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8.0级特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大地颤抖,天崩地裂,举国同悲。灾难面前,救援人员不曾放弃,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15年过去了,那些地震中的幸存者们,如今怎么样了?

一场地震关乎时间,也关乎一个时代。对有些人而言,裂纹随着时间弥合,失去伴侣的人们重组家庭,失去孩子的父母离开又回来,还有些人被称为幸存者,学会与记忆和解,走出阴霾,带着思念前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1日,四川阿坝,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来源:视觉中国)

北川中学不远处,是一大片草坪,不时会有人前来歇脚。61岁的窦秀丽4月底曾来过这里,她没和任何人搭话,只是看了一眼,然后默默离开。

“那一天,15年了。”她说。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那年,窦秀丽46岁,在离北川中学大约300米的一个弄堂里开着一家小卖部。

地震来临的当天。阳光明媚,她正在店铺的后堂剁肉,准备给儿子做京酱肉丝。但,地震来了,一切都变了。

01 消失的时间

时间可能抚平了她的伤口,但并未覆盖记忆。

窦秀丽感受到地震大约是下午2时30分。最开始,有邻居发现桌子跳个不停,她货架上的零食哗啦啦往下掉,许多人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紧接着,恐惧的声音弥漫开来,“地震了”。

窦秀丽的小卖部在一楼,上面是居民楼,没过一会儿,摆在走廊过道的东西落下来。大家的叫喊声有一瞬间停止了。

然后,居民楼里的人大吼大叫地朝着一块空地涌去。窦秀丽没敢往后看,只记得跑的时候,生肉散落一地,自己差点被刀砸到脚。

很快,余震又来了,房屋倾倒,关于这之后的记忆窦秀丽略有模糊。在当晚10点左右,她被人救出来。再后来,她在露天医院帐篷里待了很久。她回忆起当时看到的景象,整体横斜的建筑,在阳光的渲染下露出褐色的质地。或许是随着岁月流逝,窦秀丽有很多记忆都模糊了。

“我住了有一个多月。”在那段时间里面,窦秀丽失去了丈夫和孩子。等窦秀丽缓过神来,她和哥哥已经前往贵州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与他们同行的,还有不少北川的当地人。

亲历地震的人里,有不少人成了志愿者,徐寒是其中之一。

15年前,徐寒是个念小学4年级的小孩。地震当天,阳光明媚,上课的预备铃刚响没多久,老师迟到了。和以往一样,班上的同学开始起哄,叽叽喳喳地在课堂上聊天。老师进来后没多久,地震开始了。十几秒内,原本塞满人的教室一下子清空,徐寒个子小,是最后一个从前门跑出去的学生。

他记得,大家都以这辈子最快的速度冲下教学楼。来到操场,震动让篮球架上下摆动,所有人都把恐惧写在脸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漩口中学遗址。(来源:新华网)

作为地震中的幸存者,徐寒此后一直以志愿者身份活跃在各种事件中。他说,自己在地震中接受了那么多外界的关心和帮助,做志愿者工作,某种程度上是回馈。还有一点,他觉得自己在救人之时,也是在救自己。经历了地震,他曾因看到太多惨状而陷进负面情绪无法自拔,做了志愿者之后,他似乎能和小时候的自己和解了。

2013年,四川芦山发生7.0级地震,徐寒做了志愿者。在那场救灾行动中,他看到躺在帐篷里的人,像是看到了自己。

02 落叶归根

2017年,窦秀丽和亲戚搬到了映秀。许多年没回来了,她想要坐巴士。从都江堰沿着岷江往映秀开。那天天气很好,过了都江堰之后,熟悉的山、河谷又冒了出来。待了半年之后,窦秀丽在映秀开了一家米粉店,生意不错,直到现在。

“这么些年,就是熬过来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她会想起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然后来到哥哥家里,点燃白色的蜡烛,简单祭奠,而后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中。这和许多地震的亲历者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多市民前往汶川特大地震漩口中学遗址祭奠缅怀,为逝者献上鲜花寄托哀思。来源:视觉中国

2023年5月11日,如今32岁的“夹缝男孩”郑海洋回到汶川地震的纪念碑旁,摆上了自己的一束花。地震发生时,郑海洋被困在废墟的夹缝中。在被救出的那一刻,他摆出一个“胜利”的手势。15年后,他说:“这段记忆在我的心里永远都无法抹去,我常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想起父母,很想再见我的父母一面,想告诉他们,‘我想你们了’。”

这场地震,对当时的亲历者而言,已经成了人生中不可磨灭一部分。如果那些人并未在地震中离开,现在的他们可能会跟窦秀丽一样,来到曾经生活过的土地。北川中学的遗址之外,现在都是寻常的住家,很安静。

“15年了,我过得也挺好。”窦秀丽说。

潇湘晨报记者 傅一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