岖的沟湾路上留下的道道脚痕,记录着“澄城老哥”吃过的苦,经受的艰难以及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而沟崖上开垦的庄稼地、栽种的树木花草,建造的磨坊油坊以及沟底的菜地果园芦苇荡,更有水库桥梁公路铁路,则是家乡人战天斗地换来的胜利成果。这是沟沟壑壑对家乡的贡献。虽然它沟深坡陡,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但人们知道,许多事情都是这样,有利就可能有弊。人们对那些沟壑并无怨恨,而是适应它,改造它,利用它,亲近它。这也反映了“澄城老哥”不仅忠厚淳朴,而且聪明智慧。而那些沟谷河道的寺庙泉台或依沟而建的寨子的遗迹遗址,还有沟底见证社会贤达“乐善博施”济世惠民的培济桥等,则给家乡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或故事,它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精神生活,表现着人们的美好愿望,使家乡的人文内涵得到了深化和升华。特别是在鲁家河沟边发现的,入选“2018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的刘家洼古芮国遗址,更是把家乡的灿烂文明提前到了东周时期,为澄城的人文内涵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为家乡增光添彩的沟壑还有闻名遐迩的尧头窑遗址。遗址所在的尧头镇,属丘陵沟壑区,全镇皆为沟壑梁峁,故有“九十九个半疙瘩”之谓。这里矿产丰富,山梁沟谷中埋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属“渭北黑腰带”的组成部分,另外还有硫磺等多种矿藏,是澄城的一块宝地。2006年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非遗项目的尧头陶瓷烧制技艺就产生在这些沟壑之间。这些沟壑梁峁间密布的古瓷窑烧制的黑瓷被誉为“渭北高原的黑珍珠”。在遗址周围的沟坡地上种植的油菜花应时绽放,和星罗棋布的古窑址古今照应,相映成趣,吸引着千万游客争相前往。
大概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县上先后整修拓宽了县西河沟和长宁河沟的公路。当时,从附近公社征集了数千名民工,组成民工团,下边按公社、大队、小队依次分为民工营、民工连和民工排。团部根据人数给各营落实工程任务,各个营之间开展劳动竞赛,比进度比质量。各个营之间你争我赶,营部里每天检查测量各个连排完成任务的进度和质量,以工地战报的形式进行宣传,鼓励先进,激励后进。我曾经就被安排编写过长宁河工地的工地战报。民工都积极热情地投入建路劳动,他们挖沟崖,填沟谷,整路面。当时还没有先进的开挖工具,全靠成百上千个民工一镢一镢地挖,一锨一锨地铲,他们裁弯取直,拓展路面,硬是修整出了宽阔的公路来,使两条沟原来“弯急坡陡、晴通雨阻”的交通状况得以改善。我有幸参加过这两条沟公路的整修劳动,那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至今还记忆犹新。它使我们得到了劳动锻炼,更使我们感受到了劳动及劳动人民的伟大。
值得澄城人骄傲的还有澄城的保塬护沟等水土保持工作。1965年10月,陕西省在澄城召开了农田基本建设现场会,省上、西北局及中央有关领导出席会议。澄城县被树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一面红旗,其经验在全国农展馆展出,闻名全国。这些经验中包括不少治理沟坡地沟荒地的先进做法。如太贤大队的沟坡并治,镇基大队的固土保坡,杨家陇大队的沟坡防护以及茨沟周边一些大队在沟边筑埂保田护沟的先进做法。直到现在,路过茨沟时,人们看到两边沟崖上用椽帮埝治理起来的层层梯田还会眼前一亮,被这景象所吸引。
没有走出澄城时,以为到处都和家乡一样沟深山小。后来走出去了才发现,过了茨沟以后,大荔渭南临潼西安一路上都是平平展展的庄稼地,几乎看不到哪里有沟壑,就连滔滔的渭河灞河,其河床也比地面低不了多少,几乎在同一个层面。西安周边很少看到沟壑,但南面终南山耸立绵长。面对外面见到的那座座高山,我便会想起家乡的条条沟谷。站在山下或沟底仰望,山峰和沟崖都是一样的高耸伟岸。它们上面的土石草木千奇百怪,形成了生动鲜活的一道道风景,壮美祖国的河山。它们上边或下边的泉水河水清澈爽口,滋润着山河间的民众。山峰和河谷共同养育着我们,使人们生生不息,使时代岁岁向前。他们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一样,关爱着我们,惠顾着我们,看着我们成长进步,看着我们走向未来,走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