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掌掴事件已过去多日,JF的通告和完整视频也在几日前一并曝出,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也可谓是一清二楚,明明白白。

对此,本来不想发表什么看法。

可是每每上网,总能发现人们还是在为此剑拔弩张、叨叨吵吵个不停。

实在搞不明白,这还有什么可吵的呢,孰是孰非,不明摆着吗?

要我说,事情的性质很简单的一句话概括就是

“孩子的母亲杨某某虽然也有错,但始作俑者是事先被掌掴的王某某啊!”

依据此论点,我们不妨倒着把问题说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各打五十大板,有问题吗?

如果说在通报和完整视频还没出来之前,一帮人围着义愤填膺地说

“明明王某某是正当防卫,为什么JF要认定是互殴”

勉强还可以理解,毕竟一开始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听信了王某某的一面之词,被带节奏了嘛!

但是现在通报和完整视频出来了,一大群人还叫着喊着,以完整视频并不完整,存在剪切、拼接为由向JF发出质疑,盲目为王某某站队就有点说不过去了,只能说这些人是非傻就是坏,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纯粹是以逆向思维博取流量罢了。

就像写文章讲究的是主题明确,言简意赅,而不是长篇累牍、记流水账。

JF通报和发布的与之对应的事件视频就更是这个道理了。

关键是要看它是否已经在尽可能短的篇幅和时长里把前因后果,以及关键的过程细节一一讲到和具体呈现出来,从而使受众能快速看完,快速获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和问题本质。

而不是事无巨细的堆砌每一个对认定事件性质无关紧要的冗长细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少通过JF发布的5分时长的“完整视频”来看,双方被各打五十大板被处以行政处罚,其中王某某被罚款200元,杨某某被罚款500元的判罚非常准确合理,而且JF的判罚非常人性化、很有温度。尤其是王某某一点也不冤,甚至一定程度上是判轻了,至少各罚500也是没问题。

因为客观上我们从5分钟的视频里看到杨某某自始至终表现出的是

“隐忍、理性、克制”。

而王某某则是完全相反的

“咄咄逼人、各种挑衅、满满的攻击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最终指向和JF最后做出判罚的依据无非就是杨某某先打出的一巴掌和王某某随后还击而出的两巴掌

那么我们不妨就从这两巴掌来说明问题,看看双方打出的巴掌是怎么形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某某打出的巴掌是被多轮逼迫后的有意识的无意识使然,客观上至少迟到了六个回合。

1.王某某对着杨某某孩子做出连续作呕的动作。

杨某某没有失去控制,只是喊着“打110”。足够隐忍

2.孩子舅舅向王某某接连骂道“瓜婆娘”。

杨某某喊话制止,称别当着孩子面闹。足够理性。

3.王某某连续飙脏话“傻*”

杨某某厉声斥责之后,也只是无奈地“哼哼”。足够克制。

4.王某某对着杨某某孩子录视频,并嘴里一再轻蔑地说道“看看,孩子就长这样”

杨某某一再隐忍之后,也只是大声责骂,强调“不要录孩子,孩子是未成年,隐私权需要保护”。隐忍克制了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5.杨某某主动提出向她王某某道歉,王某某非但不领情,反而拿出手机对着杨某某的脸录视频并一脸坏笑,在被质问之后,一个劲地回怼“我就录,就录”

杨某某欲哭无泪,但还是强忍不发作。

6.在列车工作人员的建议下,杨某某再次主动道歉。王某某却依旧丝毫不退让,并狡辩自己已经有向孩子道过歉,在得到质疑后蛮横地甩出一句“没听到关我P事”

杨某某除了无奈,只剩忍耐。

7.王某某再次连续口吐芬芳,“傻*,傻*,傻*” 杨某某一再地严厉斥责“你再骂”,王某某仍旧使劲地飙出“傻*,傻*”。

杨某某终于忍无可忍,顺势甩出一巴掌。

说到这里,我想对杨某某的评价只剩

“忍功了得”

四个字了吧。

我想换成绝大多数人,那一巴掌早就在前面的第一个回合时就落下去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完杨某某的一巴掌,再来说王某某打出的两巴掌。

不同杨某某打出的一巴掌是被逼迫是有意识的无意识,是不可控的自然反应。

//王某某的两巴掌则是有意识的快、准、狠的恶意报复。

1.第一巴掌。

在猛地受到杨某某的巴掌之后,王某某并不是迅疾条件反射般地回击。而是短暂的停顿之后,先回头向乘客们交代道“你看,她打我了” 然后转过身恶狠狠抽向杨某某,不仅是有意识的,而且是力道满满,隔着屏幕都能听到那“啪”的一声。

2.第二巴掌。

恶狠狠的一巴掌打出之后,并没有得到杨某某的回击,另外列车工作人员们也纷纷劝阻不要打了,并且这时仗义的东北大哥也过来劝架。可就在这时,王某某打出了那“铿锵有力”的第二巴掌。

如果说王某某打出的第一巴掌是毫不怯弱地挽回尊严般地回击,尚可理解并原谅,那这恶狠狠甩出的第二巴掌就是疯狂的情绪发泄,实属不应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了,关于相互使出的巴掌和双方在过程中的表现分析完了。

这个时候,你还能说王某某是

正当防卫”吗?JF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有任何问题吗?

一个是全程隐忍、理性、克制,不可控地打出轻飘飘的一巴掌被判罚500,一个是一路咄咄逼人、肆意挑衅,有意识有准备地打出狠而有力的两巴掌则罚得相对较轻200。

难道这还不够“袒护”王某某吗,网友们还有什么可为她打抱不平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谁在带节奏,是怎么带起来的?

王某某就算不在理,但至少在列车上的吵闹过程中是得势而又赚得便宜的。毕竟从以上的全程表现来看,一直都是她王某某在保持进攻的姿态,而杨某某一方几乎一直是处于防御的状态。

虽然第一巴掌确实是由杨某某先打出,但是如上面分析的那是属于逼不得已的有意识的无意识的反应,是看似主动却是被动的行为,并且其巴掌力度也是轻飘飘的。

而王某某打出的两巴掌是绝对有意识的主动进攻,而且是充满了力道。

再加上,接下来东北大哥的出场是完全站在了她王某某这一边,当着众人的面向杨某某方使劲地输出、猛批了一顿,当时还响起了其他乘客们的一致掌声,可谓是让王某某赚足了面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按理说,或者换成绝大多数人至此都会借坡下车,鸣金收兵,趁机息事宁人,毕竟尽管是场面上占得了优势,但再怎么说都不是光彩的事。

可王某某却反其道而行之,事后仅仅过了三个多小时就将掐头去尾的视频上传网络,并且扔出一篇断章取义、避重就轻的简短小作文。瞬间,网友们炸了,都觉得岂有此理,一边倒的讨伐杨某某方的声音。

请问这是何居心,值得效仿和提倡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到底谁错在先?

分析一个矛盾或者一件事情双方的对错,无非是要看它的起因,过程中双方的表现,还有事后各自的处理态度。

那么,该文章前面的第一个环节我们看到了杨某某在事情过程中的

隐忍、理性、克制。

同时也看到了王某某的

咄咄逼人、各种挑衅和满满的攻击欲。

显然其孰是孰非一目了然。

第二个环节中我们又说到了王某某在吵闹过程中

“得势又得便宜”

之后又不选择冷处理,而是在事后发布和传播明显有利于自己的掐头去尾及避重就轻的短视频和小作文,这样的行为显然是令人疑惑,甚至是不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我们再来说和看该事件到底是谁的错在先,是由谁引起的?

难道真的如王某某说的和大家一致认为的“熊孩子”的不断地蹿椅背导致的吗?

我的回答是“不,绝不!”

首先“熊孩子”这一说话就是非常的不妥!

淘气,爱玩闹本身就是小孩子的天性使然,更是无可厚非。此事件中的两孩子不断吵闹、踹椅背行为就是属于这样的天性释放,客观上是没有错的,给对方带来困扰更是他们不自知的。

那为什么要给他们背上“熊孩子”这样的骂名呢?

当然你确实可以反驳说小孩子虽然无心、不自知,那我怼他们的家长总没错吧,其家长总该负起监护的职责吧。

可是,家长有时也会忽略啊,一定意义上他们也会觉得小孩的嬉戏、玩闹很正常啊,尽管是公共场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觉得不舒服了,感觉被冒犯了,看不惯了,不是该你好声好气地和对方说吗?

他们是无心的,而你却是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狂躁而歇斯底里地怒吼,谁能接受呢?以致对方回怼一句

“他们是孩子,你这样凶他们至于吗”

这不很正常吗!

什么叫互为理解,互为尊重。你不理解、尊重对方,干嘛要强求对方理解、尊重你呢?

你的有心狂飙针对他们的无心冒犯,真的对吗,应该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高铁掌掴事件,在我看来就是一场在一开始就以“熊孩子”之名而发起的彻彻底底的荒唐的PUA行为。熊孩子是莫须有,有的是你心底的自私和不善良!

不然的话,笑容可掬地温柔地说道“小朋友不要淘气了噢,阿姨累了想好好休息了。”

或者对着其家长耐心而又有礼貌地说“不好意思,你的两个小孩总是踢我后背椅,你和他们好好说下别踢了。”

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同样很简单的事,或者是温柔提醒,或者是恶言怒斥,却是完全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这怪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