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一群人

他们来自城市

来自乡村

来自大山深处

在这条充满苦痛与泪水

欢欣和喜悦的路上

相逢,携手走过

这条路上

有人掉队

有人加入

有人一如始终

也许

曾经付出的真心

被时间和现实湮没过

但终有一天

善的火种

会点亮璀璨星河

使作的信

3月,收到一封来自大凉山布拖的信。

尊敬的文殊院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

你们好!

我是一名来自大凉山布拖的女孩,也是文殊院助学生中的一员。突然之间想到我们没有见面已经也有两年多了,因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分隔两地,已有两年多的时间阻挡了我们相见的机会,但是我相信我们彼此的心一直是互相牵挂着彼此的。

感恩一路走来,一直陪伴我的你们,不管将来行至何处,不管日后走到何方,不管相聚还是离别,不管落魄还是风光,我都永远铭记你们对我的帮助,感谢你们。

最后,希望你们都注意身体,照顾好自己。让我们都用健朗的身体,开心的心情相见,期待你们的到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许,是时候该去一趟布拖了。

布拖是彝语“补特”的音译,意思是“有刺猬和松树的地方”。这里也是文殊院慈善小分队较早开展助学活动的地方之一。曾经,几乎是每个月,慈善小分队都会组织志工前往布拖,看望和陪伴文殊院助学的同学们。

使作同学就是文殊院在布拖最早助学的同学之一。从小学五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慈善志工们和使作同学已经携手走过7年,在相互陪伴的过程中,他们早已成为彼此最牵挂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5日傍晚,经过500多公里10余小时的长途跋涉,慈善小分队的志工终于在布拖中学门口见到了使作同学,将文殊院的礼物亲手交给了她。这封来自大凉山的信,这份来自远方的思念,跨越星河和山海,终于有了回音。

志工魏姐姐说:“对于流星一样划过他们生命的一些人,我想,至少我更希望看到他们是否在流星划过的刹那,链接了真善美,进而获得了自启的能力,这比感恩更重要。”

外婆的心愿

去年,毛花的外婆托布拖的阿罗老师向文殊院转达了一个心愿:如果有一天自己离世,希望文殊院的哥哥姐姐能够照顾毛花,直到她成年。

毛花是文殊院在布拖支助的一名同学,她自幼父母离世,由外婆一个人抚养。3年前,慈善小分队志工第一次见到毛花时,她正读小学一年级,那时的她胆小畏生,见到志工们一句话都不说,大家都以为她听不懂汉语。

志工天天姐姐见毛花不说话,便一直陪着她;慢慢地,她放下了心里的戒备,开始敞开心扉,愿意和大家交流了。毛花不仅能听懂汉语,普通话还说得很好哩。

几个月前,我们收到消息,毛花的外婆去世了,毛花也被送到亲戚家了。

因为没有毛花亲戚的联系方式,很长一段时间,志工们都联系不上毛花,她现在过得好不好,大家无从知晓。得去布拖找一找,找到毛花,想办法完成外婆的心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6日下午,阿罗老师带着慈善小分队志工找到了毛花现在的家。8岁,刚刚失去至亲的小毛花,看起来不像从前那般神采奕奕了。志工们百感交集,为她添置所需物品,天天姐姐关心地询问她的近况,一遍又一遍叮嘱她,好好照顾自己。

毛花,是慈善志工们曾经给她起的小名,意思是柳树上随风飞散的白色绒毛花。毛花没有根蒂,随风而起,随风而落,但被它包裹的种子,总有一天,会为这个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

天天说:“毛花虽然不像别的同学那么生性活泼,但她是有想法和主见的。”这份想法和主见,便是毛花的种子。我们期待着,有一天它能够生根发芽。

寻找史聪

5月5日晚上,在布拖中学见完使作同学后,慈善小分队志工凭着几年前助学走访的一点记忆,在出城的方向寻访,总算找到了史聪同学的家。

自从去年史聪生病做手术休学在家,我们便与他失去了联系。他恢复得如何?有没有回到学校读书?我们都不知道。按照惯例,如果联系不上学生本人,文殊院的助学款便会暂时存下来,直到核实清楚情况后,才会将暂存的助学款打到学生卡上。

已经半年没有史聪的音讯了,无论他现在是否还在读书,是否还需要文殊院的支助,都需要找到他,了解清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聪家的门锁着。志工们等了许久都不见有人回来,只好留下字条,希望他回来看到后,能够主动联系。

一整天过去了,仍旧没有等到史聪的消息。第二天晚上,志工们再次来到史聪家门口等他,见字条仍在原来的地方,史聪并没有回家。这趟来布拖,真的就这样错过了吗?

经过多方联系,慈善小分队志工们当晚终于在布拖中学门口,见到了史聪,得知他现在已经回学校读书,十分欣慰和开心。此行布拖,总算是满愿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慈善的火种

5月7日,在离开布拖前往金阳的途中,慈善小分队志工去见了一名“特殊”的成员。她是昭觉中学一名英语老师,也是慈善小分队的一员,更是文殊院曾经支助的同学。她现在有新名字了,是自己学生给起的,叫“瑶瑶公主”。

慈善小分队与“瑶瑶公主”相识,是在2015年,那时的她,还是四川省荥经中学一名读高中的学生。时光匆匆,转眼8年已过,曾经那个青涩善良的同学,早已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8年的时光里,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慈善小分队总会默默地在背后支持与鼓励她。她也一次次利用寒暑假的空闲时间,参与到慈善小分队的助学活动中,身体力行地传递着慈善的火种。

现在,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她为“瑶瑶公主”。而她,也时时关爱着自己的学生,主动向文殊院推荐,希望慈善小分队能去她所在的学校走访,开展助学活动。

这次在自己工作的学校见到慈善小分队的志工,她高兴坏了:“今天真的是惊喜,太开心了,可以见到你们……”

只要慈善的火种不灭,下一次相见,必有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辑|大梦 图片|传媒中心

美编|妙能 责编|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