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

“二阳”话题屡登热搜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朋友圈里的一些人称自己“二阳

也有些人幸运地躲过了

去年底和今年初的第一波发病高峰

但却在最近“初阳”了

多位二次感染的人提到

这一次无力感没那么强烈

生活也可以自理

多位专家表示

出现规模性疫情的可能性不大

近期报告病例中绝大部分是轻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9日22时许,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发热门诊护士姜迪为一个儿童采指血。新华社记者 张玉薇 摄

01

又阳了

“这次生活也可以自理”

据三湘都市报报道,5月14日中午,家住长沙岳麓区的陈军(化名)突然感觉到头痛,并伴随喉咙发痛、心率加快的症状,整个人昏昏沉沉的。当晚开始发烧,人也特别难受。

“我以为是流感,做了新冠抗原检测,结果是阳性。”陈军说,自己去年12月“首阳”时高烧不退,最高一度达到39.5℃,发烧持续了4天,同时喉咙感觉“吞刀片”般疼痛,浑身无力,趴在床上无法动弹,“生活都不能自理了。”

而这一次感染,发烧程度减弱了,最高没有超过39℃,喉咙痛感也明显减弱。“没吃退烧药,就吃了点抗感冒的药物。”陈军表示,自己向单位报告后采取居家办公,工作基本没有受到影响。

而据第一财经报道,早在半月前的4月30日,家在广州番禺的李楠(化名)在一微信群中向朋友圈们公布她新冠“二阳”了,并晒出了她的抗原阳性检测结果,抗原检测试剂C区和T区皆有一条浅浅的红色线。

李楠是在4月28日下午突然感觉到头痛欲裂,并伴随有些畏冷症状。次日,即4月29日,就开始发烧,她当时做了新冠抗原检测,但结果还是阴性。

“我最初以为中招的是流感,就立即服用了流感药‘奥司他韦’,但不见好转,当天整个人处于昏昏沉沉状态,且发烧还持续到4月30日。”李楠说,她去年12月“首阳”时是高烧不退,最高一度达到39.5℃,整个发烧进程持续了三到五天,同时喉咙“吞刀痛”。这一次,发烧程度减弱了,烧了两天左右,最高到38℃,喉咙继续出现疼痛,但痛感明显减弱。

“上一次整个人是浑身无力,趴在床上无法动弹,生活都不能自理了,这一次无力感没那么强烈,生活也可以自理。”李楠说。

第一财经报道称,家在上海的李俪(化名)近期也遭遇“二阳”,“想不清楚到底在哪里中招的,不明不白就阳了,刚开始是咽喉炎症状,然后出现低烧,折腾了两天后,新冠抗原从阴性变为阳性。”相比首阳,她这次二阳症状的确有所缓解。“从发烧到阳性,再到阴性,加起来大概7天时间左右。”李俪说。

02

第一次感染半个月康复

这次一个星期就复原了

另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报道,一位新冠二次感染的患者也提到,第一次感染半个月才康复,而这次大概一个星期就完全复原了。

这位患者介绍,上个月他去美国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出现了发烧、腹泻等一系列症状,抗原检测显示为阳性。

去年12月的时候他第一次感染新冠病毒,这次的症状大体相似。一开始是全身乏力,局部肌肉酸痛,紧接着是突然的高烧,温度最高烧到了逼近39℃。

这位患者表示,新冠病毒感染和个人抵抗力、免疫力关系比较大,更容易攻击一些受过伤或比较脆弱的组织,加重一些陈年旧疾。因为他在学校工作,肩颈劳损比较严重,之前因为打篮球,腰臀的连接处受过伤。两次感染,他都明显感觉到这些患处的肌肉酸痛得厉害。

这位患者提到,第一次新冠感染的时候,症状很明显,刀片嗓、头疼,折腾了整整半个月。感染后很长一段时间,注意力都很难集中。但这次感染程度要轻很多,大概一个星期就完全复原了。

二次感染后,他只吃了退烧药,基本都呆在宾馆里。他跟太太说,是不是需要做好隔离防护,以免感染她。她就摆摆手说:“无所谓,没事。”后来他的太太并没有感染。

03

二阳患者主要是年轻人

症状比第一次要轻

北京市疾控中心公布的2023年第18周疫情周报显示,2023年第18周(2023年5月1日至2023年5月7日)全市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6种10508例,报告病例数居前两位的依次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流行性感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流感高峰过去后患者人数较少,在儿童患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病例占比更高。新冠患者中,二阳的主要是年轻人。”李侗曾提醒,新冠二次感染一般都比第一次更轻,但是仍有传染性。“需要提醒二次感染的患者做好隔离防护工作,在家休息,避免传染给其他人,酌情使用一些非处方药物缓解症状即可。”

04

关于“二阳”张文宏最新研判

近日,有人二次感染新冠病毒,也有人首次感染,被网友称为“查漏补缺”。

对此,5月18日,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上海)主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今天新冠疫情进入常态化波动流行的状态,最近大家会看到出现“二阳”的现象,但这次波幅更低,症状更轻,尤其是已经感染过的人群,发烧的时间更短,获得药物的便捷性更快。

这次重症的程度和应对的有效性都会远远优于第一波”张文宏表示,虽然病毒感染还有一个很长的拖尾效应,但是不应该对经济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对于此时是否还应该接种疫苗?他表示,接种三针疫苗后,对变异病毒的混合免疫能力更高,发生重症的比例更低,因此仍然鼓励高龄老人等脆弱人群接种疫苗。

“没有打过疫苗的人,哪怕感染过病毒了,未来再次感染病毒的风险也会高于打过疫苗的人。”张文宏说,对于这一点国际上有比较高的共识。

张文宏期待,未来会有更多二价的疫苗和可以覆盖奥密克戎的疫苗出现,新冠的处置方式会越来越跟流感的处置方式接近。

05

疫情形势会发生变化吗?

专家回应

目前我国流行的新冠毒株是否发生变化?

监测数据显示,截至5月上旬,XBB系列变异株已成为我国新冠病毒主要流行株,境外输入病例中占比达95.6%,和全球情况基本一致。从我国和全球监测数据来看,与早期流行的奥密克戎各亚分支相比,XBB系列变异株的致病力没有明显变化。

“二阳”的症状和第一次有哪些不同?

根据近期发热门诊情况来看,人数有所增加,但基本没有出现重症患者,上一波未被感染的人群“中招”最多。在梅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五一过后,发热门诊日均接诊量有明显增长,5月15日当日达到60人次,较之前增长了三倍。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表示,根据临床观察,二次感染的人群总体比第一次感染表现的症状要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喉咙痛。

“二阳”重症情况如何?

目前看来,“二阳”患者发热症状大多并不严重,体温一般约38度,偶尔可见有轻微肺炎的患者,尚未并发结膜炎的患者。

不过 脆弱人群如65岁以上尤其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肝肾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病患者,或者患有血液病、淋巴瘤等疾病的人群,容易二次感染,感染后容易重症化。因此,这类人群一旦出现发热,尤其是家庭成员或周边人群已经明确新冠感染,要及时做核酸或抗原检测,早发现、早治疗,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

抗原自测现在还有用吗?

如近期出现了高热、咳嗽、咽痛等类似新冠感染的症状,不妨先居家进行抗原检测,帮助确认是否确实为新冠病毒。不过,抗原检测要等到病毒复制到较高水平、感染者排毒量较高、一般感染后2至3天可被检出。

家中过期的抗原还能使用吗?

由于抗原检测试剂主要的成分之一是蛋白质,蛋白质的不稳定性导致了抗原保质期不会太长。理论上如果控制组(即C的区域)可以出现线条,表明抗原还是可以使用的。不过并不建议使用过期抗原,因为容易出现假阳性或者假阴性的情况。

当下接种新冠疫苗对防病还有用吗?

接种疫苗预防重症的策略没有变过。最近不少上一波“未阳”的人此次感染中招,而随着时间推移,之前接种疫苗的人群有效抗体滴度也有所减少,因此“二阳”的感染节奏不会整齐划一。随着人群抗体减少,病毒传播还会持续。多项研究显示,接种疫苗的人群发生重症的概率明显低于未接种人群,因此未接种疫苗的重点人群还应及时接种,为自己加固免疫屏障。

张文宏表示,接种三针疫苗后,对变异病毒的混合免疫能力更高,发生重症的比例更低,因此仍然鼓励高龄老人等脆弱人群接种疫苗。

“没有打过疫苗的人,哪怕感染过病毒了,未来再次感染病毒的风险也会高于打过疫苗的人。张文宏说,对于这一点国际上有比较高的共识。

普通人“二阳”后如何对症治疗?

怎样做好科学防护?

大多数人免疫力正常,感染了新冠病毒不必恐慌,对症处理即可。目前从临床看,人群二次感染新冠病毒后总体症状较轻,不少患者以咽喉疼痛为突出症状,从中医来讲是风热感冒加点“湿”或“燥”的特征,可以用一些清热解毒、疏风解表、清咽利喉类型的中药药物。

目前如何做好个人防护?

哪些场合建议佩戴口罩?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需要过度担心被感染,有需要时戴普通的外科口罩就可以了,并不需要非得是N95这种严格防护型的口罩。尤其是老年人或者一些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本来呼吸就不畅,长期戴口罩还会加重呼吸阻力,对肺功能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在没有传播风险的环境里,也并不是非要戴口罩,浪费资源。

前往医疗机构、养老机构、托幼机构等重点人群聚集场所时应佩戴口罩。乘坐公共交通、身处密闭公共场所、参与人员较广泛的大型会议活动中,也建议佩戴口罩。

已进入五月,现在是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对于传染病预防,大家切莫掉以轻心,务必明确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积极做好夏季传染病防范应对。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简单高效的措施,可有效降低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风险,对自身有较好的保护作用。此外,对于已有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人群,戴口罩也能防止喷溅飞沫,保护身边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章来源:市南科普在线