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马

阅读人生

文中图片皆来自作者

作者:张静初,演员,曾出演《孔雀》《门徒》《无双》《唐山大地震》等。本文来自张静初在世界读书日的演讲,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经授权转载。

大家好,我是张静初。在过去三年的时间里,读书改变了我太多太多,把我从很多纠结和困惑里解放出来。今天,我想分享几本从底层逻辑给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最大启发的书。

作为一个学习幕后,歪打正着成为一名演员的人,我一直找不到自己准确的定位,不知道该怎样面对演员这个身份,是该把它当作职业,还是把它当作热爱?

在我的工作中,最困扰我的是关于意义的思考。在选择剧本的时候,要是找不到这部戏或者这个角色的意义,我就会特别不想去。因为这个时候会有更大的问题跳出来,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要怎样度过这一生?可是我要面对的现实是,总是不拍,我的工作就会陷入负循环。市场上每年的好戏本来就不多,拍得越少,观众就越想不起来你,好角色好剧本来找你的几率就更加寥寥无几。

在负循环里的我会自我反省,觉得自己是不是太文艺腔了,总是纠结在生命的意义这种没有答案的问题中,不脚踏实地,老老实实把握住眼前的工作机会。我告诉自己要学习转变视⻆,要有职业精神,要把演戏视作一个职业。职业和热爱难免会有冲突嘛,这很正常——在给自己洗脑的过程中,我过得很拧巴。

然而值得欣慰的是,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在一本又一本书里发现,原来对意义的追问真的很重要。

时间倒回到 2020 年 3 月 28 日,疫情初期。我从国外回来,在上海集中隔离十四天。这个节点对我之后的生命质量产生了转折性的作用,这十四天时间我读了 8 本书,终于告别了碎片式阅读的习惯,有时看累了我会在跪椅子上,趴在窗台,看着路灯的幽光努力地照亮空无一人的街道,整个城市安静到有些魔幻。书里的世界还余音缭绕,两个世界都很不真实,而我好像静静漂浮在天地之间,那是一种满满的临在感和前所未有的充实与沉静。

这八本书里有四本是毛姆的书,其中和我的困惑最相应的是《刀锋》。男主⻆拉里是一个家境富足、简单快乐的小伙子,在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目睹了自己的⻜行员战友因为救自己死去,他的生命再也回不到原点。他对人人认为应该选择的职业和生活产生了怀疑,在被未婚妻问到他到底想做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是“游荡”。他求知若渴,沉浸在精神生活带来的兴奋里,他想弄清到底有没有神,为什么会有罪恶,灵魂会不会不朽,是不是死后一切就结束了。他的未婚妻伊莎贝拉说,这些问题已经被问了千百遍了,如果有人答复,怕是已经有答案了。而拉里回答说:从另一方面看,这些问题既然被问了千遍,就说明他们没法子不问,还会继续问下去。

可能很多人都会像拉里的未婚妻一样觉得他选择的生活不实际,可是毛姆一语点破:还有什么比最好的生活更实际的吗?

我想这里最好的生活是指,直面生命的终极问题以时时反观自己的生活,诚实地面对自己,找到心中所爱,不麻木,不随波逐流地过完一生。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里经历了地狱般的折磨,在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妹都陆续在集中营死去之后,也曾一度想要放弃生命。最终使他活下来的,是他要把被销毁的书稿重新写出来的念头,是他希望有一天能站在演讲台上,讲述集中营经历的信念。他要把经受的所有磨难化为启发和意义。幸存下来的弗兰克尔创建了“意义疗法”——这个治愈了无数人的心理学治疗体系。而他讲述集中营经历的《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图书”之一。

就像尼采说的,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可以承受生活加诸的一切苦难。

我对于职业意义的追问完全出于本能,由于没有理论的支撑,这种追问在现实面前显得特别无力甚至有点矫情,直到我看到了《人性中的善良天使》这本书。在这本讲述人类暴力史的书中,作者史蒂芬·平克指出,其实从古至今人类的暴力行为是一个不断减少的过程。人们的心越来越柔软,对别人的苦难越来越不忍,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文学作品的普及。人们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了解他人的苦难,并与之共情。看到这里,我突然热泪盈眶——这就是我在作品中追寻的职业意义。

《孔雀》里那个梦想被扑灭的姐姐,《门徒》里那个在毒瘾的深渊里挣扎的阿芬,《天水围的夜与雾》里那个在家暴中丧生的晓玲,还有话剧《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那个从一个美丽的女教师,不幸沦为妓女、杀人犯,最后成为拾荒老人被人乱棍打死的不幸的松子……她们从我们身边擦肩而过,她们活得那么不起眼,甚至有点让人嫌弃,就像松子死前一遍又一遍在墙上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记得我们在排练“松子”这部话剧的时候,大家发现, 从排练这个戏开始,路上的拾荒老人好像多了很多。其实他们一直都在,只是以前的我们,看不⻅他们。

原来我们的职业是这么有意义的——

  • 我们进入灵魂的暗夜,让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人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 我们让更多不被注意的群体被看见,唤起人们更多的善意和共情;

  • 我们用泪水柔软麻木的心灵,用笑声疗愈苦难;

  • 我们呼唤改变世界的孤勇之气,我们真的在把这个世界变成一个更美好的地方。

至此,终于我不再纠结。我确认了,我确实无法把演戏只当成职业。我成为一名演员是始于热爱,如果有一天遇不到合适的作品,它也应该终于热爱。

弗兰克尔做过一个调查,他发现美国的高中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只有 5% 的人真正的了解生命意义,而 95% 并不了解。二十年后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当这些人长到四十岁左右,那 5% 的人拥有更加成功的事业,也过得更有幸福感。

人为什么活着?这个问题决定了你将拥有怎样的人生。可到底什么是弗兰克尔认为的“真正的了解生命的意义”呢?

弗兰克尔认为正确的价值观是伟大的而不是渺小的,是奉献的而不是索取的,是利他的而不是利己的。不管在哪个文化里奉献和利他都是被提倡和推崇的品质,可是听多了,就容易让人觉得是在说教,容易产生排斥。我也一样,总觉得这些品质确实很崇高,可是离我很远。

直到下面的两本书让我明白了利他和奉献并不是一种道德的呼唤,而是一种想要获得幸福人生理性的选择,因为利他才是真正的利己。

回到前面说的那 5% 的人为什么能拥有更加成功的事业,《纳瓦尔宝典》一语道破:钱是什么?钱是“欠条”。也就是说钱是你为社会贡献了价值,所以社会打给你的“欠条”,你可以用它再去兑现你需要的东西。换而言之,你为社会和他人做出越多贡献,才能得到越多的“欠条”。

稻盛和夫写最后一本书——《心》,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宇宙的本质就是利他。同时他也从科学的⻆度,从宇宙大爆炸那一刻的视⻆来提出自己的观点,那就是宇宙中存在着推动事物往更好的方向不断成⻓和发展的宇宙意志。人类作为宇宙的一份子,获得幸福的关键就是顺应宇宙的意志。

他在书的前言中写到:“当我们拥有帮助一切事物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前进的愿望,拥有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美好心灵的时候,就与宇宙之心产生了协调和共鸣,就能自然而然 的把事情导向更好的方向。”他在书中分享了很多自己的经历,当他秉持一颗患得患失、自私自利的心的时候,人生就充满了挫折。当他被外境所迫,不得不改变利己主义的心态,转为利他的行为,人生就出现了转机。他从中感悟到,“作为人要做正确的事情”,在利他的方向努力行动,人生就会进入正向循环。

他是阳明心学的践行者,他的一生就是一个普通人通过改“心”,在通向圣贤的路上不断努力的典范,他不仅书写了商业传奇,还收获了圆满的人生。

“升起利他之心” 对我的启发很大。在过去十年中,因为谣言和诽谤的伤害,我一直下意识的想扔掉名气。可我越逃避,谣言就追得越紧,愈演愈烈让我身心疲惫。是上面这些书让我幡然醒悟,上天赋予我名声也许是想让我善用它,用它来做一点点利他的事情。只是我一直看不到,一直在小我的情绪里纠缠,因此进入了一个负循环——越想逃,就越会被动挨打。

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决心要改变,我要善用自己的名气。我下载了平时都是同事们在帮我更新的新媒体 App,开始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我希望能用自己小小的影响力去缓解别人一丝焦虑。

原来生命的改变真的就在一念之间,利他的念头就像一道阳光驱走了黑暗。我终于能不再只看见自己受到的伤害,而是看见了无数在经受同样伤害的女性,正是她们让我有了站出来与⻩谣作战的勇气。我也不再被具体的职业身份所困,突然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我想,不管是演戏、演讲、做自媒体,还是出国学习,只要能提升自己,能给别人带来一丝积极的影响就随时切换身份,或者同时进行。我要当一个大龄考生,鼓励大家,年纪多大追梦都不晚。我要通过不断冲破自己的年龄限制,让更多女性升起生命可以不设限的勇气。

突然之间,我生命中的每个选择,都因为利他的愿望连成了一个整体,它们可能看似天马行空,甚至不务正业,却在底层逻辑里紧紧相连。

在《自卑与超越》里,阿德勒讲到:你必须把你的目标和社会的目标统一,这个目标对于你的人生才是有价值和意义的,崇高的目标才有作用,也就是那种你能感到“召唤感”的目标。“召唤感”不仅仅来自了不起的工作,我们可以在非常普通的工作中,感受到那种使命感和召唤感。

跟大家讲一个对我很有启发的经历。有一次我很疲劳,决定要去做个足疗放松一下。因为手头还有很多工作等我确认,我就一边做足疗一边在手机上处理问题。我头一天睡眠不足,看久了手机有点头疼心里也焦躁。足疗过半,我终于处理完大部分的事情,长舒了一口气,把眼睛从手机上挪开。

帮我按摩的姑娘突然开口了:“你来做足疗是为了放松,可是如果你心里不给自己片刻放松的时间,其实我怎么按都是没有用的。”我被她的话震了一下,有点懵,我放下了手机,靠在沙发上,老老实实地配合她完成了剩下的疗程。

我一直比较怕做足疗,因为很不耐痛,所以这半个小时也不轻松,有些穴位疼得我龇牙咧嘴,我就让自己专注在疼痛的感觉上。当我重新站在地上的时候,我觉得这是我做过最有效的足疗,我感到全身轻松,脚底温热,心里非常平静安宁。在之后一段时间里,我总是会想起她的样子。我能感受到她对自己工作的使命感,她适时点醒了我,不仅让我身体得到了放松和疗愈,还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疗愈是从“心”开始。找到工作的使命和意义,能够让看似最普通的工作焕发出庄严与神圣。

量子物理学这些年被科普得很多。作为一个文科生的我,对量子叠加态的概念一直很困惑,薛定谔的猫怎么可能既是活猫又是死猫的同时存在?直到看了一个纪录片才让我豁然开朗——在意识参与之前,事物正反两面是同时存在的。就像一个正在桌上旋转的硬币,此时这枚硬币处在正面 + 反面的状态,而观察者的参与就像是意识的手拍倒了这枚硬币,此时只剩下了一种可能:正面朝上,或者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呈现出来的样子,其实是由我们这个观察者的意识和⻆度决定的。

而就像这枚硬币的正反面,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伟大与渺小的对立统一。我们既是浩瀚的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微尘,宇宙又在我们的身体之中,因为我们的身体中的每个原子都可以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之初,我们身上的化学元素都是由恒星锻造。也就是说,我们的生命是卑微还是神圣其实就在我们的一念之间。

用杨霞老师在帆书聊起关于生命的意义的一段话作为这次演讲的结尾:

“你认为生活是一种游戏还是一个故事,还是一个悲剧,还是一种使命,还是一次冒险,还是一次涅槃,还是利他主义,还是互相利用,还是什么都不是?” 这些不同的回答决定了你赋予生活什么样的意义,也决定了你将拥有怎样的一生。

非非马写在后面:

为什么会特别分享静初的这篇演讲文给大家呢?首先当然是从底层价值观上的高度认同。我自己就是一个必须要追问生命意义的人,也深深收益于此。同时,也是想到了一位读者的故事。

有位40+的女读者朋友在一家大企业里做得很不开心,总监级的她因为“莫名其妙的原因”意外得罪了主管领导,让这份工作除了提供一份高薪之外,不能再为她提供成就感、意义感,以及工作的快乐。她想要离开,可却又担心未来现实生活的压力,她不知道自己是否能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经济风险。有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就陷在这种纠结与消耗之中,过得很抑郁。后来,她终于决定不再忍受,以极快的速度办了离职,并租了房子准备开设一间心理咨询工作室。她第二次和我谈起这个事情的饿时候,我能感受到她的生命力与活力再度焕发,虽然还有点点对不确定性的担忧。

但她更多的还是信心。首先是觉得做这个事情让她有意义感,而继续深陷在一个大企业的办公室政治中却是虚耗生命,其次,她也具备一定的成事基础,她有心理咨询师的证书,有良好的写作功底,而且自己曾经历了心理困境并终于走了出来,她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生命阅历帮助到其它会有心理困境的人。她的这个选择,显然就是让利他与利己融为一体的佳例。

希望今天分享的这篇文章,会让你觉得有收获,有鼓舞。谢谢阅读!

之前我还有做过静初的视频专访,谈到她如何从网暴中走出,以及如何积极心理重建并重启人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