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5月11日晚,第29期企业史读书会在线上如期举行,阅读书目为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本期读书会由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欠发达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

另第30期读书会将于2023年6月1日晚上19:30召开,由南京大学新中国史研究院李玉教授主持,将继续阅读《国富论》的四、五两篇,敬请关注!

本期读书会由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教授主持。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福建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太原科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学者、硕博士生及企业界人士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亚当·斯密被称为“经济学之父”,其代表作之一《国富论》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200多年来不断引起人们研究阅读的兴趣。在主讲环节,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吴轩同学分享了《国富论》前三篇的主要内容及其研究方法。斯密开篇首先提出了斯密型经济增长理论。斯密认为国家财富增长的核心是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分工是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分工在人类交换倾向本能下产生,促进了商品市场发展。斯密进一步考察了货币的本质和商品价格的组成,随后分别论述了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构成及影响因素。在第二篇中,斯密考察资本在国家财富中的作用。他将资本分为消费资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斯密认为只有将资本应用于生产性劳动才有助于资本积累,进而促进国家财富不断增长。在第三篇中,斯密通过历史逻辑推演了国家财富自然发展的过程,他认为发展应该按照农业、工业和国外贸易的顺序。但是,现实发展是反顺序发展,斯密通过考察历史农业和城镇发展,认为是风俗习惯造成了此类现象。吴轩博士认为《国富论》使用历史学、经济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但似乎也有一以贯之的方法:从现实中观察、在共性上归纳、在实践中检验。

在评论环节,太原科技大学段志鹏老师分享了从分工与专业化看企业的形成、分工理论的演变等问题。他尝试从《国富论》中寻找企业家出现的源头。第一次分工和第二次分工将经济参与者不断地细分,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家就从资本家中分离出来。段老师结合斯密对中国的论述分享了自己对中国近代资本积累及经济发展的思考,最后段老师认为分工理论在理论和现实中都受到了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高歌阳同学从分工理论的主要内容、发展、当代价值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思考。分工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但受到市场大小的限制等。斯密提出分工后,大卫·李嘉图等人发展了分工理论。一直到今天,分工理论在有德市场等方面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小培同学从亚当·斯密的理论渊源、学习理论体系对比、劳动价值论到剩余价值论三方面点评。他首先从学术史视角梳理了《国富论》中重要概念理论的来源,其次结合《道德情操论》(1759)《法理学讲义》(1764)《国富论》(1776)分析了亚当·斯密的学术理论体系构建过程,最后他分享了劳动价值论的发展过程。

在自由讨论环节,高超群老师、李玉老师、林立强老师、兰日旭老师分别对主讲人、评论人的发言进行了点评,并对《国富论》中有助于企业史研究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高超群老师就后世学者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斯密如何定义企业等问题向几位评议人提问。林立强老师提醒同学们注意《国富论》版本问题,从版本变化看待《国富论》对中国经济学的影响。李玉老师从《国富论》的生平、《国富论》的结构与特色、影响力、对近代企业研究的启示、《国富论》研究的不足等方面分享了其心得。

在总结环节,兰日旭老师提出三点。第一点是经典常读常新。第二点是《国富论》的问题意识非常强,值得我们学习。第三点是通过《国富论》我们需要反思目前的企业史研究。

本次读书会历时三个小时,于22:30顺利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