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刚刚发布了一个在行业内存在一定争议的有关甜味剂的指导文件。文件全文有90页,但核心内容只有一句话:WHO suggests that non-sugar sweeteners not be used as a means of achieving weight control or reducing the risk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conditional recommendation).

对此,我的翻译是:世卫组织建议,不应将甜味剂作为实现体重控制或降低慢性病风险的方式(有附加前提条件)。目前,国内的媒体(比如新华社)将这句话翻译为“世卫组织建议勿用非糖甜味剂控制体重”。

在控糖面前,糖和代糖(甜味剂)落得双输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毫无意外的,国际甜味剂协会很快发了一篇评论回应世卫组织的建议。他们认为,世卫组织的建议缺乏科学证据支撑,不承认低/无热量甜味剂在减少糖和热量摄入以及帮助控制体重方面的作用是对公共健康的损害。

甜味剂协会的直接利益相关‍‍‍‍‍‍‍ 使他们的反对意见显得缺乏说服力,但他们也援引了其他机构在文件征询意见期间的反馈。 比如:

  • 隶属英国卫生部的“健康改善和差异办公室”认为: “ the guideline may go too far ”。(可理解为过于激进)

  • 澳大利亚卫生部认为: “the recommendation may result in undesirable health outcomes for some individuals .”(该建议可能对某些人的健康带来不利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在我看来,这条建议并没有明显问题,但关键看怎么解读。媒体和自媒体解读当然是往负面去了,行业也会认为是负面的,但这其实是科学界早就有的共识。

《食品甜味剂科学共识(2022)》:在膳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以甜味剂替代添加糖可以减少能量摄入。但体重管理取决于总能量平衡,而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剂上。甜味剂不是减肥药,不应夸大它的作用

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我也说过,“要主动控制对甜食的过度追求,不能把希望寄托在甜味剂上”。在2022年服贸会的活动上,我还表达过一个观点“减糖的未来是减甜”。这次世卫组织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到类似观点。他们认为,如果人们不能降低饮食的甜味水平,那么“不用甜味剂”的建议就意义不大(因为会改吃糖)。

这其实不是科学问题,而是基本的逻辑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在采纳这个建议的时候,你还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1、报告明确指出,建议是基于“低确定性证据”(The recommendation is based on evidence of low certainty overall),也就是说证据属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啥也说不清”的状态。

2、对于甜味剂长期健康效应的证据非常不靠谱,尤其是可能存在“因果倒置”。比如甜味剂摄入多的人反而更胖,有些人认为甜味剂导致肥胖,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因为胖子更倾向于选择甜味剂食品饮料。

3、报告指出,该建议不适用于糖醇和一些新型糖。但按照世卫组织的叙述逻辑,那条建议实际上也是适用的。而且糖醇和新型糖的应用时间相对较短,只要有足够的时间,总能找到“不利证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结:世卫组织的这一建议并不意外,也没太多新东西,但很容易被过度解读。无论糖还是代糖/甜味剂,或者任何一种其他食物/成分,都不是你的健康的决定性因素。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就是你自己。

用我在前不久“2023年健康体重大会”上的一句话作为收尾吧:

控制体重没有捷径可走,多动才能多吃,吃多了就得多动,自律才能自由,自律的人才能获得最终健康的自由。

(网图侵删)

©饮食参考

饮食参考

解锁美味里的奥秘

钟凯 博士

资深食品科普段子手
果壳网科学顾问
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常委

用专业的态度和敬业精神传播真知

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点亮健康之路

原创科普 良心品质 值得拥有

点亮右下“”让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