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虽走,茶没凉!看江青是如何携手汪曾祺,留下了经典《沙家浜》

原创2023-05-18 14:37·爱吃土豆的芽芽麻麻

从《芦荡火种》到《沙家浜

《沙家浜》是根据上海人民沪剧团创作的《芦荡火种》改编的。1963 年江青看过这部剧后十分有兴趣,便让北京京剧团将其改编成京剧。北京京剧团成立了创作班子,成员为薛恩厚、肖甲、杨毓珉和汪曾祺。此时北京京剧团还没有认识到这个剧的重要性,他们对于江青也并不十分了解,他们仅用了一星期就编出了剧本,更名为《地下联络员》,并且开始排练,打算在 1964 年元旦上演,并且在报纸上刊登了海报。

这部剧的排练江青与北京市委书记彭真都看过,江青认为效果不理想,十分不满意,让他们撤掉广告,继续修改。但彭真对这部剧还是颇有好感的,认为可以先演几场试一试。因此创作班子的编剧们就对剧本进行修改, 每个人改几场,然后交给汪曾祺来统稿,剧本中的几场重头戏,重要唱段都是汪曾祺创作的。

比如剧中脍炙人口的《智斗》、《授计》,都是出自汪曾祺之笔,几人用了十多天改编、定稿,剧名仍然恢复《芦荡火种》。1964 年夏天,全国开展了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芦荡火种》参加了这次演出,同时参演的还有《杜鹃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六号门》、《节振国》等一系列现代京剧。

毛主席意见

期间,毛泽东看了也几场戏,他对《芦荡火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一些意见:一是京剧中要有大段的唱腔,老是散板、摇板,会把人的胃口唱倒的。受到毛泽东的启发,汪曾祺在创作中加入了二黄慢板:“风声紧雨意浓天低云暗”,这可以说是京剧现代戏里面第一次出现慢板。

二是全剧结尾的处理,毛泽东认为结尾处兵应该“正面打进去”,否则原戏后面是“闹剧,戏是两截”。原剧的结尾,是新四军趁胡传奎结婚的机会,化装成厨师、吹鼓手,混进胡传奎的家,使得剧有些乱。改成“正面打进去”,就可以“‘走边’(‘奔袭’),‘跟头过城’,翻进刁宅后院,可以发挥京剧特长。”

三是将剧更名为《沙家浜》,因为那个时候革命力量已经不是星星之火,已经是燎原之势了,并且“芦荡”与“火种”之间也有矛盾,因为故事发生在沙家浜,并且有很多京剧都以地名来命名,所以《芦荡火种》就更名为《沙家浜》。于是北京京剧团根据毛泽东的指示又进行了第三稿的修改。

闹矛盾

江青得知《芦荡火种》进行了全国演出取得了很大的反响,立刻赶到北京观看此剧,看完后直奔后台,大发雷霆:“你们好大的胆子,没经过我就公演!”并且称:“这出戏是我管的……彭真给你们发了一篇社论,我以后让《人民日报》连发两篇社论!”这样,彭真与江青的高层矛盾就集中到了京剧团,江青插手京剧团,并将其改组,导致二人矛盾激化。

据说,彭真一次想要去北京京剧团指导演出,到了剧场门口看到江青的车,就让司机掉头回去。汪郎回忆当时排练的情形:“彭真与江青弄得很僵,彭一看江青在,扭头就走。父亲有所察觉,非常无奈。”对于高层的矛盾,汪曾祺等人都看在眼中,夹在其中也非常为难。

样板

到 1965 年 2 月 27 日,重排改名后的《沙家浜》,在北京公演。到 4 月中旬,汪曾祺等人应江青之召到上海,再次修改《沙家浜》,江青到剧场审查通过,定 为“样板”。此后《沙家浜》在上海等地开始公演,至 1970 年,《沙家浜》定本, 在《红旗》杂志社发表。汪曾祺在文章中还回忆到当时定本的情形,是在人民大会堂,剧团演员们一句句读剧本,读到一处江青认为需要修改的地方,汪曾祺就要当场改出来,汪曾祺调侃说这简直是“庭对”,“没有一点捷才,还真应付不了。”

汪曾祺对《沙家浜》的艺术加工

汪曾祺在进入北京京剧团之前曾经创作过京剧剧本《范进中举》,这个剧本可以说是汪曾祺对京剧的理解和想法的一些实验。除了《范进中举》,汪曾祺还创作了京剧《王昭君》、《凌烟阁》、《小翠》等等,在创作与思考的过程中,汪曾祺发现了一些传统京剧存在的问题,汪曾祺曾经说:“我搞京剧,是想来和京剧闹一阵别扭的。”

汪曾祺在“样板戏”的创作中,就有意识地进行了一些创新的尝试。首先,汪曾祺认为,传统的京剧存在着语言粗糙、文学性较差的问题。汪曾祺对于遣词炼句方面的造诣是比较深的,他在《沙家浜》中所写的唱词在当时可以称得上是开创性的,甚至流传至今。

比如,在《智斗》中,阿庆嫂的唱段:“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人一走,茶就凉……”这一段堪称巧词妙句,当时戏每次演到这里时,剧场中都掌声不断。“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这样的语言在京剧中是比较少见的,传统京剧中西皮流水都是七言的,而汪曾祺用五言,认为更符合当时的气氛。

江湖口

最初江青认为这一段太“江湖口”应该修改,但汪曾祺不忍删掉,瞒天过海地保留了下来。当时负责唱腔的李慕良认为五个字不好按腔,汪曾祺请他一再地修改,最终在演出中一唱成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其中的“人一走,茶就凉”是汪曾祺琢磨出来的,现在“人走茶凉”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常用语。

那时候,汪曾祺还曾经听到过周恩来在布置工作时说:“可不要‘人一走,茶就凉’呀!”可见这段唱词在当时的流行程度。而在一片红色的文学之中,能保留下如此乡土气息的唱词,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汪曾祺文字中的乡土气息也是使“样板戏”具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毛泽东在 1958 年的一次会议上说:“中国新诗的出路,第一条,民歌,第二条,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样板戏”虽然是高大全、不食人间烟火的,但它需要立足于人民群众,因此可以保留一些乡土的气,也就是江青所说的“江湖口”,而这种“江湖口”恰恰成为了《沙家浜》中经久不衰的唱词。

文字渲染

汪曾祺在创作中一贯的特点是精于文字的渲染,但不擅长故事情节的构建。他创作的京剧剧本《范进中举》被评价为比较“冷”,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情节较为平淡。很多人评价汪曾祺的京剧:宜读不宜演。不仅京剧剧本如此,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故事情节也往往比较平淡,追求的更多是字里行间的意境和情趣。

他们在创作《平原游击队》时,阎肃对于故事情节的点子很多,汪曾祺说:“我就不喜欢插圈弄套”。同时,汪曾祺与革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的内心不具有激进色彩,对革命也不是十分感兴趣。从汪曾祺写过的一篇评论鲁迅的文章: 《鲁迅对于民间文学的一些基本看法》中可以看出,汪曾祺对于意识形态较为淡漠,他所关注的是鲁迅笔下的民俗和文化,因此汪曾祺不擅长血色的叙述。

因此,“样板戏”的集体创作以及根据原著进行改编的创作方式,恰恰弥补了汪曾祺的不足,发挥出他的优势。第二,是人物塑造方面,汪曾祺认为传统京剧存在人物性格简单化的缺点,中国戏曲中只有少数是可以写出复杂、深刻的人物性格的。因而他在《沙家浜》的改写过程中,在深入研究原剧的基础上,加深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突出每个人的鲜明特点。

如描写阿庆嫂,不仅要写出她作为茶馆老板娘的泼辣、干练、精明的性格特点,还要写出她作为地下党员的勇敢、敏捷、机智;又如作为英雄人物的郭建光,既要写出他在对待敌人时的横眉冷对,又要写出他对待人民群众时的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子弟兵形象。

同时,汪曾祺认为在人物塑造中应该避免人物个性不深刻的问题,他在《浅处见才》中写道,在人物塑造中,应“写一人即肖一人口吻”,这在念白中较容易做到,但在唱词中则比较难。

汪曾祺在改编《沙家浜》时,就曾给自己规定了一个奋斗目标:希望做到人物语言性格化,而汪曾祺认为,“这个目标,只有《智斗》一场部分地实现了”,其中阿庆嫂“垒起七星灶”表现出她的职业特点,“人一走,茶就凉”一句表现出她的洞达世事,而最后一句“有什么周详不周详”则用一句柔中带刚的结束语将刁德一的“敲打”干脆地顶了回去,表现出她的泼辣、干练。

若将《沙家浜》与沪剧《芦荡火种》相比,这一段唱词增添的不仅文采飞扬,同时人物形象与性格十分鲜明,跃然“纸” 上,使人十分难忘。第三,汪曾祺认为传统京剧存在结构松散的缺点,他注意吸取传统戏剧中折子戏的优点,避免剧本过于松散、拖沓,使每一出戏都尽量集中、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