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号”航空母舰作为我国第一艘航母,可谓轰动一时。

但它的前身--“瓦良格”号航母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这艘半成品航母的来华之路充满着谜团,坊间有着各种异想天开的传闻,用来描述这段历史。

有西方媒体说这是中国处心积虑的阴谋,也有人说这是中国与西方暗战的结果。

然而真相远非如此。

“辽宁号”航空母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宁号”航空母舰

购买“瓦良格”号航母的故事充满坎坷、曲折。

有人因此赚取豪宅豪车,有人因此含冤19年。

本文将用细节事实,驳斥那些离谱传言,揭秘“瓦良格”号航母一波三折的来华真相。

一、

2013年2月,华夏证券前董事长邵淳突然公开发言:

“2002年,从乌克兰买来的“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次舰的钱,是我垫的。”

此话一出,一语惊人。

“瓦良格”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瓦良格”舰

因为这艘“瓦良格”号,正是“辽宁号”航母的前身。

“辽宁号”航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辽宁号”航母

想要说清这件事,还得从十几年前讲起。

那时的邵淳已经事业有成,执掌市值十亿的国企。

邵淳从小就有浓烈的爱国情怀,十分关心国家的国防建设。

从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我国的海军一直缺少一个足够震慑其他国家的武器--航空母舰。

这个问题也成了邵淳心里的一条根刺。

他经常和朋友说:

“要是中国能有一艘自己的航空母舰该有多好啊!”

没曾想,看似遥不可及的东西,突然就送到了他的手上。

1998年,邵淳听朋友说有个港商正准备购买“瓦良格”号航母。

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来了。

他赶紧托朋友打听了相关消息,看看是否有机会将航空母舰带来中国。

离开造船厂锈迹斑斑的“瓦良格”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造船厂锈迹斑斑的“瓦良格”舰

原来由于苏联解体,“瓦良格”舰一直停留在乌克兰的港口内。

它庞大的体积和巨额的建造费用成了一笔巨大的负担。

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原因,哪怕乌克兰将未完工的“瓦良格”舰修造完毕,它的使用权也归属在俄罗斯手上。

所以早在1993年时,乌克兰就放出消息,准备出售“瓦良格”舰。

经过多次的投标、谈判,香港商人徐增平成功取得了航母的购买权。

然而,恰逢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徐增平遭受重创,拿不出那么多钱买船。

无奈之下,他只得向大陆求助,期望有志同道合的富商出资继续完成购买。

这个想法和邵淳不谋而合,他缺购买权,徐增平缺资金。

机会不等人,邵淳火速联系约徐增平见面。

同年7月,两人在北京的一家普通民营公司内相见。

徐增平一身价值不菲的服饰,开口就是国家利益、民族未来。

邵淳也不是什么普通人,他忽视了这些大话,抱着谨慎、试探的态度回应徐增平。

“你说的我都知道,这艘航母我也观察许久了,但为什么你会来买航母?”

徐增平看邵淳直入正题,便也转变了态度,认真解释。

买卖航母是件非常敏感的事情。

国家虽然有意购买,可一旦出手,一定会被其他国家百般阻挠。

徐增平对外不过是一家小公司的老板。

他打着买来改造成赌场放到澳门盈利的旗子,不容易被人怀疑。

反正这船对乌克兰百害无一利,没人会深究徐增平买船背后真正的用意。

买来之后先运回国内,国家再接手,才能避免所有的潜在风险。

徐增平最后解释说:“这叫‘国家行为,民间操作’。”

“那这船买来一共要多少钱?”

“2000万美元。”

“2000万美元?”邵淳惊讶地问。

虽然“瓦良格”舰只完工了70%的建造内容,但这个价格比起它本身所蕴藏的价值,可以说接近白送了。

邵淳是久经沙场的商人,并不容易被忽悠。

他调查过,美国的9万吨航母‘尼米兹’号公开报价33亿美元,而“瓦良格”舰有6万吨,却只要2000万美元,差的实在太大了。

“尼米兹”号和“瓦良格”号的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尼米兹”号和“瓦良格”号的对比

邵淳没等他回答,紧接着问:

“既然你说是代表国家购买,那你有红头文件吗?”

徐增平没有正面回答,只说这是国家机密,现下只能这么操作。

“时间不等人,目前缺的就是钱了。万一乌克兰变卦,这船落到印度、台湾手里可就不好了啊。”

邵淳听完迟疑了一会,没有文件证明,又要一次性给出2000万美元,任谁都不敢冒这个风险。

徐增平见他迟迟不肯答应,便补充说:

“2000万美元只是买船的费用,从乌克兰一路运回来还要不少运费,打点关口的费用,所以后续我们肯定还有合作。你要是不放心,就先以借款的方式支付我2000万人民币,先办完买船的所有手续。要是后面你还存疑,借条在,我肯定得按时归还。”

徐增平提出的意见很诱人,邵淳心里有些动摇了。

如果他所言属实,自己犹豫的每一分钟都可能导致“瓦良格”舰流落他国。

但2000万人民币毕竟不是小数目,他得对公司的钱款负责。

思考再三,邵淳决定让徐增平提供投标的文件作为证据证实事情的真伪。

徐增平看邵淳略有松口,赶紧说:

“东西在香港,你稍等我几天,我马上回去取。”

两人在相互的猜忌和博弈中结束了第一次会面。

二、

一周后,邵淳收到了投标文件。

大大小小十几份,垒在桌上像小山一样。

有正式递交的英文版、俄文版、乌克兰语版,还有用来对照查看的中文版。

邵淳并没有直接翻阅中文版的文件,而是拿起了乌克兰语版的正式文件。

徐增平不知道,邵淳曾学习过8年俄文,而乌克兰语和俄语十分相似,仅有字母上的区别。

通过对比,邵淳确定了俄文和乌克兰语文件的真实性。

那个年代精通俄语的都十分稀少,更别说是乌克兰语了。

文件作假的可能性极低,也间接证实了徐增平买船之事的真实性。

邵淳心情激动,赶快联系了徐增平,让他继续推进手续,钱他会尽快打来。

挂了电话,邵淳又找来自己的得力助手:吴宇,让他帮忙一起跟进此事。

其实邵淳手上并没有2000万人民币,但他执掌的华夏证券却能负担。

可华夏证券属于国企,如果直接转给徐增平,又会变成“国家出资”。

为了保密,邵淳决定以吴宇掌控的隆泰源公司的名义借款给他和徐增平之间的牵线人。

隆泰源是华夏证券的子公司,既能拿出这么多钱,又能避开董事会的审议。

牵线人既认识邵淳也熟知徐增平,以他的名义再借给徐增平,能起到担保、监督的作用。

万事俱备,2000万人民币就在1998年的8月转到了徐增平账户里。

事情进展顺利,邵淳心里的一块石头落了地。

当时华夏证券估值接近十亿,规模庞大,内部结构复杂。

邵淳忙着处理公司事务,并没有对这2000万放在心上。

他甚至没有让徐增平提供任何抵押,只签署了一张无利息的借条。

然而钱款到账不过一个月,徐增平却突然主动上门拜访。

这一次,他狮子大开口,一来就要再借6000万人民币。

邵淳一下黑了脸,那2000万的水花还没看见,这又要6000万。

要不是确定过投标文件的真伪,他差点就要打电话报警了。

徐增平看邵淳面带怒色,连忙辩解说,上面领导对之前2000万的事情很满意,希望为了国家,华夏证券能继续支持一下。

邵淳不理会徐增平的忽悠,直说之前聊好的只缺2000万,怎么又多出这么大的缺口。

徐增平面露难色,说自己手上出了烂账,收不回钱,迫不得已才来求助。

邵淳没有说话,心里却开始有些动摇。

徐增平马上乘胜追击。

“邵总,知道你不缺钱,那这样,我帮你办个单程签证,你借我钱怎么样?”

“单程签证?”

“哎呀”徐增平谄媚地笑着说“就是万一以后出了什么事,你能直接出去的签证。”

邵淳听完,气得站了起来,指着徐增平说:

“买船是为了国家,所以才借你钱。出去?我能去哪?我为什么要跑出去?”

钱是小问题,船才是关键,若因为6000万丢了这么个好机会就得不偿失了。

邵淳现在对徐增平已经产生了厌恶感,油嘴滑舌,还有一些不老实的想法。

“6000万可以借你,我只希望你们赶快办完手续,让我看到实绩。”

邵淳话锋一转。

“不过这次不能白借,我需要你的抵押。”

“没问题!”徐增平似乎早就料到这个要求,“我在澳门成立了一个叫创律的旅游娱乐有限公司,你占49%股份,我占51%。邵总认为怎么样?”

邵淳思考了一下,自己出资8000万人民币,占创律总资产2000万美元的“瓦良格”舰的49%,是合理的交易。

两人达成口头交易,准备过几日正式签署合同。

没想到徐增平又搞起了幺蛾子,说之前的公司估值太低,需要重新清算。

几番讨论之后,双方确定了创律市值6000万美元,华夏证券出资2940万美元,占股49%的方案。

对于这个“反复无常”的合作方,邵淳已经没了什么耐心。

他只希望这6000万美元能顺利带回“瓦良格”舰。

可谁知,这一切不过是徐增平设下的敛财圈套。

他手上根本没有购买航母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