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5年2月22日,47岁的解缙突然暴死于狱中。当家人看到他的尸体时,发现他满身酒味,身体已经冻成了冰棍。即使让一个普通人来看,都会怀疑解缙的死有很大的问题。

解缙死后,朱棣突然下令抄没他的家产,解缙的妻子、儿女全部流放辽东。在说到解缙时,朱棣极为不屑地重复着十年前的那句话: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

自1388年考入进士后,解缙就受到朱元璋、朱棣父子的青睐,一度官居内阁首辅。可是,解缙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的人生结局竟会这么凄惨。那么,解缙究竟做了什么事情,以至于朱棣如此残忍地将他迫害致死呢?而朱棣又为何会重复那句“我不可一日无解缙”呢?

性格耿直的解缙

解缙,江西吉水人。解缙自小就是神童,十二岁遍读《四书》、《五经》,十八岁时参加江西乡试,高中解元。1388年,解缙进京赶考,与哥哥解纶、妹夫黄金华同时金榜题名,江西解家成了真正的“一门三进士”。

朱元璋偏信文臣,在洪武时期,大开科考,招揽天下英才。因此初见解缙时,朱元璋极为兴奋。《明史》中曾记载朱元璋下给解缙的一道谕旨:

“朕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

创业时期,朱元璋惯用父子恩情绑架武将为他效力,李文忠、沐英、何文辉等皆是他的义子。大明建立以后,朱元璋又喜好以恩义手段,迷惑青年才子,为他尽忠。

当时,解缙初入官场,性格耿直。在朱元璋的鼓动下,立刻呈上亲笔所写的明律法、赏善政的万言书。随后,又进言《太平十策》,大肆攻击玩忽职守的兵部尚书沈潜。而沈潜却诬告他在兵部索要奴隶,甚至出言不逊。朱元璋一向不喜欢恃才傲物的文人,因此,以解缙玩世不恭、恣意妄为的名义将他赶出京城。

在江南道担任监察御史时,解缙不知收敛,仍旧狂言放肆。李善长全家遭到朱元璋诛杀后,王国用上疏为李善长鸣冤,夏长文上疏惩罚奸臣袁泰,而这两道奏疏的作者就是远在江南的解缙。解缙此举,不仅让朱元璋极为不满,也让他树立了袁泰这样的敌人。

1391年,朱元璋解除解缙官职,召他的父亲解开入京,将他带回老家吉水看管。朱元璋深知,解缙蕴有大才,但性格太过孤傲。在官场上三年,解缙就得罪了袁泰、沈潜等一批朝廷大员。因此,他特意叮嘱解开:

“你带你的儿子回去,让他进一步学习,十年之后,方可大用。”

然而世事无常,八年内,朱标、朱元璋先后离世。解缙感念朱元璋的恩情,入京祭奠。当时,朱允炆刚刚继位,极为宠信袁泰。因此,袁泰趁机攻击解缙不遵旨意、不为母亲守孝,朱允炆不察之下,将他贬为河州卫。

不可一日无解缙

1403年,朱棣击败朱允炆,入主应天。解缙、杨士奇等率先投奔于他的翰林学士逐步进入文渊阁,参知政事。不久后,解缙凭借编撰《永乐大典》的功劳,成为朱棣最为信赖的内阁成员。因此,朱棣曾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当众夸赞解缙:

“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

可是,解缙轻狂傲物,点评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没有丝毫顾忌。而对于朝中大小诸事,全无忌讳,凡事都敢上前应答。当时,朱棣纠结于太子之位,在朱高炽与朱高煦之间摇摆不定。每每询问大臣时,杨士奇、杨荣等总会含糊不言,不作评论。

但解缙却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在朱棣没有做出任何表示后,又直言:“好圣孙”。解缙为朱高炽争来了太子之位,却也因此得罪了汉王朱高煦。朱高煦为人睚眦必报,跟随朱棣多年,在军中极有威望。而且朱棣因太子之事,对他有愧,故而放纵于他,任由朱高煦打压太子属官、亲信。

与朱元璋一样,朱棣虽也重用文官,但在这些朝廷大员与他们违法乱纪的儿子爆发矛盾冲突时,朱元璋父子会毫不犹豫地拿大臣开刀,偏袒自己的子孙。

而解缙的耿直,又让他不能够圆滑处事。明知朱棣、朱高煦对他意见极大,仍旧直言劝谏,将自己认为有利于大明朝的主张上疏朱棣。在涉及日益跋扈的朱高煦时,解缙竟说:

“汉王地位超然,这样容易引发争端,不可不防。”

解缙此言,是为朱棣考虑,避免他重蹈李渊的悲剧;为朱高炽考虑,稳固他的太子之位。然而,他却没有为自己考虑。自古贤臣不参与皇帝的家事,尤其是立储、夺嫡的时候,皇帝最为忌讳臣子的站队倾向。而解缙不仅在立储时站在朱高炽一边,更是利用自己内阁首辅的身份,屡屡劝谏朱棣,贬斥他的爱子朱高煦。毫无疑问,解缙的行为触犯了朱棣的敏感神经。

在涉及军机大事时,解缙也常常与朱棣唱反调。朱棣纠集大军征讨安南,解缙以“安南多乱”为由劝阻,朱棣不听,反而对他大加斥责。

因此,朱棣慢慢地开始逐渐冷落他。在赏赐内阁成员礼物时,朱棣总是漏掉解缙,让他尴尬不已。而朱高煦也趁机火上浇油,将亲信丘福泄露军事机密的黑锅扣在解缙的头上,令他彻底失去朱棣的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