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里天气炎热,白昼时更是骄阳似火,只有到了傍晚时分、日落之后,热气终于慢慢散去,人们这才三三两两地出来散步。荷塘里青碧的荷叶透着一份清凉,娇艳的荷花更让人驻足欣赏,此时月光如水,更令人陷入遐想。

自古以来,荷花就经常是文人墨客笔下的描写对象,初发的荷花亭亭静立,宛如纯真的少女;出水的芙蓉风姿卓越,好像娇柔的佳人。古代一位才子则构思独特,描写了罕见的并蒂莲花,令人赞不绝口。下面介绍隋代的一首佳作,炼字讲究,毫无堆砌之感,结尾堪为点睛之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咏同心芙蓉

隋代 ? 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

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熟悉的五律、七律,以及五绝和七绝都属于近体诗,主要由古体诗演变而来,成型于初唐,到了盛唐时期便逐渐变得完善。比如李白的作品大多数都是古风和歌行体,其七律作品则少之又少。而杜甫堪为唐代诗坛的劳模,他的作品数量众多、题材丰富,其中很多律诗备受后世称赞,他的《登高》就被人们称为七律中的天花板。

隋朝跨度很短,由于社会动荡,文化也不及唐朝繁荣,不仅缺少优秀诗人,而且也罕见传世作品。杜公瞻出生于博陵曲阳(今河北省曲阳),具体事迹不详。这首诗通过描写同心芙蓉,表达情侣间的真挚情感,刻画精妙,令人赞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篇展现出一派美好的荷塘景象,“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并蒂盛开的莲花乃是一种祥瑞之物,亭亭玉立,娇嫩妩媚,让人赏心悦目。灼灼,形容颜色鲜明的模样,出自《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亭亭,形容花木形体挺拔。

芙蓉,乃是莲、荷的别名,常用来比喻女子的美貌。元稹的《刘阮妻》曾这样描写,芙蓉脂肉绿云鬓、罨画楼台青黛山。同时由于“莲”与“怜”谐音,所以诗歌中经常以莲花歌咏美好的爱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的两句继续描写并蒂莲的外形,“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一根茎的顶端虽然只长了一片碧绿的荷叶,可是上面却有两朵艳红的荷花相互衬托,让人爱怜不已。

“孤、共”二字,炼字精准,展现出一茎双花的奇妙场景;“引、分”二字,又形象地刻画出根茎积极向上、以及不断拓展的情况。双影,指荷花在水中的倒影。如此描写,显得极富层次感,既有水面上的荷盖,又有摇晃不定的幻影,让人如临其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联则转而抒写莲花的神韵,“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莲花色泽艳丽,娇态可掬,堪比能歌善舞的貌美女郎;荷花又散发着淡淡的芳香,其诱人的香气也胜过舞女们脂粉的芳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公瞻的这首咏荷诗,前六句浓墨重彩,描绘了荷茎亭亭直立、荷叶碧绿如玉,花颜赛过美人姿容、荷香胜过脂粉芳香,突出了荷花的姿态、色泽和香味。结尾两句以同心芙蓉,比喻两心相连的意中人,饱含思情,乃是点晴之笔。

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灼灼、亭亭”两个叠音字,用得极其自然,毫无堆砌之感。诗中还采用烘托手法,贴切新颖,鲜明地突出了荷花高洁艳丽的形象。全文笔法细腻,对仗工整,堪为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