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退出院士竞选!”多年前,饶毅在个人社交平台上说的这句话,让很多人至今都记忆犹新。他声称这次竞选被淘汰,今后也不会再参与任何关于院士的评选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饶毅和其好友施一公,参加了中科院的院士竞选。二人都是归国科学家,并且一位是北大的院长,另一位是清华的副校长。大家都认为,这二者中,必有一位会在此次竞选中勇夺桂冠,可仅在初赛过后,两人就都惨遭淘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拒绝美国国籍,毅然决然回国后,却连个院士都评不上。这也让饶毅一气之下,宣布自己今后将永远退出院士竞选。这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在落选后,如今又有什么成绩?

2011年,饶毅和施一公,分别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参与了中科院的院士竞选。二人在通过初选后,信心倍增。可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在第二轮竞选结束后,两人纷纷落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胜败乃兵家常事,施一公也明白这个道理,被淘汰后,心情也没起多大波澜。可饶毅不同,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在竞选结束后的第一时间,饶毅不仅在网络上负气发文,而且还直接对“院士们”宣战,看看10年后谁的科学工作更胜一筹。

该话一经发出,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反响。有的人表示支持饶毅的选择,可也有人说,饶毅成绩不大,口气倒不小,觉得他太小题大做了。

可能是一时气话,也可能是经过慎重考虑。但饶毅能够如此直白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并不是想吸引注意力,而是和他一直以来的经历,有很大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2年,饶毅出生于江西南昌,在他出生的同一年,父亲就入学上海第一医学院,去读研究生了。可以说,饶毅从一出生,就在一个“医学”的氛围里长大。

受父亲学识和工作的熏陶,饶毅自打有意识起,就对医生这个职业,充满着无数的幻想,并且对医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从小学到高中,饶毅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78年参加高考后,他凭借着自己优秀的成绩,考上了江西医学院。并且本科毕业后,选择了当年父亲的母校,上海第一医学院,也就是如今的复旦大学医学院,去继续读研究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85年,硕士毕业的饶毅开始了出国留学的生涯。经过在加州大学六年的学习,他成功取得了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并在毕业后的三年里,选择到哈佛大学从事相关专业的研究工作。

可以说,饶毅从小到大,把中外的所有名校,都上遍了。他的学习经历,让很多优秀的科学家赞叹:老天给了他一个好脑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饶毅手里的研究项目进展都很顺利,小有成就的他,不仅在学术界饱受关注,而且在美国的教育界,也吸引了很多目光。华盛顿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抢饶毅的速度,还得是华盛顿大学。当时的饶毅一心沉迷于实验室研究,根本没有别的想法,可华盛顿的校长着急啊,他可不想白白失去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一不做二不休,校长向饶毅发出了邀请,想让他来学校当教授。

饶毅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当大学老师不仅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说不定还能为科研带来其他灵感,于是,他欣然接受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4年,饶毅正式加入华盛顿大学,开启了他的任教生涯。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饶毅为华盛顿大学的解剖和神经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学子。

并且获得了许多科研荣誉。但在饶毅的教学事业进行得顺风顺水之时,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饶毅向华盛顿大学提出了辞职,并告诉校长,自己要回国,参与中国的科学事业。可校长并不同意,他很舍不得如此优秀的一位科学家要离开学校,回到中国去。于是,校长提出了给饶毅涨薪,想通过高薪让他继续留下任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校长见面前的饶毅根本不为所动,于是反问他,是中国给你的薪资更高吗?饶毅说:“不是。”校长又说:“那是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这里好吗?”饶毅摇摇头。

校长不明白为什么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铁了心的要走。饶毅也没作过多解释,只是斩钉截铁的说:“什么都没有,但我就是要回中国!”说完便离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本以为能够顺利踏上回国之路的饶毅,却面临了更难的抉择。美国为了留住他,提出了让人难以拒绝的条件:

如果他留下,便可在大学终身任教,薪资任他提,而且给他美国绿卡,让他今后在美国衣食无忧。但如果他离开,不光会失去现在价值几个亿的实验室,而且以后想重返美国,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诱人和威胁并存的条件,换做谁都会思考许久,但饶毅不同,就算美国开出的待遇再丰厚,他心中要回国参与科学建设的念头,一下都没动摇过。

终于,在2007年,饶毅克服了美国设置的重重阻碍,回到了祖国大地。当年已经45岁的他,在后来和朋友聊天时说到,自己之所以毅然决然的回国,没有其他别的原因,就是想和他的父亲一样,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做一点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饶毅的父亲在当年研究生毕业后,前往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进修,并且在相关医学方面也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可当时正是祖国发展的关键时期,饶毅的父亲一心想回国,为祖国建设尽一份力,因此,他抛下了所有可转正的机会,回到了祖国。

这些全都被饶毅看在眼里,并且他当即就暗自决定,今后自己也要像父亲一样,为建设祖国,不惜付出一切代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饶毅在回国后的第一时间,就接到了北京大学的邀请,并希望他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的院长。在此后北大任职的6年时间里,饶毅不仅致力于学校的相关工作,而且为我国的医学领域,也做了很多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1年,很多人总能在清华和北大两所高校内,看见饶毅穿梭的身影。原来,他是在参与清华和北大的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项目。经过数月的努力,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正式成立。

这个中心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不仅拥有两大学府的优秀人才资源,还聘请了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来从事教研工作,向中国的医学、科学领域输送了许多高端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后,饶毅在中国的科学界大放光彩,不仅相继成立了几大脑科学研究院,还在众多有权威的杂志上发表过科研文章,甚至还成为了我国科学年度新闻人物的候选人。

时间来到了饶毅回国的第九年。此时的饶毅,被聘为了北大理学部的主任。而也是在这一年,同为归国科学家的施一公,找到了饶毅,希望同他一起,到西湖大学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饶毅在担任西湖大学的校董之后,也一直没有停下手中的科学研究:他没日没夜地过着办公室——实验室,两点一线的生活。最终,他提出了化学连接组的新概念。

这个概念,在中国科学史上,从未出现过。饶毅趁热打铁,以此概念为基础,在人脑、哺乳动物、神经细胞等方面,都有了建设性的研究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至今日,饶毅已经为我国的医学领域,创造出了多个有价值的科研项目,也为中国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医学人才。

可以说饶毅的科学之路走得是一帆风顺。可在2011年,拥有众多科研成果的饶毅,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打击”。

很多人只知道他发文退出竞选,并且在此后的十几年,真的没有再参加过,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当时的饶毅,为什么这么“生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年,饶毅在参加竞选时发现,有些科学家,为了拿到这个称号,重心都变了。他们不再专注地泡在实验室里搞科研,反而,变成了溜须拍马的“公关人士”。关键是这些人还都评上“院士”了!

回到家后越想越气,在他看来,这样的氛围,会让很多像他一样“有科研成果却不会说话”的科学家失望,如果长期这样下去,科学界迟早被这群人搅混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饶毅在网上发文,并决定今后要实打实的为中国的科学界奋斗,而不是挤破头、想尽办法地去争一个称谓。

这样的经历,也让饶毅在中国科学领域,有了更大“做实事”的决心和更多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输了“院士”,成就了“中国科学”

饶毅在退出中科院的院士竞选后,也一直没有闲着,反而更加有斗志。他联合众多科学家一起,推动了“中国未来科学大奖”的建立。

饶毅深知,对众多科学家来说,一个“肯定”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他从这个大奖的前期理念,到最终成型,下了十足的功夫。

他认为,这个大奖不仅是对科研人员已有成果的一份肯定,而且有助于他们今后更加有动力的去参与祖国其他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

后来,饶毅带领着自己的小组,奔波于全国各地的大小医院,和多名医生深刻讨论、剖析,并且收集了许多神经医学的临床案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束医院实地考察工作后,饶毅返回北京,开始致力于研究神经分子行为学。整日泡在实验室的他,把书和病历都快翻烂了。

终于,在多方理论和疑难病例,以及从不停歇的实验器材的支持下,饶毅在神经分子和人体行为的关系中,发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并且立刻起笔写了学术论文进行发表,为中国的神经临床医学,攻克了又一大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在2016年,由饶毅带领的课题组,经过多日的实验和头脑风暴,在人类遗传学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新发现:他们在家族遗传与个人从众行为中,发现了特定的基因。

简单来说,就是你如果有“别人干啥你干啥”的行为,并不是因为你想这么干,而是你的家族基因,就决定你会学别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如今,饶毅担任首都医科大学的校长,但这个校长,却比老师和同学加起来还要忙。他不仅要处理学校的相关工作,而且一有空闲时间,就会跑到实验室去,和同学们一起研究关于医学的最新实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疫情期间,他带领全校以及整个首医系统,主动承担了全国90%的疫情相关工作白天身处一线,晚上做疫情研究,根本顾不得自己是否已经汗流浃背、吃饭了没,内心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自己多干一点,得病的人就会少很多。

饶毅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实际行动,为很多人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饶毅在中国的科学领域做了如此多的贡献,但有一部分人,注意到了他的性格。

直来直去的说话方式,为他带来了很多非议。网络上对于饶毅的态度,也出现了“黑白”两种:一种认为饶毅自回国以来,为我国的医学发展做了很多贡献,让很多神经方面的病人,有了更多治愈的希望;始终推动着中国医学学术理论的进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另一类人却认为,饶毅说到底还是个科学家,去只知道抱怨这个唠叨那个,性格和祥林嫂没区别,而且除了写几篇论文,一点儿实际的科学成果都没有。

其实,喷饶毅的人,压根儿就不明白他为祖国科学建设的决心,从而放大了他的缺点,忽略了他在科研方面的成绩。可是,在饶毅为祖国神经学、基因学以及教育界所有的贡献相比,说话直白根本就不是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耿直的科学家,他能有什么坏心思呢?虽然他至今没有再参加院士的竞选,但也丝毫没有停止在科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而恰恰就是因为不再竞选,也让他有了更多时间去行动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施一公作为饶毅多年的好友,曾发表过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二人之间的事。文章中有句话,说:饶毅是中国科学界的一束光。确实,饶毅作为祖国培养出来的早一代知识分子,在出国深造后,并没有像其他科学家一样直接留在那儿不回来了,过着上课、拿钱的悠闲日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是学习自己的父亲,坚决回国参与建设。

总之,饶毅不仅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也是我国优秀的科学建设者,为中国的医学,照亮了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